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玉龍
【案例】
執(zhí)拗的青春期男孩
一天, 咨詢室來了一位焦急的媽媽,一位大學(xué)老師,見面就滔滔不絕說起孩子李執(zhí)的事——
李執(zhí),初二男生,以前經(jīng)常和同學(xué)爭論問題,現(xiàn)在經(jīng)常和老師爭論問題,有時會突然站起來指責(zé)老師課講得不對,為此不少家長給班主任打電話,要求學(xué)校想辦法,不能因為他一人影響其他學(xué)生學(xué)習(xí)。
昨天老師通知收書費,書費是97.5元,老師說干脆收100元,另外2.5元充當班費算了。大家都擁護,他堅決反對。說這是兩件事,不能放在一起,書費是97.5元,只能收97.5元。如果需要交班費,再收100元也行。為這事和老師、同學(xué)辨論不休,并且非要老師、同學(xué)認錯,為此折騰了一節(jié)課。
父母工作忙,他一直和爺爺奶奶一起住,經(jīng)常把爺爺奶奶氣得夠嗆,為此媽媽告訴他:不要把爺爺奶奶氣出毛病來。他卻振振有詞地說:有病可以看,是非是大事不能含糊。
【癥結(jié)】 通過家長介紹,和來訪者對話,認識到他是“非黑即白”的認知模式,把人和事簡單分成好與壞兩大類,應(yīng)該和不應(yīng)該對立面。怎么讓來訪者認識到事物是對立統(tǒng)一的,領(lǐng)悟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這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
滿了,倒掉就是空!
通過兩次咨詢,我和來訪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詢關(guān)系,有了充分的了解,決定運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調(diào)整他的偏激認知。
第三次來咨詢時,我先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一個山村里,一個小伙子一心想做出一番事業(yè),可是做了許多行業(yè),都沒有做成。他經(jīng)常向有智慧的人討問自己不成功的原因,可是問來問去,好幾年過去了還是不成功。
這時想起對面山上寺廟的主持,都說他有大智慧,為什么不去問問他!于是,他急匆匆來到寺廟,找到主持說起自己的苦惱,主持提起茶壺,給他倒茶,邊倒邊說:說了半天,一定渴了,來,喝茶!這時茶水溢了出來,小伙子也急忙說,滿了、灑了,只聽主持厲聲說:滿了,倒掉就是空!
接下來主持說,你以前向許多人討教過類似的問題,大家告訴你的許多方式方法都是對的,但你腦子里裝滿自己的想法,不肯放棄自己的不正確的東西,這不正確的不清除,正確的放在那里?我行我素只能是重復(fù)昨天的故事,這才是你不成功的根本!小伙了一下子明白了。
講到這里我停下來問他,那小伙子回去想了些什么?又是怎么做才成功的?
經(jīng)過一番討論,他認為小伙子后來成功的關(guān)鍵是放棄了以前自以為是的想法,能聽得進去別人的正確意見。
我借助這個故事為他植入一個觀念:一個“滿了”的年青人,放棄執(zhí)著,離開執(zhí)著,倒空自己,接受正確的觀念成功了。相當于先讓他服下了藥引子等待著,為后面的故事更好的起作用埋下了伏筆。
“宰相造幣”的故事
我又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故事大概是:從前有一個國王,對身邊的宰相十分不滿,一心想找個理由殺了他。一天,國王找來宰相,讓宰相十天內(nèi)設(shè)計并制造出只有一個面的銅幣來,否則殺頭。宰相明知是個圈套,但又不得不領(lǐng)旨。
到了第五天,宰相來找國王,說如果國王能給他一段特殊的時間就一定能造出來。
國王說好辦,你要什么特殊的時間,給你就是了!
于是宰相說:我要不能有白天,不想讓這么好的技術(shù)失密,要三個夜晚就行,而且是連著的三個夜晚。
到這里我用眼光看了他一眼說,國王能給他三個連著的夜晚嗎?
不能。
為什么?
白天和晚上是連著的,不可分的。
聽他這么說,我高興地伸出手,和他的用力握了握,說:你真聰明!你已經(jīng)領(lǐng)悟到了問題的實質(zhì),白天和夜晚是互相連著的,是不可分的。
之后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一起討論陰和陽、白和黑、正和反,事物二面性的辯證關(guān)系。
這次咨詢結(jié)束前,我給來訪者布置了作業(yè):回去好好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最好能聯(lián)系自己想想這個故事,下次來時談感想。
碗底能裝多少?
第四次咨詢,先聽來訪者談感想,他說:想了很多,收獲也大,明白了事都有兩面性,不能簡單從一個方面看問題。許多事物不能用簡單的肯定與否定來分析,事物的好和壞有時就象白天和夜晚一樣不可分離,也像一枚錢的兩面一樣,有正面就有反面。過去自己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用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來看人和事。
之后我們再一次討論了,收97.5元還是收100元的問題……最后他說,收100元是對的,并說過去常和人爭論的事,結(jié)論是過去往往只看別人不對一面,忘了別人可能有對的一面;只看到自己對的一面,忽略了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
見時機到了,我故意提高聲音說:我們堅持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就像那個用“碗底裝醬油”的孩子,損失大了。
他急切地問:什么是“碗底裝醬油”,是怎么回事?
于是我給他講了另外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孩子拿著碗去打一斤醬油,結(jié)果他拿的碗小了一點,眼看自己的碗就要裝滿了,可那一斤醬油還剩了一點,怎么辦?他忽然想起來,碗底能裝剩下的一點。于是毫不猶豫地將碗翻過來,結(jié)果碗底是裝下了剩一點的醬油,可原來碗里裝的許多醬油卻倒在地上,沒有了。
【咨詢對話】
○咨詢師:如果我把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當作一斤醬油,正確的是碗里的部分,錯誤是碗底的部分,會不會在和別人的爭論中,我們?yōu)榱私沂緞e人的錯誤,堅持碗底的小部分,而不顧碗里大部分對的,把別人正確的也拋棄了。
●來訪者:(他想了一會)是的。
○咨詢師:比如?
●來訪者:上次收班費時,我和老師、同學(xué)爭論,為了自己的一小點對的,把大家大部分對否定,不應(yīng)該。
○咨詢師:現(xiàn)在想想,同學(xué)對你這種做法當時會怎么想?
●來訪者:其實事后有要好的同學(xué)告訴我,不少同學(xué)為此生我的氣,說我影響他們的學(xué)習(xí),爭論占用了不少他們的學(xué)習(xí)時間。
○咨詢師:你當時為什么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來訪者:當時只想怎么把他們說服了,只想自己是對的,他們是錯的。我是對的,當然不能讓著他們,最主要的是,我一旦和人家爭論了,就不能認輸。
○咨詢師:認輸了會怎么樣?
●來訪者:會被人更加看不起,沒有面子。
○咨詢師:你為了碗底醬油的那么一點面子,損失了大家對你的好感和大家的學(xué)習(xí)時間,相當于把碗里的那么多醬油倒掉了,真可惜。
●來訪者:是的……
第五次咨詢和他重點討論怎么做,最后達成共識:聽到別人的觀點和自己不一致時,不要立即發(fā)表意見,先默數(shù)到10后,再想一想對方有沒有合理的地方,這時候還認為對方是錯的,再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自己的觀點。
經(jīng)過五次咨詢,來訪者漸漸地能和同學(xué)、老師較好相處,同時和親人關(guān)系也得到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