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春
(邯鄲學院 中文系,河北 邯鄲 056005)
游國恩等人《中國文學史 (修訂本)》(一): “詩歌而外,駢文有突出的發(fā)展。我國散文從東漢起已漸趨整飭對偶,魏晉時期更形成了駢體文?!保?](P234-235)游國恩等人的《中國文學史》由于長期作為大學教材而影響很大。孫梅《四六叢話凡例》: “駢儷肇自魏晉”[2](P4231),游國恩等人《中國文學史》中的“我國散文從東漢起已漸趨整飭對偶”有以偏概全之嫌,中國散文有一部分向駢文發(fā)展,另一部分仍然保持著散文的特點并且沿著散文的發(fā)展方向發(fā)展。
譚家健在《歷代駢文名篇注析》一書之代前言《歷代駢文發(fā)展概述》: “到了西晉,駢文才正式成體,其代表人物就是陸機。他有不少文章,整篇都用駢偶,純粹為修辭而使文詞屬對的成分加多,已不僅限于內容的對照。用語力求從古籍中提取,事理的闡述多借助于典故?!保?](P3)
《評注昭明文選》錄邵長蘅評論陸機《豪士賦序》語: “自是對偶文字之先聲。”[4]“對偶文字”實際上就是指駢文,一“先聲”實際上就是就起源或形成而言,邵長蘅實際上明確提出駢文起源或形成于西晉之陸機,標志性作品就是《豪士賦序》,只是語焉不詳而已。
張之純《中國文學史》卷上論述“駢儷文之成立”:
文章家每薄駢體而不論,然單行之變?yōu)榕排?,猶古詩之變?yōu)槁稍?,風會既開,遂難偏廢。駢儷之文,肇始于陸機之連珠。嗣后葛洪、郭璞輩,好為此體,如博喻廣譬諸篇,辭采不逮士衡,而摹仿畢肖,風氣大開。劉宋之世,顏延之、謝靈運繼起,并稱江左文章第一,謝文興會飈舉,顏文體裁明密,駢四儷六,又較郭、葛為工整。至后周庾子山出,遂集六朝之大成,而導唐初四杰之先路。[5](P97-98)
張之純《中國文學史》深受四庫館臣影響,多用四庫全書提要的詞句,雖然四庫全書提要沒有明確提出駢儷之文肇始于陸機,但是,張之純《中國文學史》實際上就是順著四庫館臣的思路而得出駢儷之文肇始于陸機的結論的。張之純《中國文學史》不但明確提出駢儷之文肇始于陸機,而且論述詳細。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 “從西晉時期起,駢文形式的各個方面又趨向凝練的道路。一篇之中,句子幾乎整個是排偶的,辭句屬對的成分也加多了,使用的詞語力求從典籍中提取,如《文賦》所說的‘傾群言之瀝液’,而事理的闡述,更多借助于典故?!保?](P213)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將《豪士賦序》作為陸機駢文的代表性作品。
譚家健《歷代駢文名篇注析》一書的代前言《歷代駢文發(fā)展概述》: “到了西晉,駢文才正式成體,其代表人物就是陸機。他有不少文章,整篇都用駢偶,純粹為修辭而使文詞屬對的成分加多,已不僅限于內容的對照。用語力求從古籍中提取,事理的闡述多借助于典故?!保?](P3)譚家健這段關于駢文起源或形成于西晉之陸機的論述“完全抄襲”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關于駢文起源和發(fā)展的有關論述,連舉陸機《豪士賦序》為例都完全一樣。之所以說“完全抄襲”,這是按照現代西方嚴格的學術標準,對于這個標準,譚家健肯定要申辯! 譚家健也確實曾經申辯過,中國傳統(tǒng)學術確實具有特殊性,但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畢竟面臨現代化的問題,現代的所謂學者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應該拿班固當擋箭牌! 如果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標準,譚家健這段關于駢文起源或形成于西晉之陸機的論述只能夠算是沿用了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關于駢文起源和發(fā)展的有關論述,不能夠算是抄襲。即便是如此,也反映出譚家健治學不嚴謹的特點,因為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關于駢文起源和發(fā)展的有關論述中關于陸機的有關論述,并沒有得出駢文起源或形成于西晉之陸機的結論,只是嚴謹地認為從西晉時期起駢文形式的各個方面又趨向凝練的道路。因為魏晉駢文不可能有質的區(qū)別,譚家健完全沿用了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關于陸機的有關論述,連舉陸機《豪士賦序》為例都完全一樣,卻得出了駢文起源或形成于西晉之陸機的結論。
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
