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丹
彭丹/河北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在讀碩士(河北石家莊050024)。
在英國文學(xué)的歷史長河中,維多利亞時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這個時期的作家中,有一些女性小說家是不容忽視的。其中的一位女小說家為英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她就是喬治·艾略特(1819—1880),被認為是十九世紀最杰出的女性小說家之一。D·H·勞倫斯曾評價,“是喬治·艾略特真正開始關(guān)注女性話題,也是她開始付諸實踐”。
成長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能夠細膩地揭示一個人的心理變化,常常用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賦予文學(xué)作品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成為西方文學(xué)中必提及的一個重要主題。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前后,卡爾·莫根斯特恩在他的演講中正式提出“成長小說”這一概念。他認為,典型的成長小說應(yīng)該遵循一個年輕人從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理解到充滿社會責任感的軌跡來進行描述,此類小說,一般會涉及主人公的離家、遇難、掙扎,最終獲得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經(jīng)歷磨難和選擇,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熟。
由此可見,《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清晰地從各個角度展現(xiàn)了麥琪的成長和追求男女平等的渴望,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其中有麥琪對成長的渴望,遇到的困惑以及最終實現(xiàn)的整個過程,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女性地位的卑微。通過對女主人公的成長歷程進行研究,可以使成長主題更具體化,同時也能對這部小說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為成長小說,小說清晰地呈現(xiàn)了女主人公的成長。在麥琪年幼時,情感主要涉及她的愛情觀和婚姻觀。而在她情感成長過程中,兩個人的作用是不容易忽視的,即菲利普和斯蒂文。菲利普是麥琪的第一位追求者,兩人青梅竹馬。隨著時間的流逝,麥琪出落成一位漂亮的姑娘,并且天資聰慧,個性鮮明。在菲利普的內(nèi)心,“她的眼睛里充滿了未被滿足的聰慧以及未被滿足的、處于渴望中的感情?!?(194)在接觸中麥琪也發(fā)現(xiàn)菲利普雖身有殘疾,但博學(xué)多才,兩人產(chǎn)生了深厚的友誼。但兩人的家庭因為利益問題而鬧上法庭,由于湯姆的強烈阻撓,麥琪放棄了這段情感。因為菲利普的出現(xiàn)使麥琪意識到?jīng)]有家庭責任感的愛是不可能存在的,她無法因為他而放棄自己的家庭和她心中的那份責任感。
然而就在麥琪以為自己可以用理性控制思想的時候,她表妹的男朋友斯蒂文出現(xiàn)了。他讓麥琪真正意識到什么是愛,讓麥琪的世界變成“一個充滿了愛、美和歡樂的世界”。[2](424)斯蒂文是一位富裕的、富有魅力的紳士,他“會是一位相當引人注目的二十五歲的年輕人,長著方正的前額,筆直的深褐色短發(fā),發(fā)梢微微呈波浪形,就像一捆茂密的小麥,在頗具特征的平直的眉毛下面,閃爍著半帶熱情半帶嘲諷的眼光。”3(400)毫無疑問,麥琪被他深深吸引著,并且愛上了他。她享受著斯蒂文帶給她的愛的感覺,同時內(nèi)心的愧疚感在折磨著她。每每想到表妹露西臉上傷心的表情時,她就退縮了。最終卻因為強烈的精神折磨,也因為道德意識,她放棄了這段感情。與斯蒂文這段深刻的感情也讓她明白,她的情感不可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她也因此擁有了成熟的婚姻觀。
歷經(jīng)菲利普、斯蒂文的情感選擇,麥琪從開始對成長的渴望,到在成長中遇到的困惑和糾結(jié),最終成功實現(xiàn)了自己情感上的成長,從而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情感觀。
