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柴旭康(1990—),男,漢族,江西景德鎮(zhèn)人,云南民族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
摘要:隱私是人類生來便固有的本性,隱私觀念伴隨著西方自由主義的興起而不斷深入人們腦海,隱私權則是當代社會新興的人權。在分析隱私權形成的過程時,我們發(fā)現隱私權是社會物質水平和人們精神需要不斷提高的結果。我們的時代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當代社會對隱私權的保護也顯得更加重要。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20-01
隱私權可謂是近代才提出的一個新興的法學名詞。最早要追溯至1890年12月15日,美國波士頓兩名年輕的律師,Samuel Warren(薩繆爾·沃倫)和Louis Brandeis( 路易斯·布蘭代斯)在哈佛法律評論上共同署名發(fā)表了題為“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該文首次提出“隱私權”,其背景是當時日益興起的報紙行業(yè)為吸引讀者目光,常以聳人聽聞、窺探他人隱私的內容為標題,一次關于刺探沃倫私生活的新聞報道惹惱了沃倫,遂邀請好友布蘭代斯共撰此文。沃倫和布蘭代斯引入“不受打擾之權”,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已形成的各種先例,并對其進行了富有想象力的解釋,從而確認個人書信、肖像、照片和信息已有先例保護。
雖然隱私權的概念提出比較晚,但是隱私權所保護的隱私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長期形成的隱私觀念卻早已存在。所以,隱私權大致形成的路徑是:先存在大量的隱私事實和隱私現象,然后逐步形成隱私觀念,最后在積極的隱私觀念下產生了隱私權。對于隱私的含義可以從其形成過程慢慢剖析,逐步深化對隱私權的認識。
一、隱私與人之本性
學者張新寶認為,“知羞恥”、“掩外陰”的心態(tài)是人類認識隱私的開端。 [1]我們知道,社會屬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也即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交往并融入在社會中。然而在交往的過程中,人是“知羞恥、掩外陰”的,不可能將所有私人事務都暴露在社會中,比如原始人類會用樹葉遮擋生殖器官,這就是最早的隱私事實。從《圣經·舊約》記載中可以發(fā)現:因為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所以人生來便有貪欲;因為亞當和夏娃用無花果的樹葉編織裙子,所以人生來便知羞恥。
雖然圣經說的帶有一定神話色彩,但毋庸置疑的是人類確實生來具有知羞恥之心,所以原始社會早期的人類把自己的身體當做絕對的隱私,這也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部落和家庭的出現使個人的活動范圍逐漸固定下來,人的隱私性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對外部落和他家庭產生抵觸、排斥的心理,不喜歡外人干涉到自身家庭的私事。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隱私是作為一種生活事實而存在,是人之本性。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隱私性愈發(fā)明顯,人需要更多的隱私空間去安放自己疲憊的身軀和焦躁的靈魂。
二、隱私觀念與個人自治
我國著名學者蘇力在翻譯波斯納叢書時,將“privacy”譯成“私隱”。在他看來,首先因其是私才隱,而不是因其隱而私,事實上,有許多隱的并不一定會允許其成為隱私的。 [2]所以隱私應包含隱和私兩個內容,私是指私人的、與公共利益不相關的事務,隱是指需要掩蔽起來,不公之于眾。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把握好隱私的概念。隱私觀念的形成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和社會現實基礎。在西方自由主義興起和發(fā)展的背景下,隱私的觀念也慢慢從幕后走向臺前,倡導個人自由的思潮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自治,因此,在這一時期隱私觀念不知不覺地深入人心。
14世紀的文藝復興和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解放人們思想的兩大運動。文藝復興的貢獻是使很多被教會一直所推崇的定律被證明是不科學的,人們開始學會自己去思考發(fā)現真理,并重視個人價值的重要性。而啟蒙運動帶來了自由主義,自由主義是把人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個人的選擇,保障個人的權利,最終實現人的自由發(fā)展。 [3]當個人自由得到充分實現的時候,人們就會越來越重視個人私生活的保護,不便或不愿被他人知曉的事情會被掩蓋起來。隱私與個人私生活密不可分,如潮水般的自由主義思想使人們的隱私觀念慢慢形成,逐漸意識到保護個人生活不被打擾和個人信息不被泄露的重要性。個人自由的權利是賦予個人自治的權利,尊重個人決定對于隱私權的保障至關重要。
三、隱私權和基本人權
雖然隱私觀念早就存在,但隱私權的概念出現相對較晚,并且目前大多數國家憲法中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隱私權,只是通過其他相關權利進行保護。為什么隱私權的出現如此晚,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條件下,誰還會去關心他人的私生活,或者是自己的私生活被他人知曉,誰又會去注重隱私權來保護自己。即使我們不把問題推向極端,一般生活水平下也不會重視個人私生活的保護,因為如果不是為了保護高質量的私生活不會去尋求法律的保護,也就不會有隱私權的產生。
2.思想上的局限性。人的思想高度決定了其認識的寬度,如果沒有二戰(zhàn)的洗禮、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人們也難以認識到個人自由和個人尊嚴的價值,也就不會對私人空間、私人生活提出過多要求,更不會提出保護隱私權的主張。
3.國家公權力的擴張。私人生活受到侵害最嚴重的莫過于國家權力的干涉,尤其是在信息的收集上,國家對個人信息的掌握非常容易。國家對個人權利的干涉又是隨著公權力的不斷擴張而不斷加深。
總之,隱私權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隱私權的出現也是尊重人性,保護個人自治,保障基本人權的當然結果。只有將隱私權納入到法律體系當中,才能真正實現尊重個人價值,保障個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