鐘濤博士指出: “雖然魏代散文已經發(fā)展到高度駢化的程度,對句、用典、藻繪幾種駢文形式要素都在文章中有突出表現。但魏代未有一篇比較典型的駢文出現?!敝皇堑搅宋鲿x陸機筆下,駢文的體式才正式確定。[7](P245)
鐘濤博士忽略了魏代散文也有未高度駢化的,如果魏代散文果真按照鐘濤博士的思路發(fā)展下去,散文就消失了。按照所謂的學術規(guī)范,應該引用前人關于此問題的最早論述,鐘濤博士關于駢文起源或形成的論述發(fā)表于1996 年,譚家健在《歷代駢文名篇注析》一書的代前言《歷代駢文發(fā)展概述》中論述駢文起源或形成于西晉之陸機發(fā)表于1988 年[8](P3),臺灣版發(fā)表于1991 年[3](P3),均早于譚家健所引用的鐘濤博士關于駢文起源或形成于西晉之陸機的論述發(fā)表的1996 年,而譚家健在《歷代駢文名篇注析》一書的代前言《歷代駢文發(fā)展概述》中論述駢文起源或形成于西晉之陸機所沿用的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的有關論述發(fā)表于1980年[6](P213),譚家健在其《中國古代散文史稿》中卻只字不提。譚家健也不提他自己1988 年沿用的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關于陸機的論述而形成的所謂的駢文起源或形成于西晉之陸機的觀點,可能是自知沿用難登大雅之堂的緣故。譚家健反而引用1996 年發(fā)表的“鐘濤博士認為到了西晉陸機筆下駢文的體式才正式確定的歪曲論述”,即使鐘濤博士果真認為到了西晉陸機筆下駢文的體式才正式確定,譚家健引用年代在后的觀點,也是不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無論如何也不能夠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反而不提前人的研究成果,更不應該引用年代在后的觀點。
譚家健雖然引用鐘濤博士的觀點,但卻曲解了鐘濤博士的觀點,例如,鐘濤博士《六朝駢文的形式及其文化底蘊》: “魏晉: 駢文初步形成時期”[9](P64),“駢文初成于陸機”[9](P71),“宋齊: 駢文正式成立”[9](P79)。鐘濤博士明確提出駢文初成于陸機而宋齊時期駢文正式成立,譚家健卻將鐘濤博士的觀點曲解為到了西晉陸機筆下駢文的體式才正式確定,即所謂的駢文正式成體于西晉陸機。
于景祥《駢文的形成與鼎盛》:
譚家健先生在《歷代駢文名篇注析》一書的序言中說: “到了西晉,駢文才正式成體,其代表人物就是陸機?!弊屑毧疾?,應該說這把駢文形成的實際時間說晚了,與事實有明顯的距離。不但上面所引的曹植文章已是合格的駢體文,曹魏時期其他人的文章有很多也已經合乎駢文規(guī)格,如曹丕的《與鐘繇書》、《伐吳詔》,徐干的《中論·譴交》第十二、《文質論》,應旸的《文質論》,劉楨的《答魏太子借廓落帶書》、《處士國文甫碑》,吳質的《答東阿王書》等等,都是駢偶體制。這無疑已有力地表明駢文在建安曹魏之時已經形成,以獨立的面目出現于文壇之上,當然,此后它又經過兩晉作家,尤其是陸機的努力開掘,更為典麗富贍,而到南北朝時期則登峰造極。[10](P125)
于景祥《駢文的形成與鼎盛》批駁了譚家健在《歷代駢文名篇注析》一書的代前言《歷代駢文發(fā)展概述》中所提出的駢文起源或形成于西晉之陸機的觀點,并且提出駢文起源或形成于曹魏時期之曹植的觀點。雖然于景祥指出了譚家健觀點的錯誤,敢于批評所謂的學術權威,在當代社會和學術界還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其觀點也有錯誤。
確實很難說曹植的駢文與陸機的駢文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就是在駢化的比例上也很難說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從體式上也是很難說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如果曹植的駢文都不算是駢文,那么兩宋的駢文就更不是駢文了。如果如于景祥所言,曹植的駢文算是駢文,那么漢代蔡邕的《郭有道碑》算不算駢文? 仲長統(tǒng)的《樂志論》算不算駢文? 如果漢代蔡邕的《郭有道碑》和仲長統(tǒng)的《樂志論》都不算駢文,那么兩宋的駢文就更不是駢文了。
另外,于景祥在《獨具魅力的六朝駢文》中認為駢文“形成于魏晉”[11](P1),這與孫梅《四六叢話凡例》所謂“駢儷肇自魏晉”[2](P4231)的觀點如出一轍,與游國恩等人《中國文學史》所謂魏晉時期更形成了駢體文完全雷同。例如,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 “建安至西晉——駢文形成與發(fā)展時期”[12](P245)。
