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世美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納教育定義為通過增加學習、文化與社區(qū)參與,減少教育系統(tǒng)內外的排斥,關注并滿足所有學習者多樣化需求的過程。全納教育的目的是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接納多樣性并視之為機會,視之為學習環(huán)境的豐富,而不是問題。實踐中,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能否把學到的溝通技巧應用到教學?在具體實踐中又有怎樣的體驗與感悟呢?
帶著疑問去幼兒園巡查,當我來到正在實習的幼教專業(yè)三年級學生——虹所在的班級時,這個一向大大咧咧的“女漢子”謹慎地對我耳語道:“老師,你看第一排中間的那個男孩……”我注意到那是一個戴著助聽器的孩子。虹接著說:“這個周末我休息,我想和您談談這個孩子,我想幫他?!憋@然,虹為師者的責任心已被喚起,我感到欣慰。
周末,虹如約而至,我們一起分析了她在實習期間遇到的各種問題。當談到那個失聰兒童——康(化名)的時候,顯然,需要解讀、分析、分享的內容很多??凳呛鐝慕桃詠斫佑|的第一個特殊兒童,處理好與康的師幼溝通問題,對于虹的職業(yè)成長意義重大。虹拿出了自己的實習日記,我看到了如下的記錄。
情景一:午休時的叫喊聲
中午,剛剛安頓好最后一位小朋友上床午睡,就聽到“啊……啊……”的叫喊聲,所有的小朋友都坐了起來,目光聚到一個大眼睛男孩的身上。 他叫康,是一個帶著助聽器的孩子。看到小朋友們驚慌的樣子,康一下子哭了,在兩位老師安撫其他小朋友們時,我把康攬在懷里,輕輕拍著他的后背。 康不再哭泣,乖巧地依偎在我的懷中。我注意到他的左手一直緊緊捂著助聽器,連忙叫來他的班主任。 班主任檢查后發(fā)現(xiàn)康的助聽器沒有信號了,于是,我們打電話叫來了康的媽媽。
康媽媽將兒子緊緊抱著, 無聲地向孩子傳遞著信任、理解、安慰……原來,康準備睡覺時,他的助聽器開關按鈕不小心碰到了床板,被關機了??狄詾橹犉鲏牧耍谑谴舐暤睾耙缓?,想看看能不能聽到。 無助而可愛的孩子??!
虹告訴我,她在當天放學后就到康的家里進行了家訪??档募也淮螅情T上、墻上、電視上、板凳上……到處醒目地貼上了幫助孩子認讀的字畫??祴寢屆孔鲆患露紩煌5亍⒎磸偷嘏c康訴說著。她告訴康,她在做什么;她提醒康,注意看口型;……讓孩子能說會道、不受委屈一定是康媽媽最大的心愿啊!原來教養(yǎng)一個聾兒如此艱辛。
“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以及他自己,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目標與方向?!焙绫憩F(xiàn)出了良好的師幼溝通素養(yǎng)——共情。她從自己的教育觀察中看到了康的差異,并有進一步的關愛行動——通過家訪進一步了解失聰兒童的特殊需求。
情景二:老師的圍裙歪了
當我把胡蘿卜、生津果、蘋果、黃瓜等五顏六色的果蔬清洗干凈,準備為孩子們鮮榨果汁時,這群小精靈圍在我身邊,七嘴八舌、手舞足蹈,他們在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交流著, 從水果的名字到顏色到他們最喜歡的食物,空氣里滿溢著快樂。
我的圍裙在小朋友的簇擁下有點歪了。 我說:“我的圍裙歪了。 ”并故意揮了揮拿著瓜果的雙手,表示自己騰不出手,需要幫助,將求助的目光投向正不知所措站在一邊的康。
康看了看,沒有行動,立刻就有其他小朋友圍過來幫我將圍裙扶正。我向小朋友們禮貌地致謝,又故意把圍裙弄歪,直接走到康跟前,夸張地說:“呀,我的圍裙又歪了?!笨悼粗倚α诵?,羞澀地幫我拉了拉圍裙。我立刻豎起大拇指,對康說:“謝謝你,你真棒!”其他小朋友也向康豎起拇指。 康笑得開心了,我被幸福圍繞著。
溝通的意義取決于對方的回應,對方是否收到你想表達的信息至關重要。虹在上述案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康的自主聆聽能力。失聰兒童由于聽力的缺失,思維發(fā)展也受到阻礙,對別人話語的理解多局限在字面。通過有意訓練,失聰兒童對弦外之音的理解會得到改善。這對他們融入健聽人群至關重要。
情景三:我看不到他的嘴巴
經過幫助和鼓勵, 康的言語表達和溝通能力有了提高,他與小朋友的互動也多了起來。 午睡時間,早起的幾個小朋友正聚在一起玩耍。孩子們聰明懂事,為了不驚醒尚在午睡的伙伴,他們都自覺放低了聲音。我注意到康又回到了安靜狀態(tài), 對其他幾個孩子的交流好像不感興趣,沉浸在自己的玩具中了。
把康叫到身邊, 我問他為什么不與小朋友一起玩呢?他說是因為看不到小朋友的嘴巴,所以沒有辦法一起玩了。 原來,由于助聽器的聽力補償有限,當聲音較低時, 他無法和別的小朋友一樣敏銳地捕捉到聲音信息,需要通過看口型來幫助理解。
失聰兒童聽覺口語康復教學強調:與聾兒交流不要排斥視覺對信息的獲取。教師在與失聰幼兒溝通時,需要注意加強形體、表情的輔助溝通。捂嘴、扭頭等避開視線的行為將影響失聰兒童的溝通。
虹以在幼兒園工作的真實片段,向我們分析展示了她面對聽力殘疾兒童,在溝通方面的觀察、思考、研究。有效的溝通需要有愛,更需要專業(yè)的思考。
[1]滕道明.背對幼兒時莫言語[N].中國教育報,2014,(5).
[2]劉永萍.聽力殘疾兒童語言溝通方式的調查與分析——江西的案例[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3]Robert D Nye.三種心理學[M].石林,袁坤,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本文系江蘇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自籌課題“學前教育專業(yè)師幼溝通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CZ12)的階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