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德信仰的式微與培育

      2015-08-15 00:47:12萬時樂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道德教育信仰道德

      萬時樂

      (南通大學 政治學院,江蘇 南通226019)

      道德信仰可以理解為,“對人生和人性的信仰,相信道德法律的校準、權威和尊嚴。又如相信德福終可合一,相信善人終可戰(zhàn)勝惡人,相信公理必能戰(zhàn)勝強權等,均屬道德信仰。”[1]92道德信仰的缺失在實際道德生活中已然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道德教育的價值與地位實際已經被邊緣化,道德價值日益式微,人文價值被科學價值擠壓。道德信仰的缺失總體呈現為道德狀況的惡化,對善的價值取向的偏離。具體來看,在道德生活中,道德行為的驅動力不足、道德認同度不高、道德敏感性的缺乏或道德冷漠、知行的背離、道德價值取向的扭曲或模糊、道德價值取向異化為功利主義、道德的邊緣化、道德人格的分裂等從不同維度折射了道德信仰的式微。探究道德信仰缺失的原因、填補道德信仰的真空、提升道德信仰能力,回歸德性應有的價值地位,已經成為了我們當今道德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道德信仰式微的原因解讀

      當下道德信仰式微存在多種原因,從道德主體來看,主要涉及公民自我與社會,其中又存在各個維度的因素。在這一系列因素中,人們對實用主義信仰的單向度追求、多元文化對道德價值認同度的消解、市場經濟的經濟邏輯對德性價值的意義邏輯的僭越、道德教育本身內容和方式諸方面存在的問題等都會與道德信仰的式微存在直接的勾連。

      (一)道德變遷中的價值鏈斷裂帶來的“道”的真空

      從道德社會學的視角來看,伴隨著社會變遷,我們的道德大體先后歷經了儒家傳統(tǒng)道德、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等歷程,道德的傳統(tǒng)在一次次顛覆性的沖擊后經歷了道德價值的震蕩。孟子在道德修養(yǎng)上注重養(yǎng)浩然之氣,來培養(yǎng)對善的堅定信念和對道德的信仰。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浩然之氣?!彼^“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保ā豆珜O丑上》)這里所指的“浩然之氣”,表現了一種精神力量,是建立在理性自覺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堅強的道德意志,它是道德境界提升、道德自我構建的精神基礎和精神力量。浩然之氣反映了個體對道德的堅定信念和信仰,反映了個體對善的孜孜追求。養(yǎng)浩然之氣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個體不斷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睆堓d有一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钡趪栏褚饬x上這些還不是道德信仰,最多只能算是政治實用主義的信仰或理想。道德信仰是建立在個人對道德價值深刻的篤信基礎上的一種精神信仰。但儒家的一系列觀念為我們今天的道德信仰提供了一種有益的價值資源,尤其是德性倫理資源。儒家關于個人美德的涵養(yǎng)的理論、蘊含的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倫理在現代都值得我們傳承。

      改革開放后我們的道德經歷了現代性道德籌劃的失敗與后現代道德的解構,我們在失去了道德信仰的有借鑒意義的資源以及遭遇傳統(tǒng)和現代的斷裂之后,道德成為了空中樓閣。今天,傳統(tǒng)的道德離我們遠去,而與現時代契合的道德尚未構建,我們處在價值的斷裂之中,面對道德價值選擇的古與今、中與西,我們無所適從。我們信仰什么樣的道德,以及為什么我們要信仰這樣的道德等問題困擾著我們。道德生活中出現了“道”的真空,虛無主義、懷疑主義成為了我們道德生活的實然??陀^地說,我們只能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實現有限的超越,正如希爾斯在《論傳統(tǒng)》中談到,我們“跳不出過去的掌心”。從歷時性的維度來看,道德傳統(tǒng)、廣義的道德文化對我們今天依然存在慣性的影響,拒斥傳統(tǒng),我們的價值選擇就會失據。