孫梅在《四六叢話凡例》認為: “駢儷肇自魏晉?!保?](P4231)孫梅的以曹魏時期之駢文與西晉時期之駢文,很難說有什么本質之不同。程杲《孫梅四六叢話后序》: “第四六之興,不一代矣; 四六之作,又不一體矣?!保?](P4226)程杲以駢文之興非為一代之事,在駢文形成之后,仍然在發(fā)展變化,在駢文之中又形成不同的體式。程杲的這一觀點是相當深刻的,也是富有啟發(fā)性的。
常言魏晉駢文,魏之駢文與晉之駢文無質之區(qū)別,區(qū)別僅僅在量上,即在程度上略有不同。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 “文章的駢化,開始于東漢而成熟于南北朝,我們可從‘四史’的傳論察出明白的跡象?!保?](P209)胡國瑞認為文章的駢化開始于東漢,其實,王闿運早已言及?!稐钋f所藏王闿運手書冊頁》第十九頁:
駢儷之文,起于東漢。大抵書奏之用,舒緩其詞。經傳雖有偶對,未有通篇整齊者也。自劉宋以后,日加綿密。至齊梁純?yōu)榕疟?,庾、徐又加以抑揚,聲韻彌諧,意趣愈俗。唐人漸同律賦,宋體更入文心。自是遂有文、賦二派,愈益俳矣。[13](P34)
劉師培《論文札記》云:
東京以降,論辯諸作,往往以單行之語,連排偶之詞,而奇偶相生,致文體迥殊于西漢。建安之世,七子繼興,偶有撰著,悉以排偶易單行; 即非有韻之文,亦用偶文之體,而華靡之作,遂開四六之先,而文體復殊于東漢。其遷變者一也。西漢之書,言詞簡直,故句法貴短,或以二字成一言,而形容事物,不爽錙銖。東漢之文,句法較長,即研煉之詞,亦以四字成一語。魏代之文,則合二語成一意。由簡趨繁,昭然不爽。其遷變者二也。西漢之時,雖屬韻文,而對偶之法未嚴。東漢之文,漸尚對偶。若魏代之體,則又以聲色相矜,以藻繪相飾,靡曼纖冶,致失本真。其遷變者三也。西漢文人,若楊、馬之流,咸能洞明字學,故選詞遣字,亦能古訓是式,非淺學所能窺。東漢文人,既與儒林分列,故文詞古奧,遠遜西京。魏代之文,則又語意易明,無俟后儒之解釋。其遷變者四也。[2](P9491-9492)
劉師培認為音韻是駢文的一個標準,西漢之時,雖屬韻文,而對偶之法未嚴,劉師培實際上是以駢文起源于西漢。西漢之文與荀子、李斯之文之區(qū)別幾鮮矣。那么,如何研究駢文的起源或形成問題? 筆者認為,研究駢文的起源或形成問題首先應該研究確定駢文的起源或形成的標準。
劉勰《文心雕龍·麗辭》:
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唐虞之世,辭未極文,而皋陶贊云: “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币骊愔冊? “滿招損,謙受益?!必M營麗辭,率然對爾。 《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序《干》四德,則句句相銜; 龍虎類感,則字字相儷; 乾坤易簡,則宛轉相承; 日月往來,則隔行懸合; 雖字句或殊,而偶意一也。至于詩人偶章,大夫聯辭,奇偶適變,不勞經營。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麗句與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韻俱發(fā)。至魏晉群才,析句彌密,聯字合趣,剖毫析厘。然契機者入巧,浮假者無功。[14](P223)
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麗句與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韻俱發(fā)。至魏晉群才,析句彌密,聯字合趣,剖毫析厘。然契機者入巧,浮假者無功。劉勰和《文心雕龍·麗辭》以駢文起于西漢,魏晉群才發(fā)揚光大。在劉彥和看來,首先,駢文是發(fā)展變化的; 其次,兩漢駢文是麗句與深采并流的,逸韻與音韻無關; 再次,至魏晉群才,析句彌密,聯字合趣,剖毫析厘,即四六句式于魏晉逐漸發(fā)展起來; 復次,由豈營麗辭到務營麗辭是駢文產生的一個標志或標準。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這是刻意營造麗辭,這是駢文產生的一個標志或標準。又次,在劉彥和看來,造化賦形,支體必雙。劉彥和忽視了頭、項等等并不成雙成對,就算支體必雙,為何文章是先有散文后有駢文而不是先有駢文?這里就有一個認識問題,在劉彥和看來,造化賦形,支體必雙,人認識到這一點并不是駢文產生的一個標志或標準,高下相須,自然成對,奇偶適變,不勞經營,那么,駢文的產生就是人的認識發(fā)展到普遍認為世界的一切都是成雙成對之后才可能發(fā)生。
