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靜
湖南旺旺醫(yī)院超聲二科,湖南長沙 410016
作為膽道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原發(fā)性膽囊惡性腫瘤(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gallbadder,PCG)以其較高的惡化程度,較強的侵襲能力,而居膽道惡性腫瘤首位[1]。膽囊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為0.6%~3.2%,病程發(fā)展迅速,臨床癥狀、體征沒有特異性變化,病人就診時多處于疾病進展期或者疾病晚期,治療預后差,患者1年存活率僅20%,5年存活率<5%。膽囊惡性腫瘤早期往往缺乏臨床癥狀,只有不斷加強對膽囊惡性腫瘤的影像學分析評價,提高早期診斷率,早期采取可靠的治療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為了探討B(tài)超在原發(fā)性膽囊惡性腫瘤中的診斷價值,該研究對該院2006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4例膽囊惡性腫瘤患者二維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B超在膽囊惡性腫瘤中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該院接診收治膽囊惡性腫瘤的患者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患者年齡 47~78歲,平均年齡(61.2±3.2)歲;患者入院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腹痛、腹脹,一些患者出現(xiàn)嘔吐、發(fā)熱,40例患者既往有膽結石、膽囊炎病史,病程時間為0.5~4年,患者平均病程(1.3±0.3)年;所有患者經(jīng)過B超診斷及手術、病理學證實為膽囊惡性腫瘤。
采用西門子Antares,G60 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 3.0~5.0 MHz。
患者檢查前禁食8h以上。使膽囊達到最佳充盈狀態(tài)并且腸道內群體最少,患者可采取平臥位,左右側臥位,半臥位或立位,為觀察目標的移動性,常需要迅速改變體位,對膽囊位置,形態(tài)、大小、囊壁厚度、局部異常回聲、囊腔的回聲級膽囊周圍的異常狀況仔細觀察,同時檢查肝臟、膽道、肝門區(qū)淋巴結是否有腫大等異常。
該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PEMS3.1 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按照膽囊惡性腫瘤臨床分型,該研究將該組的膽囊惡性腫瘤分成厚壁型,隆起型,實塊型及混合型四種類型。其中厚壁型有9例,隆起型有5例,實塊型有16例,混合型24例。
圖1 某膽囊惡性腫瘤患者(厚壁型)二維超聲及CDFI 顯像
圖2 某膽囊惡性腫瘤者(實塊型)二維超聲及CDFI 顯像
B超檢查表現(xiàn)為:隆起型:早期膽囊惡性腫瘤膽囊壁出現(xiàn)單發(fā)乳頭狀,蕈傘狀或者結節(jié)狀突入膽囊腔。多發(fā)生于頸部,且大于10 mm。其中結節(jié)為典型表現(xiàn),回聲中等;基底寬,基底表面凹凸不平。CDFI 顯示病變內部有較豐富血流信號。厚壁型:膽囊壁局限性或彌漫性不均勻增厚,頸部及體部的增厚最為明顯,膽囊漿膜和粘膜層不光滑不規(guī)則或者回聲中斷(如圖1 左)。CDFI:病區(qū)多見沿壁走形的動脈血流信號(圖1 右)。實塊型:多數(shù)為晚期病例,膽囊輪廓顯示不清晰,回聲不均勻,表現(xiàn)為不均勻性的實質性腫塊,惡性腫瘤腫向周圍浸潤生長,使膽囊與肝臟正常界面中斷或消失有時可見肝實質內浸潤病灶(如圖2 左)。CDFI:腫塊周邊可見血管繞行,有的血管可伸向腫塊內部,腫塊型內血流信號異常豐富,且頻譜中動脈多見(圖2 右)?;旌闲停和瑫r具有壁增厚和隆起型聲像圖表現(xiàn),此型最多見。
該組54例患者B超診斷為膽囊惡性腫瘤者48例,檢測正確率88.89%,誤診6例,誤診率11.11%。6例誤診患者中膽囊腺瘤2例,肝惡性腫瘤2例,膽囊泥沙樣結石1例,膽囊腺肌增生1例。48例經(jīng)病理學檢測均證實為原發(fā)性膽囊惡性腫瘤。腫瘤按組織學分型顯示為:鱗惡性腫瘤19例,腺惡性腫瘤26例,平滑肌肉瘤3例。
原發(fā)性膽囊惡性腫瘤是膽道惡性腫瘤中最為常見的類型,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因其臨床沒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因此早期診斷率不到,患者往往一經(jīng)確診就已經(jīng)是中晚期,影響患者生存率。學者文獻報道顯示早期的膽囊惡性腫瘤在實施根治術手術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夠達到100%,但是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2]。加強對膽囊惡性腫瘤的影像學研究,提高早期診斷率是提高患者治療療效,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臨床上對膽囊惡性腫瘤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還不是很明朗,其中局部機械性刺激、炎癥感染、代謝紊亂及個體易感差異這些綜合因素為公認影響因素。