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莉霞
生活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亦源于生活。因此,教師要把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生活情趣。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內容豐富,有許多內容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因此,我們要立足教材,研究教材,從生活人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學有所感、學有所得、學有所為,使思想品德課成為學生們喜歡的課程。
一、開發(fā)生活化資源
生活化的資源非常豐富,在我們的身邊隨時、隨處可見。但是,能把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的并不多。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要從開發(fā)生活化資源人手,讓學生們體驗到原汁原味的生活化思想品德。
1.家庭生活資源的融合。
每一位學生的生活都離不開家庭,所以家庭是他們最熟悉、最眷戀的地方。在幾千年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消費觀,而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搜集的家庭生活資源。
案例:在教“學會合理消費”時,我要求學生們先回家做幾個調查:第一,看看自己的家庭成員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費狀況如何。第二,自己的家人在消費方面是否存有攀比心理。第三,在消費時,每位家庭成員是否關注環(huán)保問題。通過對這幾個方面的調查,讓學生們直觀地感受生活,從而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明白,思想品德其實就是生活的縮影,是指引生活向正確方向前行的標桿。
2.校園生活資源的探索。
校園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要善于發(fā)現校園里發(fā)生的點滴趣事,把有價值的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們在探討中了解生活、了解思想品德。
案例:在教“如何創(chuàng)建班集體”時,我讓學生們先去看看每一個班級張貼的提示標語,感受標語的內容,體會標語的內涵和意義。之后,再讓他們自己想一想、說一說怎樣的班集體才是他們想要的。學生們對于這些特別感興趣,他們會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說出來。
二、探尋生活化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會讓學生有認同感,會使他們感到親切,也能使其較快地融入課堂學習中。因此,教師要積極地探尋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入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
1.設計生活化的問題。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因為有些問題生澀難懂,學生會覺得束手無策。試想,如果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設計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是否能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他們找到最佳的突破口呢?
案例:在教“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時,我課前在網上搜集了許多資料,讓學生看看我們的文化被網絡搞成了什么樣。如:杜甫畫像被改成“杜甫很忙”,開完摩托騎白馬,送水過后賣西瓜的形象……我讓全班同學在課上討論這些現象,讓他們明白:對待民族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使之與當代社會和現代文明相協(xié)調。
2.舉行生活化的活動。
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們在活動中內化知識,形成共識。當然,活動的主題一定要源于生活,形式要貼近生活。
案例:在教“自覺服務社會”時,我?guī)ьI學生們走上街頭,讓他們幫助環(huán)衛(wèi)工人清理垃圾。雖然頂著烈日,但是學生的干勁仍然很足。當活動結束以后,他們感受很深,從中真正明白了親近社會、服務社會的內涵。
三、關注生活化評價
生活化的評價是一種更直接、更自然、更真實的評價,如評價學生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他們的責任心和合作精神等。我們要關注生活化評價,用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熱情,讓他們在評價中獲得成功的感受,建立自信。
總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我們要重視生活化教學的滲透,把課程內容生活化,讓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回歸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領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為將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