除了情感成長以外,麥琪同樣經(jīng)歷著內(nèi)心的道德成長。與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們的思想還是如此保守,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而麥琪渴望得到自由和平等的待遇,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她的內(nèi)心充滿了恐懼和沮喪,只能活在自己構(gòu)建的世界里,無法同這些力量抗爭,所以她選擇妥協(xié),也就是她童年時期道德的表現(xiàn)形式—利己主義。
菲利普的出現(xiàn)挽救了這個心靈孤獨的女孩,菲利普對她的愛填補了其愛的空缺,她享受著這個難得的友誼,可不幸的是,由于湯姆的反對,麥琪選擇了家庭責任,這個選擇讓麥琪的道德感慢慢形成。而斯蒂文的出現(xiàn)對于麥琪道德的成長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對于菲利普的割舍是友情觀的成長,那么對于斯蒂文的割舍則體現(xiàn)著愛情道德觀的升華。斯蒂文的外貌、紳士風度、成功深深地吸引著麥琪,讓她毫無保留地愛上這個男人。但可悲的是,這位充滿魅力的男士是麥琪表妹露西的男朋友。每當她被斯蒂文的愛拽著往前進的時候,內(nèi)心的道德感似乎在呼喚著她,使她飽受著精神上的折磨。最終,道德感戰(zhàn)勝了感情,她選擇離開她愛的人斯蒂文。
從麥琪童年時候的利己主義,再到成長中的掙扎與困惑,她最終戰(zhàn)勝了困惑,成功實現(xiàn)了道德感的成長。
如果沒有家庭,女性便無法實現(xiàn)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這是對英國十九世紀女性社會地位的真實寫照,麥琪也不例外。小時候,她永遠比哥哥拿到的零花錢少,只因為她是女孩子;不小心將兔子餓死,卻受到哥哥無情的懲罰,也因為她是女孩子;因為她是女孩子便不能擁有和哥哥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盡管她比湯姆更有天賦,更努力。
雖然麥琪內(nèi)心是個渴望自由平等的女孩,但無形之中受到的教育告訴她,她無力反抗。但她擁有自己的夢想,渴望自己獨立的空間。這就是其女性意識的覺醒,她并沒有完全接受這個社會強加給她的一切,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當弗洛斯河的洪水要無情地帶走湯姆時,麥琪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水在《圣經(jīng)》中是重生的象征,麥琪對哥哥的救助是一種愛,也是一種反抗,反抗社會帶給她的不公。當麥琪在洪水中掙扎時,得到了哥哥的諒解和愛。對于女性來說,這是為平等而戰(zhàn)的第一步,麥琪意識到了女性反抗的必要,最終她在水中得到了重生。
從童年的忍氣吞聲,到之后對獨立空間的渴望以及用死亡向世界吶喊,麥琪成功地實現(xiàn)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升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艾略特的女人觀。當時的社會處在經(jīng)濟工業(yè)化發(fā)展和思想依舊保守的矛盾階段,女性地位看似得到了提高,實際上卻依然處在男人的從屬地位,所以女性必然會掙扎,也需要覺醒。麥琪是成功反抗男權(quán)、反抗社會的代表。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麥琪的形象,喬治·艾略特細膩地刻畫了年幼時麥琪的情感經(jīng)歷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一個不諳世事的、愛幻想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這也為后來麥琪的掙扎和成長作了很好的鋪墊。小說中沒有所謂的英雄形象,每一個人都是普通人,通過對麥琪情感、道德、女性意識的描寫,表現(xiàn)了一個少女內(nèi)心世界的單純和成熟,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其他女性的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意味深長,發(fā)人深省。
[1][英]喬治·艾略特(Eliot,G.).弗洛斯河上的磨坊[M].伍厚愷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2]George Eliot.The Mill on the Floss[M].London:Penguin,1979,187.
[3]Dorothea Barrett.Vocation and Desire:George Elliot’s heroines[M].London:Routledge,1989,57.
[4]BrianSpittles.George Eliot:Godless Woman[M].London:Macmillan,1993,188.
[5]Joan Bennett.George Eliot:Her Mind and Her Art[M].Cambridge:Cambridge UP,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