      從共時性維度來看,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多元、開放的世界,當今個體浸潤在各種道德價值雜存的價值世界,這個世界經過后現代解構的道德價值彼此矛盾但并存。對學生來說,信仰什么?覺得茫然失措,有的人陷入了道德相對主義。如果說道德的始作俑者是上帝,那么伴隨“上帝死了”,倫理“脫離宗教”的進程,我們的時代,按照吉爾·利波維茨基的說法,已經進入了“后責任社會”或“后道德社會”。所謂后道德社會,“指的是責任感淡化,且約束力也日漸蒼白無力,自我奉獻的精神變得與社會格格不入,道德也不再要求個人為了崇高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犧牲,主體權利支配了絕對命令,道德教育則被宜居勝地、陽光假期和大眾娛樂所替代?!盵2]33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惡”可能為人們津津樂道,而道德典范則鮮有人提及;對邪惡的責備雖然依然可聞,但善的偉大則悄無聲息。這反映了因為道德冷漠現象積聚而成的社會道德風氣和道德狀況的惡化事實。在我們這個以消費主義為日常生活主導的時代,消費享樂型的文明無情擠壓了輝煌的責任理念。在我們的時代,消費品和品牌要比道德命令更為常見,對物質的要求超越了人道主義的責任,需求超越了德行,享樂也超越了行善[2]99。道德約束的說教失去了社會價值,后道德主義文化以另一種方式繼續(xù)著道德世俗化的現代化進程,且永無止境。責任信仰不再合理,當代文化將道德從宗教“殘余”中釋放出來,于是,我們雖有禁忌,但不再有犧牲奉獻的規(guī)定,有價值觀,但不求英雄主義,有道德感,但不再有負罪感[2]45。

      (二)適用主義偽信仰的宰制性影響

      在當代,以功利主義為核心,包括實用主義、經濟主義、物質主義在內的道德癥候群在社會大行其道,大部分人的境界尚停留在功利境界階段,沒有躍升到道德境界,更不用說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們往往關注“在場”的東西,而忽視“不在場”的東西。精神家園普遍荒漠化,意義丟失,找不到回家的感覺。拿大學生來說,他們就已經不再是深居象牙塔里純凈的青年,也同樣受到了社會思潮的影響。很多大學生把上大學的唯一目的定位在未來能找所謂的好工作、賺錢,大學生在學校只關注學分、文憑、技能,而很少關注自我德性的涵養(yǎng)、境界的提升,形上之道被棄置,形下之器受到追捧。學生在選課上依據的是有用的原則、有利的原則。在大學,學生忙于考證、考級、英語等,而對人生終極意義普遍缺乏思考。人就像約翰在《新約·啟示錄》中描寫的,作為完整的生命應包括三個層面:長、闊和高。關于每個生命的長度,每個人都有責任切實地關心自己,探尋自己人生的意義與目的。但只停留在生命的長度還不夠,正如鄧恩(John Donne)形象描述的,“沒有人是一個完全自足的孤島。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小片、整體的一部分?!魏稳说乃劳龆际俏业乃p,因為我是牽涉于整個人類群體之中,故此不要問喪鐘是為誰而鳴;它是為你而鳴?!盵3]355生命除了這兩個層面,還有第三個層面,即不同于生命的橫向面的生命的垂直面,我們把它理解為信仰的層面。信仰是我們完整生命必不可少的,韋爾斯曾經強調了宗教對人的影響,在他看來,“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始于無有而終于虛幻。”[3]355宗教信仰是信仰的一種形式,這里同樣說明了道德信仰對于一個完整生命的意義,即沒有道德信仰的生命是不完美的。

