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泉
(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汽車工程系,河北承德 067000)
?
基于有限元的發(fā)動機皮帶輪受力分析
李小泉
(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汽車工程系,河北承德 067000)
發(fā)動機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皮帶輪斷裂現(xiàn)象。針對皮帶輪結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對該結構的3種不同改進方案進行受力分析,得到發(fā)動機皮帶輪的應力分布,通過疲勞計算比較4種方案,確定最佳方案。
發(fā)動機;皮帶輪;有限元;應力
某型發(fā)動機進行100h雙超試驗,當試驗進行至第60h的時候附加皮帶輪斷裂,如圖1所示。設計員決定重新設計幾種不同方案,因此需要對各種方案的附加皮帶輪受力情況進行CAE分析,以便為設計提供參考[1-2]。模型網(wǎng)格劃分采用Hypermesh軟件,在Patran里面施加邊界條件,計算和后處理在Abaqus軟件里面進行,網(wǎng)格單元類型為四面體單元和六面體單元。
1.1分析模型
針對附加皮帶輪進行受力分析,計算模型包括:附加皮帶輪、減震器組件內(nèi)輪、螺栓M8×20、墊圈及皮帶部分。網(wǎng)格模型見圖2。計算模型單元數(shù)和節(jié)點數(shù)見表1,各零件的材料特性見表2。
表2 分析中各零件的材料特性
1.2邊界條件計算
附加皮帶輪所帶動的附件功率為:充電機2kW,空調壓縮機6kW,皮帶輪包角135°,因此附加皮帶輪上皮帶的松邊拉力與緊邊拉力可以計算出來。
緊邊與松邊拉力之差為有效拉力F,即帶所傳遞的圓周力:
(1)
式中:F1為緊邊拉力(N);F2為松邊拉力(N);P為傳遞功率(kW);v為帶速(m/s)。
又:
(2)
由式(1)可得:
由式(2)可得:
efα=2.781 80.5×2.356=2.781 81.178=3.337 5
發(fā)動機右旋轉動,將緊邊力與松邊力分解:
對F1進行分解:
豎直方向:
F1Y=454.479 6×cos30°=393.59 N
水平方向:
F1X=454.479 6×sin30°=227.24 N
對F2進行分解:
豎直方向:
F2Y=136.169 7×cos15°=131.53 N
水平方向:
F2X=136.169 7×sin15°=35.24 N
4顆上緊螺栓采用M8(10.9級)的,上緊力矩為20~40N·m,取最大擰緊力矩40N·m,則每個螺栓的預緊力為:
1.3約束、載荷情況
其中:k為自變量個數(shù);n代表本文選取的城市數(shù)量;T為研究的時間跨度.在5%的顯著水平下,如果F2小于臨界值,則接受原假設,選擇H2,為常系數(shù)模型;如果拒絕原假設,則檢驗假設H1.若F1小于臨界值,則接受原假設H1,確定模型為變截距模型;反之,則選擇變系數(shù)模型.本文中n=20,k=2,T=11,在此基礎上得到
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減震器組件內(nèi)輪約束端面所有平動自由度,皮帶兩端根據(jù)實際角度分別按緊邊力與松邊力施加。除螺栓與內(nèi)輪螺孔采用tie接觸外,其余接觸均為small接觸類型。約束、載荷情況見圖3。
1.4計算方案
內(nèi)輪法蘭及定位槽見圖4。
方案一:原裝機狀態(tài);
方案二:改用大墊圈;
方案三:改用大墊圈,內(nèi)輪法蘭加大,定位槽寬度減小到8mm;
方案四:改用大墊圈,內(nèi)輪法蘭加大,定位槽寬度減小到8mm,附加皮帶輪厚度增加到2.5mm。
4種模型不同方案情況對比見表3。
表3 模型4種不同方案情況對比
方案一為原機裝配方案。
