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文藝
(貴州省清鎮(zhèn)市第二中學教育集團)
隨著教育部頒發(fā)新課標以來,在廣大教育工作者中掀起了一股教改熱潮,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那種沉悶、教條的學習方式,要求從思想上、行動上解放學生,讓學生在一種寬松、自由、活躍的氣氛中學習。這就給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課題,如何盡可能地利用課堂這塊陣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自覺地學習語文。這就需要教師帶給學生愉悅的學習感受,消除學生的焦慮感和緊張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潛能,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語文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如能令學生于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習,不徒坐聽教師之講說,即為改進教學之一道?!奔匆磺薪逃顒佣紤獜膶W生出發(fā),歸宿于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做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呢?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睈垡蛩固挂苍f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認識事物的推動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作為教師,都知道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究竟采取哪一種呢?這還得根據具體課文來確定,而且一篇文章也有不同的導入方法。
懸念給學生以等待和期望,增強求知欲望。教學《黃河頌》一文時,抓住題眼“頌”字,“頌”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何要“頌”黃河?通過這一問,學生就想知道答案,自然會主動投入到課堂中,積極閱讀,尋求答案。
想象是再創(chuàng)造的一種心理過程,通過學生在頭腦中的合理想象,創(chuàng)造出自己理想的形象。然后再與課文中的形象比較,從而豐富學生思維,產生共鳴,激發(fā)興趣,積極參與。如在教學《春》這篇散文時,就先讓學生想象春天的一切,有的描述了春風,有的敘說了春姑娘的故事,有的說到了自己在春天里的活動……這時就可因勢利導,課文對春又是如何描繪的呢?
啟發(fā)式教學,就是利用教材已有的資源來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啟發(fā)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境,指的是一種具有一定難度,而經過學生努力又能解決的學習任務。只有具有這種問題性的情境,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對學習具有強烈的激勵作用。
如,在教學《出師表》這篇課文時,設置下列問題:出師前諸葛亮向陛下提出了幾條建議?哪一條是最關鍵的?你是如何看待的?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要想很好地解答,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通過自己的努力,還是可以完成的。學生就會自覺查閱工具書,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從而解決問題。
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他人的合作,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對于不同的學生,要求也應有所不同,要遵循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對基礎不好的學生,要求就要低些,水平高的學生,要求就要高些。這樣各得其所,各有收獲,增強了學習的興趣,調動了積極性。課堂上的提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要求不同水平的學生回答,以便檢查掌握的情況。顯而易見的答案,就由基礎較差的學生解決,有深度的就由水平較高的學生完成。對于課后作業(yè),也不完全相同。這就使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夠完成,自然愿意投入到學習中。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閃光之處,我們就應該充分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表揚、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調動積極性。
對新知識的發(fā)現,賦予學生探索的精神;對新問題的提出,賦予創(chuàng)新能力;對新理論的見解,賦予求實精神。如學生回答正確時則及時表揚:“你的回答完全正確,希望一如既往。”作業(yè)按時完成時立刻鼓勵:“你是一位守時的人。”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教法。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想方設法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努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才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