      (三)市場經濟邏輯對德性意義邏輯的僭越

      當我們遭遇市場經濟之后,市場經濟的經濟邏輯就會泛化和僭越到文化領域及其價值領域。市場經濟為確立人的主體地位提供了經濟基礎,但也為極端個人主義的滋生提供了土壤。道德在很大程度上與責任、奉獻、甚至犧牲勾連。道德需要關注他者,涉及人—我關系,而極端個人主義只會為道德冷漠提供滋養(yǎng),動搖了人們對道德的信仰。市場經濟解放了對人的依賴關系,而被物的依賴關系所左右。在市場經濟價值邏輯導引下,人們容易受到物質主義的影響。市場經濟的效率優(yōu)先和價值規(guī)律,使人際關系缺失了倫理的觀照。市場經濟的經濟理性宰制性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在人們的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中構成了緊張,這種緊張表現為人們文化生活的理想與經濟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張。市場經濟的理性過渡膨脹必然會對文化生活帶來擠壓,經濟理性一旦滲透到人們的心靈世界,必然會帶來價值追求的現實化和物化。市場經濟的經濟理性,表征為可算計、可度量,它不關注未來和過去,只關注當下,而信仰屬于未見之物,道德信仰邏輯包含道德的理想目標,這遠離了市場經濟的視野。

      (四)道德教育的缺位

      道德教育的缺位體現在我們的道德教育中表現為對信仰的教育和價值觀的教育的懸置。教育者沒有提煉出有利于道德信仰培育的道德價值觀,甚至偏離了道德價值的范引,給學生灌輸的是實用主義的價值觀,道德教育已經走向工具化、功利化,這樣就矮化了道德的價值。價值是文化的底色,道德文化的底色即道德價值。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走向了主知主義,易言之,就是單方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沒有注意怎樣將知識轉化為德性,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在單方面注重知識的傳授時,往往忽略了成人的教育,培養(yǎng)出的多半是“空心人”,即沒有關注靈魂的滋養(yǎng)。當下道德教育在以統(tǒng)一文本為教材的教育過程中,沒有能夠很好地融合文本、學生和教育者的視野,沒能從信仰教育的情感基礎出發(fā),倡導關懷、體諒、寬容的教育模式。信仰培育有它的特點,這是由信仰的本質決定的,信仰含有真理的成分,但不能理性證明。它是理性與非理性的混合物,是理性與情感及意志的產物,所以信仰的教育離不開情感的培育。

      二、提升道德信仰能力的教育選擇

      (一)注重道德知識和道德價值觀的引領和傳授

      信仰是“可信”與“確信”的統(tǒng)一,可信反映了信仰中的真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即信仰主體對信仰對象的深刻理解和接受。關于知識與信仰相互關系的問題,大體存在三種解決方式:其一是知識居首位和信仰被否定;其二是信仰居首位和知識被否定;其三是知識和信仰的二元論。在宗教和科學都能接受的定義來看,信仰就是揭示看不見的事物。與此相對,知識則是揭示看得見的事物。所謂“看得見”與“看不見”不是在視覺感和外表感知的意義上來理解,而是在具有強制的客觀現實或不具有強制的客觀現實性的意義上來理解。理性的現代由于封閉在看得見事物的王國里而否認信仰,并裝模作樣地表示不需要信仰。我們的意志選擇了經驗為我們提供的世界,“這個”世界,作為我們愛的對象,它對于我們是強制的。由于“相信”這個世界,我們開始“認識”它,久而久之,我們的意志便與另一個世界斷絕了來往,我們對另一個世界的信仰或者很薄弱,或者根本沒有,因此,我們不知道另一個世界,我們與它的關系是非必然的和非強制的。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信仰行為是不知有證明、保證、強迫的自由之愛的行為。關于這一點,德爾圖良的一句名言,“我信仰,是因為荒謬”作出了注解。唯理論者和實證主義者往往濫用理性,他們竟然過多地否認非理性或與理性相反的東西,沒有為信仰留下地盤。我們認為,在知識與信仰之間不存在通常以為的那種對立,也不是非按一定比例存在。我們堅信知識的無限性、信仰的無限性和它們完全沒有相互限制,信仰中的“可信”并不排除知識的真理和認識的天職??茖W知識像信仰一樣,是對實在然而局部有限現實的洞察,它從看得不全面和視野閉塞的地方進行直觀。

