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蕾
在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之后, 一部分視障生會選擇上盲人普通高中,學習普通高中的課程,未來考大學繼續(xù)深造; 大部分學生會選擇進入盲校的職業(yè)高中( 中專)學習按摩專業(yè)課程,未來從事按摩工作。與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相比, 盲校高中段學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問題,且具有多發(fā)性、復雜性和發(fā)展性等特點。
同普通高中段學生一樣, 視障高中段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往往也存在一系列問題, 如學習問題、 適應問題、青春期叛逆和早戀等。 由于視力障礙,高中段視障學生的心理問題還具有特殊性,焦慮、恐懼、自卑、敏感、偏執(zhí)、冷漠甚至敵對等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同時,高中段盲生還面臨著升學或就業(yè)的壓力, 自身的生理障礙和對于未來的不確定, 也加劇了這些心理問題。 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心理關注,使他們有信心、有能力面對并克服各種困難和障礙,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目前,《 盲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 中沒有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很多盲校也并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 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更少。盲校教師雖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可以承擔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但是要想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仍顯得力不從心。另外,大多數家長對視障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不重視。 因此,視障學生從小累積的各種心理問題往往得不到有效緩解和解決,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問題呈現日益加深、加重的趨勢。
與普通高中生一樣, 視障高中生的職業(yè)興趣與職業(yè)理想是多樣的。 筆者曾連續(xù)多年對近200 名高中段學生做過職業(yè)理想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調查,結果顯示:視障高中生的職業(yè)興趣和職業(yè)理想是多樣的, 教師、律師、 按摩師以及企事業(yè)單位管理與營銷等都是視障學生喜歡的職業(yè),且學生的興趣、愛好在理想職業(yè)選擇中占第一位。 他們渴望與普通學生一樣有更多的職業(yè)選擇。
但是,不管是上普通高中還是職業(yè)高中( 或中專),目前視障學生的職業(yè)選擇少之又少, 畢業(yè)之后進入社會的出路幾乎都是按摩。 也就是說, 無論他們如何努力,不管他們喜不喜歡、適不適合,都改變不了自己未來要從事按摩工作的前途和命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往往使視障學生產生諸多心理問題。 對于不喜歡按摩職業(yè),或不適合從事按摩職業(yè)的視障學生來說,無可選擇的職業(yè),一眼看到頭的未來,往往會使他們失望、難過,甚至產生對社會的不滿與敵對。 有的學生不甘心,并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未來。 但生理障礙和社會現狀的客觀現實,加上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敗,往往會更加劇他們的不安、困惑、焦躁、郁悶、失望。
隨著年齡的增長, 盲校高中段的學生也都迫切希望了解社會、接觸社會、融入社會。但是,他們的社會經驗不足,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他們常會強烈意識到自己的弱勢和不足,進而產生自卑、多疑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甚至會由于適應不良而害怕、逃避走向社會。
盲校普通高中生,要與普通高中生在相同時間里學習同樣的課程內容,學習障礙多、困難大,升學壓力非常大。 對于學習起點為初中水平的按摩職業(yè)中專的視障生來說,除了中醫(yī)博大精深,學習難度大,還要面對即將就業(yè)的壓力。隨著畢業(yè)的日益臨近,他們對未來就業(yè)前途的擔憂也日益加深。 升學、就業(yè)的壓力,往往會使高中段的學生產生抑郁、焦慮、失眠等問題。
由于視力障礙, 視障生看世界的角度往往是自我化的。 因此,教師不僅要充當學生的眼睛,把看到的世界告訴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掌握“ 看”世界的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感官或技術去感知世界,學會打開自己的心扉去接納世界,使學生從自我世界中走出來,關注周圍世界的變化, 樹立遠大的理想和自強不息的人生目標,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
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營造平等、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讓學生在良好的師生、生生互動中放松身心,打開封閉的心靈,提高溝通、交流能力。其次,要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校園活動,讓學生融入校園集體生活, 使之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快樂與成功,學習分享與合作,形成樂觀、向上的品質。 第三,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展學生的特長,陶冶情操。 第四,高中段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學校要打造平臺,建立激勵機制,讓學生學習自我管理、自我鍛煉和自我發(fā)展。
學校課堂教育教學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要通過相應的課程鏟除滋生心理問題的土壤。我校在高一開設了“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人生規(guī)劃”課程,高二開設了“ 社交禮儀”“ 社會交往”課程,高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與音樂欣賞聯動課程“ 音樂的情感表現”“ 樂舞與身心健康”,在職業(yè)高中( 中專)根據學生即將步入社會生活與實踐的教育需要開設“ 家政”“ 職業(yè)適應”“ 心理輔導”“ 語言訓練與表達” 等校本課程。 這些校本課程,切合學生的教育與發(fā)展需要,切合高中生的心理發(fā)展實際和學生的興趣愛好, 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針對盲校高中段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發(fā)展性問題和由于視力障礙引起的心理問題, 可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如在高中( 或中專)一年級新生中進行適應新環(huán)境和學習方法專題輔導或講座,在高三升學前開設考前心理輔導, 根據學生的人際交往需要開設人際交往和異性交往專題講座等。 通過專題輔導,讓學生學習心理知識,參加心理實踐活動,分享心理感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對于視障高中生個體存在的心理問題, 專業(yè)心理教師的心理咨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心理教師應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評估,為每一個學生建好心理檔案,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方案,定期追蹤、輔導,確保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或緩解。班主任或其他任課教師應當加強交流,盡早發(fā)現學生心理問題的苗頭, 及時尋求心理教師的幫助。 要注意的是,在開展個別心理輔導時,要注意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尊重他們的隱私。
總之, 盲校高中段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一門課程或幾次講座可以解決的, 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都要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同時還要爭取家庭的幫助和同學的互助,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jié), 讓學生滿懷信心和希望地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