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賢
(重慶市巴南職業(yè)教育中心)
因為一次教研活動,因為一次師資培訓,讓我原本感覺還算滿意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物理課堂教學,又面臨新的挑戰(zhàn)。我在挑戰(zhàn)中不斷嘗試、大膽實踐,突破了以前的一些思想禁錮,收獲了新的體驗、新的驚喜。忍不住想要分享給大家,希望也能對同仁有點啟發(fā)。
隨筆一則:努力讓物理教學為幼兒園科學活動課程服務
我參加了一次教研活動,活動的大多內容都與往常差不多,不外乎看看公開課,聽聽交流發(fā)言,學個教育類文件什么的,唯獨一位曾多年工作在幼兒園的新領導,給我過往二十年的觀點來了個顛覆性的轉折,她說幼兒園并不缺少理論知識體系。(難道我們教給學生周密科學的物理知識還不對了?)她還說,調研表明不論是大學還是中專、中師畢業(yè)的學生,對學校開設的學科掌握都還不錯,她們缺少的恰恰是對幼兒的全面了解,以及如何讓以前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技能很好地服務于幼兒園的相應課程。(哦,原來是這樣!)
在那次教研活動中,我被問及“因工作需要到幼兒園進行過幾次調研或觀摩”,三次以下?三到五次?或是五次以上?我真的很汗顏,心虛得不敢說,因為我一次都沒去過。以前在辦公室、實驗室、教室和電腦前的上下求索,就是我的教學和教研。如此看來,就算我曾經的努力沒有白費,那也有脫離實際之嫌!
換了別人也許會說,物理學科又不是學前教育的專業(yè)課,原本課時不足、不被重視,哪里有熱情去探索學科知識與幼兒園實際相結合的事,教材開發(fā)者是干嘛的?殊不知,教材開發(fā)者往往也是來自一線的教師,或者要廣泛咨詢一線教師。我開始思考、摸索、嘗試、改變!我在想若真要把這段職前培訓做好了,就可以讓我們的畢業(yè)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實際工作,我們的畢業(yè)生也會更受社會歡迎。這次的求索有方向,并且很值!
行動開始便是調研幼兒園三年的科學活動內容,把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識進行梳理歸類,比如:《勺子哈哈鏡》《神奇的泡泡》等內容列在光學;《拔河游戲》等列在力學;《霧蒙蒙》《感知冷和暖》列在熱學;《聲音制造者》《好聽的聲音》列在聲學;我們的電動玩具》《我家的電器》等納入電學。清單列出后,在物理課教學計劃的前六周,我就先對這些知識點進行鞏固和復習,它們大多在初中就已經學過,再結合幼兒園工作實例來探討和學習,學生很喜歡,也很想知道如何用這些知識去應對工作需要。學生在幼兒園見習時,我布置的作業(yè)就是觀察和記錄,思考如果自己是老師打算如何操作。同時我還希望把這些梳理好的知識點轉交給教材開發(fā)者,希望他們將這些幼兒園使用物理知識的案例寫入教材中,方便更多的物理教師指導幼師學生。調查每兩年一次,以便知識和案例能得到及時的更新,我和我的學生都不落伍。
行動第二步是通過現(xiàn)行物理教材將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涉及的物理知識進行拓展和加深,以備一個幼兒教師的不時之需和知識儲備。現(xiàn)行教材是人教版幼兒師范學校教科書,80 個學時,分為高、中、初級水平,我們的培養(yǎng)對象底子薄,需要在此基礎上減量和降低難度,做學期教學計劃時就選好相應的內容適量學習,出發(fā)點是稍對幼兒園科學活動涉及知識的拔高,難度以學生不喪失興趣為上限。持續(xù)時間大約十周,約占總課時數(shù)的一半。
余下來的三至四周時間,我選擇了讓學生分小組感受高中學習,設計好課堂層次,讓他們感受學習的循序漸進,希望能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指條路子。未來做一個幼兒老師,挑戰(zhàn)很多,學校教育是有限的,我希望能用我的體驗和感受教會他們一些方法,隨時能為自己的成長充電加油。
事實證明,我的思考、摸索、嘗試,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學生興趣高了,責任感增強了,主動性提升了,領導也認可了。最可喜的是,我自己的思想解放了。
隨筆二則:智能手機和電視,助我課堂“現(xiàn)代化”
學校條件不太好,沒有班班通,想用多媒體,都要去擠多媒體教室,最終排不上的居多。一次師資培訓時,授課者用手機在課堂上提問,給了我很大啟發(fā)。我用智能手機和教室里的電視配合,也有效地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用到了物理課堂上,新鮮時尚,還便捷高效,是否愿聞其詳?
我在任教班級做了調查,獲悉每位學生都有智能手機,這讓我欣喜不已。我很高調地通知學生,要把手機作為信息工具用到物理課堂上。
首先,我在每節(jié)課的備課中,都安排了小組百度任務,作為對課堂知識的補充,同時也是防止學生光看課本“視覺”疲勞。為解決學生手機網(wǎng)絡的使用問題,我用筆記本電腦打開無線網(wǎng)絡,還用我的手機分享熱點,也便于控制網(wǎng)絡。備課中,我用在線軟件——問卷星(免費版)制作了本堂問卷和課堂自我診斷,通過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鏈接就可以直接進入答題環(huán)節(jié),提交問卷后,立即就反饋到老師的電腦中,統(tǒng)計和分析十分便捷。較之傳統(tǒng)的作業(yè)本上抄題答題,學生更愿意在手機上完成作業(yè);老師在預設問題的時候就把答案和解析一并設計在題目中,由系統(tǒng)判分和解答,既不用一本一本改作業(yè),也可以現(xiàn)場提示學生作答的正誤,讓師生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
有了前面的準備,物理課堂就變成了由我給出微課視頻和PPT,在教室里用智能電視進行播放,小組合作學習,用手機回答新課中需要解決的知識問卷測試。我在課堂上通過問卷星軟件匯總學生答題的反饋,并給出正面的回應。到小組提問環(huán)節(jié),還可進一步解決難點和重點,使課堂知識得以應用和升華。就這樣,游戲體驗、小組合作、科學故事、趣味小實驗和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手段相融合,學生學習非常愉快,學習效果也很好,課堂充實快樂,以至于每一次課都讓學生非常期待。
當然,一次新的嘗試必然會有太多的付出,還伴隨著新的風險和挑戰(zhàn),能否推廣還有待考證。但此次嘗試帶來的喜人效果卻讓我真的對教學改革產生了興趣。我想只要是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受學生歡迎的、被同行認可的新舉措,哪怕并不完美,也一定要與大家分享探討,聽取大家的建議,也讓更多的老師理解和接受新事物,使更多的學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