      關于道德與知識的關系以及與此相關的關于德性是否可教的問題,在倫理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如果承認關于道德的知識、美德的價值是可以教的,那么傳授就是價值接受的一種途徑。我們可以通過道德知識及其價值觀的傳授與引領,來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信仰。信仰本身蘊含知識的成分,因此,在相對的意義上,信仰價值的傳授是可能的。這里的傳授要求使用柏拉圖的“對話術”和“價值澄清學派”的有關理念,讓學生對道德價值理解、認同、內化,喚起學生對價值的真理性追求和信仰。通過傳授,甄別原有道德圖式中的一系列觀念,在持續(xù)的“同化”與“順應”作用下,達到道德圖式新的平衡。當然,傳授過程涉及到理解、態(tài)度改變和視域融合等一系列問題。傳統(tǒng)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部分原因在于道德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價值傳授的真和信,要達到價值內化的效果,要求傳授者融合文本、學生及自己的視野,改變學生的態(tài)度?!袄碚撝挥袕氐?,才能說服人”這里折射的是真理和邏輯的力量。

      (二)加強道德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

      黑格爾關注到了責任與道德的本質關系,認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了自己履行義務這樣一種責任”[4]157。列維納斯把責任看作主體性本質的、主要的與基本的結構。道德意味著“對他人負責”。主體這樣存在的責任,作為其主體性的唯一含義,與契約性的義務沒有任何關系。因為責任成了人類主體的存在模式,所以道德最樸素的形式就是主體間關系的基本結構,它不受任何非道德因素的影響。因為道德的內容有別于義務,是對他人的一種職責?!叭魏我环N生活,無論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事業(yè)的還是家庭的,所作所為只關系到個人的還是牽涉他人的,都不可能沒有其道德責任;因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這種責任而出,而一切無德之事皆因忽視這種責任所至?!盵5]91這說明,人類的倫理生活與責任是緊密關聯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責任是倫理學的基礎也是道德行為的本質。

      所謂“道德責任是指具有自由能力和認識能力的責任行為主體(包括個體、團體與國家)基于一定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價值,在社會客觀道德評價標準的參考體系中,履行(包括非自覺自愿和自覺自愿兩種態(tài)度)一定社會賦予的對他人、社會、自然的責任,以及對于自我行為或由其控制的行為所導致或可能導致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及自覺自愿履行責任所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質?!盵6]2按照格特魯德·努納爾——溫克勒爾的說法,責任有三個層次,起碼的責任是用“不”一類禁令表述的責任,積極的責任是用“應該”一類道德規(guī)范表述的道德義務,理想的責任是用“使命”一類表述的道德境界[6]57。這三個層次的道德責任說明了作為一個人所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責任、契約道德責任和理想性道德責任,大抵反映了人的道德境界。

      現代中國道德責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失,主要表現在:精神支柱方面的拜金主義和責任意識的弱化;凝聚力方面的離心離德和責任意識的逆反;文明秩序方面的道德虛無和責任意識的逃避;個人生活方面的享樂主義和責任意識的遠離;存在意識方面的人情冷漠和責任意識的疲軟。當今中國道德責任失落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有道德行為主體的原因,也有社會轉型價值鏈斷裂的影響,同時,寬泛意義上的道德文化與道德氛圍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但如果忽視道德教育中的責任價值觀教育會導致道德責任的失落進而走向道德信仰的消解。

      (三)普遍信任關系的建立

      道德涉及到人——我關系的處理,其中道德信仰需要建立在普遍的道德主義信任的基礎之上?!靶湃问巧鐣畹碾u湯。它帶給我們各種各樣好的事物,從參與社群生活的愿望到經濟的高速增長,最終達到對政府表現的滿意和使日常生活更加愉快?!湃文吧司鸵馕吨邮芩麄冞M入我們的‘道德共同體’?!盵7]1在埃里克·尤斯拉納看來,存在兩種不同形式的信任,一種是道德主義的信任,另一種是策略性的信任,前者主要表現為對陌生人的信任,后者主要呈現在熟人領域。道德主義信任是不涉及對具體人或人群的信任。道德主義信任表現為一種信仰,即信仰他人與你共有基本的道德價值,因此,他人也應該得到你所希望從他人那里得到的待遇。我們部分缺失道德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與對他者、對社會的信任度喪失存在關聯。所以普遍信任關系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個體道德信仰能力。