既然駢文是發(fā)展變化的,那么,駢文的最本質的特征或屬性究竟是什么呢? 駢文或麗辭最本質的特征或屬性就是“駢”或“麗”,既然如此,散文也有駢句,那么區(qū)別何在? 散文的駢句有兩種情況: 其一為駢文產生之前的散文,是無意識的; 其二為駢文產生之后的散文,雖然是有意識,只是點綴,沒有連續(xù)駢化。而駢文的最本質的特征或屬性就在于駢,駢文是有意識連續(xù)駢化之文。
既然駢文是有意識連續(xù)駢化之文,連續(xù)駢化容易把握,那么,有意識駢化如何把握? 筆者認為,有意識是人認識水平自覺的表現,人的認識發(fā)展到普遍認為世界的一切都是成雙成對的,實際上就是陰陽思想成為普遍的世界觀,即陰陽思想上升到哲學的高度的反映。
《說文解字》序: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15](P314)
《周易·系辭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16](P28)
陰陽思想的起源據傳說當在伏羲時代,伏羲始作《易》八卦,陰陽即為八卦之基礎。但是,傳說的伏羲的陰陽觀念還沒有上升到思想或哲學的高度。
《國語·周語》: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 “周將亡矣! 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 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zhèn)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 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17](P26-27)
《國語·周語》所記載的伯陽父關于地震的解釋是以陰陽思想為基礎的,但是,其陰陽思想也僅僅是思想而已,還沒有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周易·系辭上》記載: “一陰一陽之謂道。”[16](P268)正義曰: “一謂無也,無陰無陽,乃謂之道?!保?6](P268)《周易·系辭上》上文: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16](P258-259)則一絕非無義?!吨芤住は缔o上》下文: “陰陽不測之謂神?!保?6](P272)正義曰: “天下萬物,皆由陰陽……”[16](P272)《周易·系辭上》: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保?6](P289)《周易·系辭上》以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把陰陽思想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劉彥和《文心雕龍·原道》: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 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 此蓋道之文也。[14](P1)
漢字的特點有形成駢文的可能,但是,最早使用漢字寫出的是散文而不是駢文,筆者認為就是當時還沒有駢文意識,駢文的意識只能來源于使用漢語者的認識水平的提高,而陰陽思想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是產生駢文意識的最根本和最可靠的判斷標準。
在駢文意識產生的同時,還伴隨著中國文學的自覺。屈平是具有巨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對政治之期望和看法均過于理想,當現實與理想發(fā)生嚴重沖突之時,詩人的感情便如火山一般噴發(fā)出來,所謂“發(fā)憤以抒情”,這表明屈平是在有意識地創(chuàng)作,是把創(chuàng)作作為情感的審美宣泄以尋求精神上的解脫的。這就是文學的“自覺”。盡管屈平“作辭以諷諫,連類以爭義”是有功利目的的,但在階級社會中,非功利的、純粹的文學根本就不存在。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jié)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17](P3073)司馬子長《史記》是把司馬長卿當作與詩之風諫無異的進行風諫的文學家來看待的,即與“作辭以諷諫,連類以爭義”的屈平一樣都是諷諫的文學家。區(qū)別只是司馬長卿莫敢直諫,因為《詩》是主文而譎諫,但司馬長卿之辭賦與宋玉等之辭賦皆祖屈平。司馬子長為司馬長卿立專傳,就是突出司馬長卿辭賦家兼政治家的身份,實際上強調了文學的作用。
