周江懷
(甘肅省成縣第一中學)
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采用章節(jié)體和通史體例,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結構,注重完整性和全面性。而人教版普通高中歷史新課標實驗教科書編寫采取了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采用單元、課、目三級標題結構,選擇典型史實,構成學習模塊,符合中學生認知水平、心理特征和終身學習的需要,不再過分強調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但在高考復習中,為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wǎng)絡,有必要整合教材知識,把必修、選修教材中的知識點重新組合,建構多層次、多維度的新體系,與專題體例互補,使考點知識系統(tǒng)化、綜合化,從而突出主干,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本文擬就高考復習《辛亥革命》為例予以說明。
人教版高中歷史新課標實驗教科書是采用必修和選修相互補充、專題史體例的課程結構。在教科書中,與辛亥革命相關的知識點分布在必修1、2、3和選修2、4五本教材,必修內容有8課13子目,選修內容有5課12子目,從不同角度闡述辛亥革命的背景、經(jīng)過、結果和影響。教材史料豐富,圖文并茂,文字簡潔,條理分明,通俗易懂,可讀性強。而筆者任教的隴南山區(qū),經(jīng)濟、文化相對欠發(fā)達,教育比較落后,高中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比較低,在高考復習中難以建立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因此,在二輪復習中必須強化通史體例教學,用全新的認知角度,展示新的主題,激發(fā)學生興奮點,夯實基礎,提高復習效果。
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科書涉及辛亥革命背景的內容分布在必修1、2和選修2、4等四本教材五個單元10課11個子目中,革命經(jīng)過的內容分布在必修1、2和選修4等三本教材三個單元3課3個子目中,革命結果和影響的內容分布在必修1、2、3和選修2、4等五本教材七個單元8課8個子目中。由于教材編寫過程中,必修、選修、單元和課文的側重點不同,有些內容有重復,有些內容略顯簡略,如必修2第五單元第15課《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第一子目《鐵路與交通》課文第二段“……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wǎng)的基本格局”,這一內容與辛亥革命的背景有關,但因課文編寫主題為近代《鐵路與交通》,故僅此一句提及。有些內容以通史觀念看,又有些不足,加之隴南山區(qū)教育水平較低,各校選修內容不一致和時間緊張等因素,學生很難集中時間和精力,通過自主學習全面了解辛亥革命。因此,筆者在指導學生復習辛亥革命時,對必修和選修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進行關聯(lián)和比較,必修內容要求學生自主整理,選修內容由教師歸納梳理,全面歸納分析甲午中日戰(zhàn)爭、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四川保路運動、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與中華民國成立、帝國主義對革命的破壞、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和新文化運動等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從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條件)、經(jīng)過、成果、意義、局限、失敗原因、經(jīng)驗教訓等方面進行重新選材組合,強化必修、選修教材中不同模塊之間相關內容的關聯(lián),溫故知新,前后貫通,幫助學生理清因果關系和時序關系,抓住主干,分清主次,形成通史體例的辛亥革命知識系統(tǒng),全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