      (四)注重道德情感的培育

      基于信仰的感情基礎問題,我們把視角轉向道德情感的培育。信仰中的“信”折射了信仰中的情感因素,即信仰者對信仰對象的全神貫注、傾情投入、恒久專一,是主體對信仰對象的相信在情感上的強化,反映了信仰中的非理性因素。在卡羅爾·吉利根和內爾·諾丁斯的著作中論述了一種不同于理性主義的關懷倫理學。早年,休謨就指出,所有的道德行為和道德理解都建立在他稱謂的“同情”之上。休謨也是西方第一個使用“移情”這一概念的。休謨認為,人們憑借移情能力領會道德的要求,因此道德地行動。關于移情的思想,早在中國,孟子也談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保ā睹献幼g注》卷三 公孫丑章句上)這說明中西方思想家對蘊含在人類心靈深處的最真摯的情感都有共同的感受。

      “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8]1,馬丁·海德格爾將關心描述為人類的一種存在形式。在他看來,關心是最深刻的渴望,關心是一瞬間的憐憫,關心是人世間所有的擔心、憂患和苦痛。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關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實的存在。愛麗絲·默達克認為,關注是道德生活的關鍵因素。威爾將關注置于愛這一品質的核心。生活中如果你真正關心一個人,你就會認真去傾聽他、觀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傳遞的一切信息。關心的過程也離不開動機移位,即一種動機能量流向他人的過程。欲關心別人,你必須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你必須將自己融于另一個人的生命。從這種意義上說,關心是與冷漠的心理背道而馳的,冷漠是對關心的懸置和拒斥。倡導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有利于拒斥冷漠,構建道德信仰。

      最后,有必要指出,對于理想和信仰教育,父母應承擔首要的責任,不能把所有責任推向教師。而父母對兒童的教育需要兩個前提條件:其一,父母必須擁有健康、合理的世界觀的、宗教的和道德的信仰;其二,父母要承擔其孩子世界觀的、宗教的和道德的教育的首要責任,同時,父母也受到具有相似信仰的更大群體的支持。

      在信仰教育方面,家庭和學校應承擔共同的責任,這是基于教育現實的非常復雜多樣和取向不統(tǒng)一的考慮。父母和學校共同的教育責任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而這只能建立在雙方合作與擁有共識的基礎上。在信仰教育方面,家庭、學校教育各方要各自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避免責任的模糊和推諉?,F在的家長習慣把教育的責任推向社會各方,這不利于孩子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因為社會各方教育者是不斷變換的,并且各自有著自我不同的利益焦點,因而不能為孩子提供所需要的、連續(xù)的個體性的關注。家庭教育主要是為孩子提供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及無私的關愛,讓孩子在一種信任、安全的氛圍下習得道德、信仰觀念;讓孩子在其生命早期免受世界文化迷亂的紛擾,為他們建立一種有意義的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生活的情感基礎??傊?,家庭要為孩子提供一個道德的家庭文化,使孩子們在沒有宗教信仰的土壤中獲得生活的意義和信仰。除此之外,國家和學校要為孩子奠定道德和精神的基礎。

      [1]賀麟.文化與人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2][法]吉爾·利波維茨基.責任的落寞——新民主時期的無痛倫理觀[M].倪復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何光滬.信仰二十講[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4][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5][古羅馬]西塞羅.西塞羅三論: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M].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6]郭金鴻.道德責任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美]埃里克·尤斯拉納.信任的道德基礎[M].張敦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8][美]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道德教育信仰道德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師(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安新县| 石门县| 涡阳县| 三穗县| 泉州市| 西贡区| 安福县| 永胜县| 普宁市| 霍林郭勒市| 吴旗县| 都兰县| 上犹县| 兴海县| 五河县| 湘乡市| 浮梁县| 山东省| 丹江口市| 辽宁省| 五原县| 台中县| 蓝山县| 金秀| 东乌珠穆沁旗| 娄烦县| 洛阳市| 陇川县| 凤台县| 英山县| 竹溪县| 临澧县| 高安市| 萨迦县| 犍为县| 石狮市| 桑日县| 南部县| 临洮县| 阜城县|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