司馬子長《史記》單列《儒林列傳》,作為類傳把經學家這一類人從其他知識分子中區(qū)分出來。思想家和哲學家也通過合傳的形式加以分類區(qū)分,如《老子韓非列傳》。循此例,則屈原賈生合傳也反映了司馬子長對文學范疇的認識,也就是說司馬子長把文學從文史哲不分的狀態(tài)中區(qū)別出來,盡管文學從文史哲不分的狀態(tài)中區(qū)別出來以后仍然與史哲有千絲萬縷之聯系。并意識到這個時代應從屈平開始,是把屈平作為百代文學之祖看待的。后世有將楚辭列為集部之首的,這個認識之傳統(tǒng)是司馬子長開創(chuàng)的。也就是說司馬子長意識到從屈平開始中國文學“自覺”的時代到來了。司馬子長以屈平作為中國文學自覺時代到來的標志的發(fā)現之功以及屈平作為中國文學自覺時代到來的標志,都應該得到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尊重。
日本人鈴木虎雄提出“所以我以為魏底時代是中國文學上的自覺時代”[18](P47)之高論,實際上是對屈平及其作品視而不見,實際上也是為“屈原否定論”提供理論支撐。中國文人中的無知者和民族敗類搬運并且販賣日本人的別有用心的“中國文學自覺于魏晉”的所謂學術成果,從而形成“中國文學自覺于魏晉”的庸俗社會進化論的觀點,不但抹殺了屈平及其作品,而且連漢代的文學成就也一筆抹殺了?!爸袊膶W自覺于魏晉”的庸俗社會進化論的觀點,是不符合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的,是毫無根據和荒謬的,當然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孫梅《四六叢話》云: “屈子之詞,其殆詩之流、賦之祖,古文之極致,儷體之先聲乎?!保?](P4284)劉師培《文說·宗騷篇第五》云:“粵自風詩不作,文體屢遷,屈、宋繼興,爰創(chuàng)騷體,擷六藝之精英,括九流之奧旨,信夫駢體之先聲,文章之極則矣?!保?](P9545)
駢文的起源或形成只有在辭賦的影響之下才有可能發(fā)生,在陰陽思想成為普遍的世界觀即陰陽思想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之后,在辭賦的影響之下,在辭賦之外的散文中連續(xù)使用駢化句式。駢文最根本的特征就是“駢”,駢文是有意識連續(xù)駢化之文。辭采、典故、聲律等是駢文在駢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次要特征和階段性特征。
駢文的產生要求有駢文意識,需要有哲學的認識水平,有意識駢化還需要淵博的知識,最初的駢文最根本的特征當然是駢,但是,辭采、典故、聲律等也有雛形,這些都要求高超的文化修養(yǎng),所以駢文之起與經學,特別是小學關系密切,即駢文應當產生于學者之手。
基于以上認識,駢文的起源或產生時間應該在戰(zhàn)國晚期。戰(zhàn)國晚期的荀子值得注意。汪中《荀卿子通論》: “荀子之學,出于孔子,而尤有功于諸經?!保?9](P21)汪中《荀卿子通論》: “蓋自七十子之徒既歿,漢諸儒末興,中更戰(zhàn)國、暴秦之亂,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傳之,其揆一也?!保?9](P22)據汪中考證,“蓋荀卿于諸經無不通”[19](P22),儒家的《詩》《書》《春秋》《禮》《易》等均經過荀子之傳授,西漢經學各家之源流幾乎均可上溯至荀子。荀子傳易,受到陰陽哲學之影響基本可以肯定。戰(zhàn)國晚期的荀子有辭賦作品《賦》和《成相》,其文章受辭賦影響明顯,這也是基本可以肯定的。荀子于諸經無不通,知識淵博,荀子的文章是學者之文。荀子在辭賦之外的散文中連續(xù)使用駢化句式者,當首推《勸學》,荀子的《勸學》最根本的特征當然是駢,但是,辭采、典故、聲律等也有雛形,可以基本上認定荀子的《勸學》是“駢體初祖”或“駢文初祖”。
《荀子·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对姟吩? “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惫示咏Y于一也。[19](P7-10)
《荀子·勸學》此段文字是《荀子·勸學》有意識連續(xù)駢化的典型代表,與李斯《諫逐客書》的著名的有意識連續(xù)駢化的段落相比,毫不遜色。辭采、聲律等也有雛形??梢詫ψx。
李斯《諫逐客書》: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 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必秦國之所生而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17](P2543-2544)