該研究統(tǒng)計原發(fā)性膽囊惡性腫瘤主要同下列因素相關:(1)年齡:40~60歲為原發(fā)性膽囊惡性腫瘤的易感年齡段。該次研究中,患者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61.2±3.2)歲,同臨床報道相符合[3]。(2)性別:原發(fā)性膽囊惡性腫瘤發(fā)病率性別差異明顯,女性發(fā)病率高。該研究中,54例病例中,女性患者36例,是男性患者兩倍。分析原因應該與女性懷孕時體內激素水平變化相關[4]。(3)膽囊炎與膽結石:有報道顯示約3%~4%的膽結石及膽囊炎患者會演變?yōu)槟懩覑盒阅[瘤。該研究分析其原因是因為膽結石及膽囊炎這些機械損傷及長期的慢性炎癥刺激使膽囊的黏膜上皮細胞出現(xiàn)增生而誘發(fā)了膽囊惡性腫瘤的發(fā)生。(4)膽囊息肉:當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膽囊腺肌瘤樣息肉為引起膽囊惡性腫瘤的最危險因素。該研究因為膽囊息肉演變?yōu)槟懩覑盒阅[瘤的有8例,占14.81%。所有惡化病例均為基底寬、蒂粗的單發(fā)性息肉。因此臨床中有此類膽囊息肉的患者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二維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檢查對膽囊惡性腫瘤診斷率高,特別在早期原發(fā)性膽囊惡性腫瘤診斷中有一定優(yōu)越性。由于膽囊惡性腫瘤早期沒有特異性的癥狀、體征,因此臨床常被延誤[5-6]。但是超聲檢查中的一些聲像表現(xiàn)可以為膽囊惡性腫瘤的診斷提供有力依據(jù)。汪峰[7]采用超聲診斷斷膽囊癌48例,病理結果對照,準確率達到91.70%;李劍[8]研究發(fā)現(xiàn)B超檢查原發(fā)性膽囊癌與病理檢查診斷的符合率為88.57%。此次研究的54例病例中,48例經(jīng)過病理證實,B超診斷正確率達到了88.89%,誤診率只有11.11%,與以上報道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證實了B超在原發(fā)性膽囊惡性腫瘤診斷中的價值。按照B超上的不同表現(xiàn),膽囊惡性腫瘤可以分為厚壁型,隆起型,實塊型及混合型四種類型。厚壁型:膽囊壁呈現(xiàn)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厚,內壁線殘缺不齊。CDFI 檢查可見沿壁走形的動脈血流信號。隆起型:膽囊內可見10~25 mm左右,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結節(jié)多自膽囊壁向膽囊腔突起,基底寬,基底表面凹凸不平,以蕈傘狀或者乳頭狀為主。此種類型為早期膽囊惡性腫瘤的典型表現(xiàn),CDFI 檢查可見病變區(qū)中小動脈及小靜脈的血流信號閃現(xiàn)存在。實塊型:B超表現(xiàn)為膽囊內出現(xiàn)不均勻的實質性腫塊。CDFI 檢查可見血管可伸向腫塊內部。綜合分析CDFI 檢查異常主要出現(xiàn)在腫塊型病例內。異常血流主要通過下列3種方式表達:(1)腫塊邊緣部位小血管繞行;(2)小動脈自外向腫塊內部延伸;(3)腫塊內部小動脈及小靜脈血流信號閃現(xiàn)存在。同時還能夠檢測到高阻高、中速的血流頻譜。該次所有病例檢查都符合這些特征。混合型:膽囊壁增厚伴有乳頭狀或蕈傘狀腫塊突入膽囊腔,此型最多見。
可以說二維超聲為膽囊惡性腫瘤診斷分型的基礎,彩色多普勒血流檢查可以為超聲診斷提供更為有利的診斷依據(jù)。通過超聲檢查,可以對膽囊壁厚度還有膽囊腔中腫塊及血流特點清晰顯示,并可以對病變發(fā)展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安全無創(chuàng),診斷價值高,當前已經(jīng)成為原發(fā)性膽囊惡性腫瘤的首選檢查方法。
[1]耿誠,玉蘇甫·依米提,排祖拉,等.原發(fā)性膽囊癌143例外科診療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7):602-605.
[2]張?zhí)m,王培軍.B超、CT 和MRCP 對原發(fā)性膽囊癌的診斷價值[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1(6):59-63.
[3]陳宗靜,施紅旗,宋其同,等.45例膽囊癌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11,33(6):475-476.
[4]于聰慧,姚軍波,聶洪峰,等.老年患者膽囊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29例分析[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1,13(4):318-320.
[5]章瑞萍,溫玲蘭,王英.膽囊癌超聲誤診21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8):4294-4294.
[6]夏澤亮,劉會春.膽囊癌的診斷與手術治療現(xiàn)狀 [J].肝膽外科雜志,2012,20(6):476-478.
[7]汪峰.超聲診斷膽囊癌48例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30):197,207.
[8]李劍.35例原發(fā)性膽囊癌的B超診斷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