由圖5—6可見:附加皮帶輪最大等效應力為658.1MPa,為壓應力,可以承受,其下部靠近皮帶的螺孔局部受到的最大拉應力為225.6MPa。查機械設計手冊,2/08Al材料的抗拉強度σb=275~440MPa,則其拉壓疲勞極限應力值為σ0t≈0.3σb=82.5~132MPa,原模型皮帶輪最大拉應力為225.6MPa,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其拉壓疲勞極限最大值,可見當皮帶輪轉動時,螺孔附近會受到交變的拉、壓應力作用,由于超出了皮帶輪材料的疲勞許可極限值,因此皮帶輪會由于疲勞而從螺孔處開始局部破壞,最終導致大范圍材料失效,而當發(fā)動機超速超負荷運行時皮帶輪受力會更加惡劣。
2.2方案二
方案二是在原模型的基礎上,用一個大的墊圈代替4個小墊圈,并且該墊圈比4個小墊圈的厚度要厚。
由圖7—8可見:更換為大墊圈以后,附加皮帶輪最大等效應力為490.3MPa,其下部靠近皮帶的螺孔受到的最大拉應力為100.3MPa,且未出現(xiàn)局部點大應力現(xiàn)象。此情況下最大拉應力要遠遠低于原模型方案,位于安全許可范圍之內(nèi)。
2.3方案三
方案三是在方案二的基礎上,加大減震器內(nèi)輪的外徑,同時減小內(nèi)輪定位槽的寬度,以便增大內(nèi)輪與皮帶輪的承壓面積。
由圖9—10可見:更換為大墊圈、增大內(nèi)輪與皮帶輪的接觸面積以后,附加皮帶輪最大等效應力為502.2MPa,其下部靠近皮帶的螺孔受到的最大拉應力為100.8MPa。如果考慮到計算誤差,則此情況下皮帶輪的受力情況同方案二相比結果相差不大,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善。
2.4方案四
方案四是在方案三的基礎上,將皮帶輪的厚度由2mm增厚為2.5mm。
由圖11—12可見:更換為大墊圈、增大內(nèi)輪與皮帶輪的接觸面積并增厚附加皮帶輪以后,附加皮帶輪最大等效應力為427.4MPa,其下部靠近皮帶的螺孔受到的最大拉應力為71.44MPa。此方案同前幾種(見表4和圖13)相比較,拉應力明顯降低,已經(jīng)低于最小允許疲勞極限值,皮帶輪受力得到很大改善。
表4 模型4種不同方案受力對比 MPa
采取4種不同方案,對各種方案的附加皮帶輪受力情況進行CAE分析,分析可知:
(1)原模型附加皮帶輪斷裂是因為皮帶輪受到拉、壓應力作用超過疲勞極限安全值,從而在螺孔附近產(chǎn)生疲勞破壞引起。
(2)比較4種方案,方案四拉應力最小,其次為方案二、三與原模型。
(3)如果皮帶輪材料、制造等方面能達到較大的抗拉強度,則方案二就可以滿足使用要求,但如果從純安全方面考慮,則建議優(yōu)先選用方案四。
【1】徐延海.皮帶輪疲勞強度的數(shù)值計算分析[J].機械傳動,2007(3):45-47.
【2】雷玉珍,張倩倩,劉為,等.汽車空調離合器皮帶輪疲勞失效分析[J].精密成形工程,2011(5):83-86.
StressAnalysisReportofEnginePulleyBasedonFEM
LIXiaoquan
(AutomotiveEngineeringDesect1ment,ChengdePetroleumCollege,ChengdeHebei067000,China)
Thepulleyrupturedinanenginetestprocess.Accordingtothestructureofenginepulley,finiteelementmethod(FEM)wasusedtoanalyzethestructurestressbasedonthreedifferentimprovementschemes.FromtheFEMresult,stressdistributingruleoftheenginepulleywasobtained,andtheoptimalschemewasdeterminedbythecomparisonofthefatiguecalculation.
Engine;Pulley;FEM;Stress
2015-03-24
李小泉(1979—),男,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汽車制造工藝。E-mail:lxquan7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