典故于《荀子·勸學》之中亦有雛形,《荀子·勸學》: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19](P10-11)
《荀子·勸學》此段文字是《荀子·勸學》有意識使用典故的典型代表,與李斯《諫逐客書》的著名的駢化段落中的用典相比,可見荀子草創(chuàng)之跡。可以對讀。
李斯《諫逐客書》云: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17](P2541-2542)
紀昀等四庫館臣《四六法海·提要》云:“秦、漢以來,自李斯《諫逐客書》始點綴華詞,自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始疊陳故事,是駢體之漸萌也?!保?0](P1394-293)紀昀等四庫館臣以自李斯《諫逐客書》始點綴華詞是數典忘祖,以自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始疊陳故事更是數典忘祖。
駱鴻凱《文選學·讀選導言第九》論述駢文自李斯至王子淵之發(fā)展:
秦李斯《上秦始皇書》設喻隸事之初祖,兩段相偶亦自此開。
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設喻隸事與李斯同風,而辭意更為復疊。
漢王子淵《圣主得賢臣頌》兩段相偶,上繼李斯偶句、排句、疊句,全段設喻,數句比喻,用成語,用古事,以上諸法,俱此開之。[21](P310-311)
駱鴻凱《文選學》以秦李斯《上秦始皇書》為設喻隸事之初祖,并且兩段相偶亦自此開。駱鴻凱《文選學》此論實誤,荀子《勸學》實際上是設喻隸事之初祖,并且兩段相偶亦自荀子《勸學》開,即“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19](P4)和“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19](P5)實開兩段相偶,盡管尚不工整。偶句、排句、疊句,全段設喻,數句比喻,用成語,用古事,以上諸法,俱由荀子《勸學》開之。
吳均《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漂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喘甚箭,猛浪若奔。夾峰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猨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藝文類聚》七)[22](P659)
吳均《與朱元思書》只能是原書之片段,其作為駢文名篇的主要標準之一就是有意識地連續(xù)使用駢化句式。筆者認為,節(jié)錄這一段當然是駢文無疑,就是加上散文化的其他部分,也可以作為駢文,因為有這一段有意識連續(xù)駢化之文,這個文章即使是有散文化的其他部分,整個文章也與散文有了本質的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李斯《諫逐客書》是有意識地連續(xù)使用駢化句式無疑,則李斯《諫逐客書》必然是駢文無疑。但是以李斯《諫逐客書》為“駢體初祖”則是錯誤的,是數典忘祖之論。李斯無辭賦作品,雖然《諫逐客書》藝術成就很高,李斯不可能自成一家而作為中國文學史上開創(chuàng)駢文的劃時代的標志性作家。
葉農、葉幼明《中國駢文發(fā)展史論》: “蕭統(tǒng)《文選》除詩賦外,當推為我國最早的駢文總集?!段倪x》選文最早的當為李斯的《諫逐客書》。書中雖選有署名卜子夏的《毛詩序》,但此文實乃東漢衛(wèi)宏作……可見,蕭統(tǒng)認為的文是始于李斯。清李兆洛祖其說,他選編《駢體文抄》,亦首選李斯《諫逐客書》,并明確地注明說它‘是駢體初祖’?!保?3](P3)葉農、葉幼明此段論述問題很多。其一,所謂《文選》選文最早的當為李斯的《諫逐客書》是錯誤的,《文選》還選有宋玉《對楚王問》,宋玉年代在李斯之前。其二,李兆洛《駢體文鈔》第一篇是李斯的《嶧山刻石》,不是李斯的《諫逐客書》。其三,從李兆洛《駢體文鈔》所選作品的年代而言,淳于髠《諷齊威王》、宋玉《對楚王問》年代都在李斯之前。其四,所謂李兆洛明確地注明說李斯《諫逐客書》 “是駢體初祖”也是錯誤的,李兆洛《駢體文鈔》的注釋“是駢體初祖”出自譚獻。
譚家健在其《歷代駢文名篇注析》一書之代前言《歷代駢文發(fā)展概述》中論述駢文發(fā)展狀況時有如下一段論斷:
譚家健說“統(tǒng)觀先秦兩漢文章,對偶均系自然形成,而非有意講求”,那么到了魏就有意講求了,這個劃分的標準是什么? 既然魏就有意講求了,為什么到晉之陸機駢文才形成? 這個論述的根本就是“中國文學自覺于魏晉”,又生硬地割裂魏晉駢文的關系。這既與中國文學史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也與劉勰《文心雕龍·麗辭》、李兆洛《駢體文鈔》等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背道而馳。
如果將駢文的起源或形成后推至魏晉,駢文的發(fā)展時間縮短了,必然導致駢文的文體特征的發(fā)展變化不能夠得到充分和清晰明顯的顯示,似乎駢文甫一產生即完全具備駢麗、辭采、典故、聲律等特征,這必然導致對于駢文文體特征的錯誤認識。筆者認為,同時中國文學史的實際情況也昭示,駢文是發(fā)展變化的,駢文的文體特征也是發(fā)展變化的,駢文的最本質的文體特征是也只能是駢化,即有意識連續(xù)駢化,這是判斷是不是駢文的根本或本質標準,駢文在駢化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了辭采、典故、聲律等特征,辭采、典故、聲律等特征又淡化或消失,時無時有,但是,無論如何發(fā)展變化,在駢文的發(fā)展史上,有意識連續(xù)駢化始終是駢文不可或缺的最本質的文體特征,舍此,駢文將不成其為駢文。這是大駢文觀,也是真正符合中國文學史發(fā)展實際情況的駢文觀。
筆者認為,荀子《勸學》是“駢文初祖”,即荀子《勸學》是駢文的開山之作,荀子與李斯的駢文的性質是相同的,可以歸為一類,命名為初始駢文,初始駢文亦為一種駢文體式。駢文進一步發(fā)展,就是賦化駢文,其亦為一種駢文體式。賦化駢文與駢賦本質是相同或曰同一的,只是分類的角度和出發(fā)點不同而已,在駢文系統(tǒng)內分類或以駢文為本位分類,宜稱為賦化駢文; 在賦系統(tǒng)內分類或以賦為本位分類,宜稱為駢賦;如果硬要區(qū)分二者,則賦化駢文的范圍要大于駢賦,實際上這是傳統(tǒng)的駢賦概念過于狹隘,只要將傳統(tǒng)的駢賦概念擴展,則賦化駢文與駢賦本質上并無區(qū)別。駢文進一步發(fā)展,就是律化駢文,其亦為一種駢文體式,律化駢文是指嚴格講究聲律的駢文; 有意識連續(xù)駢化的律賦亦宜歸入律化駢文之中,這只是分類的角度和出發(fā)點不同而已,在駢文系統(tǒng)內分類或以駢文為本位分類,則有意識連續(xù)駢化的律賦為律化駢文之一部分; 在賦系統(tǒng)內分類或以賦為本位分類,則有意識連續(xù)駢化的律賦為律賦之一部分。駢文進一步發(fā)展,就是散化駢文,其亦為一種駢文體式,散化駢文是指兩宋的新駢文; 有意識連續(xù)駢化的文賦亦宜歸入散化駢文之中,這只是分類的角度和出發(fā)點不同而已,在駢文系統(tǒng)內分類或以駢文為本位分類,則有意識連續(xù)駢化的文賦為散化駢文之一部分; 在賦系統(tǒng)內分類或以賦為本位分類,則有意識連續(xù)駢化的文賦為文賦之一部分。駢文進一步發(fā)展,就是異化駢文,其亦為一種駢文體式,異化駢文是指八股文等基于駢文的異化或變異文體。駢文進一步發(fā)展,就是白化駢文,其亦為一種駢文體式,白化駢文是指用白話文寫作的駢文。
上述駢文的大致發(fā)展過程并不是僵化的,亦并非后者產生前者即消亡; 上述駢文的大致發(fā)展過程不僅是駢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還是駢文體式發(fā)展的歷史,駢文發(fā)展的每一種體式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清代,作為駢文體式的初始駢文、賦化駢文、律化駢文、散化駢文、異化駢文同時存在,均有人寫作。
四六近體文,與古體文相對而言,也可以稱為今文,以與古文相對而言。四六句式駢偶加上聲律,這不是駢文的標準格式,而只是駢文的一個發(fā)展階段的駢文格式。正如近體詩不是詩歌的標準格式,而只是詩歌的一個發(fā)展階段的詩歌格式一樣。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云:
在文體的詳細辨析上,駢賦多注重在雕纂,和碑版書記等并不完全相同; 但在屬文時镕裁章句所注重的形式美的條件,卻完全是一樣的; 所以庾子山的各賦,就成為歷代駢文的典型了。[24](P289-290)
這樣的論斷是有問題的,如果駢賦可以作為一種文體的話,駢賦也是具有多種表現功能的,不僅僅局限于雕纂雕纂,或曰駢賦不僅僅局限于描寫鋪排,賦作為一種文體,最初以描寫鋪排為主要功能,荀子《賦篇》可以證明。但是描寫是最基本的藝術手法,描寫可以抒情,描寫也可以記事,即賦可以發(fā)展為抒情和記敘的文體,騷體賦、抒情小賦,述行賦可以證明。碑版書記等以記敘為主,駢賦當然可以表現碑版書記等的內容。
裴度《寄李翱書》云: “故文人之異,在氣格之高下,思致之淺深,不在其磔裂章句,隳廢聲韻也。人之異,在風神之清濁,心志之通塞;不在于倒置眉目,反易冠帶也?!保?5]裴度認為文之異在內容不在形式,實際上認為駢文與古文具有同樣的表現能力。
文章原于道,不僅文章內容原于道,就是文章的形式也原于道,《周易·系辭》以一陰一陽之謂道,在文章形式上必然要走上駢儷的道路,而且駢儷是世界的本質的體現或反映,能夠表達或反映世界,不存在表達的局限性。這就像二進制一樣,同樣能夠表達十進制的意義,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即駢文與散文具有同樣的表達能力,駢文不存在表達的局限性,只有不好的作家,沒有不好的文體。只有如此認識駢文,才能夠比較客觀和如實地總結駢文的歷史經驗,才能夠為駢文的未來開辟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譚家健在《歷代駢文名篇注析》一書之代前言《歷代駢文發(fā)展概述》中云:
附注: 古代選家有的把辭賦放在駢文之內,如李兆洛《駢體文鈔》,也有的不包括,如王志堅《四六法海》。我認為,辭賦與駢文雖有交叉關系(如元【楊德春按: 當作六?!砍壻x),但它畢竟是一種獨立文體,其產生比駢文早,形式變化比駢文多,其發(fā)展大體與駢文平行,應當自成體派。故本文和本書所謂駢文都不包括駢賦。[8](P16)
現實世界與觀念世界,五花八門,極凌亂摻雜之至,反映現實世界與觀念世界之駢文或賦也必然五花八門而極凌亂摻雜之至,即駢文或賦相互雜糅交錯。譚家健所追求的那種純而又純、如數學一般精確之文體分類根本不存在,自然也就永遠無法實現。一切分類包括文體分類只能是也永遠是大致之分類。
[1]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修訂本)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王水照.歷代文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3]譚家?。畾v代駢文名篇注析[M].臺北:明文書局,1991.
[4]評注昭明文選:卷十一[M]. 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1919.
[5]張之純.中國文學史:卷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
[6]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7]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8]譚家?。畾v代駢文名篇注析[M].合肥:黃山書社,1988.
[9]鐘濤.六朝駢文的形式及其文化底蘊[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10]于景祥.駢文的形成與鼎盛[J].文學評論,1996(6).
[11]于景祥.獨具魅力的六朝駢文[M].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
[12]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3]周頌喜整理.王闿運未刊手書冊頁[J].船山學刊,2001(2).
[14]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6]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8][日]鈴木虎雄.中國古代文藝論史[M].上海:北新書局,1928.
[19]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0]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九四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1]駱鴻凱.文選學[M].上海:中華書局,1939.
[22]嚴可均輯.全梁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3]葉農,葉幼明.中國駢文發(fā)展史論[M].澳門:澳門文化藝術學會,2010.
[24]王瑤.中古文學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25]董誥,等輯.欽定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八[M].北京:嘉慶十九年閏二月欽定刊刻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