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玲
[摘 要]
學習性評價是在形成性評價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新形式,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合作學習中通過精心設計合作任務、恰當提問、運用反饋評語、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的方式進行學習性評價,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關鍵詞]
評價;合作學習;促進
學習性評價是在形成性評價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新形式,其設計和實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其核心理念包括:評價應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全過程之中;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fā)展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能力,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一、合作學習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是一種通過明確責任分工、優(yōu)勢互補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有效方法。在合作學習中,大家形成伙伴關系,資源共享,在具有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進行交流和討論,以此激發(fā)和維持學習活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合作意愿、合作習慣和合作技能。目前,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實施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教師對合作任務疏于設計,未能顧及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徒有其“形”而無其“實”;二是學生的合作交流與討論不主動,參與度不均衡,部分學生懶于思考,坐享他人之成,達不到優(yōu)勢互補的目的;三是合作過程中缺乏教師足夠的引導和及時的評價,忽視了學生主體積極性的激發(fā),因而學生的合作行為隨意性明顯,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有效的合作學習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息息相關,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具體實施學習性評價以促進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呢?
二、以學習性評價促進合作學習的策略
(一)精心設計合作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評價促進學習可以通過設計合作任務來實現(xiàn),因為“任務”既是收集學生學習與思考信息的有效載體,又是反映教師構建課堂和反饋學生學習的有效工具。因此精心設計合作任務是合作學習的第一步,也是評價的第一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把握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選擇那些學生具有一定認知并有挑戰(zhàn)性和開放性的問題作為合作任務。太易和太難的問題都不適合,太容易的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解決,會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太難的問題,小組討論難以使個人在短時間內(nèi)進行深入縝密的思考。挑戰(zhàn)性和開放性問題有助于更多的成員參與并獲得成功感。
例如,在必修2《原電池》一節(jié)中,提出這樣的問題:原電池的兩個電極一定有一個與電解質(zhì)溶液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嗎?經(jīng)過小組激烈的討論和互相啟發(fā)后共同得到結論:“不一定,如氫氧燃料電池”,在問題解決中深化了學生對概念本質(zhì)的理解,也培養(yǎng)了他們思維的嚴密性。又如,探究實驗方案的設計中,可由學習小組分別匯報不同方案,相互質(zhì)疑,發(fā)現(xiàn)不足并自主改進,這樣的小組討論是在明確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群體學習行為,能夠使學生充分闡述看法,提升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養(yǎng)成科學嚴謹?shù)难芯繎B(tài)度。
(二)恰當提問高質(zhì)量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能力提升
提問既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進行學習性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恰當?shù)奶釂柨梢砸l(fā)學生積極思考,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使教學信息得到有效反饋。當學生進入分組學習活動后,他們之間的交流討論很多時候并不是自發(fā)的,需要教師在其中予以激發(fā)和引導。教師通過提出一系列高質(zhì)量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水平集中到合作任務上。由于課堂上小組合作時間有限,學生的個人責任必須明確,因此,需要教師在課堂巡視中提醒學生負擔的任務,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收集解決問題的證據(jù)而不是討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同時提問也能促進學生深層次思考。而在小組匯報中,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反問或追問,如:“你們組是怎么想到的?”“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jù)是什么?”“其他組還有不同看法嗎?”等等,這些問題不但能揭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障礙點,還能夠促使學生反思從而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三)運用反饋評語,改進學生合作學習表現(xiàn)
反饋是學習性評價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學習性評價對合作學習的反饋要求盡量采用評語的形式,而不是獎勵或打分。因為獎勵或分數(shù)意味著最終裁決,針對的是過去付諸的努力,盡管對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往往也會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與別人進行比較,而不是努力的重要性上。反之,而評語式評價能夠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成功與不足之處,同時也指明了未來努力的方向和方法,讓學生在自我調(diào)整中改進他們的表現(xiàn)。為此,教師在小組合作活動中,要多觀察,善于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以描述性和鼓勵性的評語給予反饋。如“你們小組今天很努力,討論氛圍濃,能夠認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你們小組的實驗分工合作、輪流操作,其他組要向你們學習”“你設計的甲烷模型很有創(chuàng)造力,用透明的正四面體把球棍模型圍起來,能直觀的看到甲烷的分子空間構型和原子間的成鍵方式,可見是經(jīng)過認真研究的,用這樣的態(tài)度學習有機化學,相信你一定能學好!”“從你們小組設計的實驗方案中可以看出你們對實驗原理理解比較透徹,如果能再把藥品用量詳細寫出,對你們的規(guī)范表達及科學嚴謹態(tài)度的養(yǎng)成會有極大的幫助!”。這樣的評價,使學生的關注點不再是單純的獎勵或分數(shù),而是自己的努力過程以及需要改進的反饋信息,在經(jīng)過反復對照、自我調(diào)整后,積極的行為得到強化,不當?shù)男袨榈玫郊m正,最終朝著小組期望和教師期望的學習目標邁進。
(四)自評與互評相結合,促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者
如果對學生的評價僅僅來自于教師,那么由于客觀處境的不同,這種評價難免有失偏頗。而學生本人以及生活、學習在一起的同伴,往往能從教師看不到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學習。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通過自我評價,學生可以理解學習的主要目標,從而掌握他們需要做什么來達成目標。而同伴評價從另一個角度提供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狀況的信息,幫助學生洞察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有利于學生更全面認識自我。兩種評價都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較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習動機,能夠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面臨的困難,知道哪些方法更有效,從而成為真正的學習者。
在合作學習中,筆者通過自評與互評促進學生進步的做法是:(1)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中與自己和同伴對話。合作前后問自己:我要怎么做?我的思路對嗎?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我是否都理解了?合作學習中,我感到最滿意的是什么?我學到的新東西是什么?這能促使學生既關注自己認知領域的提高,又注重情感領域的發(fā)展,因而對自己的學習擔負起更多的責任,在合作中學習并成長。(2)制定學生自評和互評的評價表,讓學生對自己和同伴之間的合作情況進行評語評價,內(nèi)容包括參與態(tài)度、情感體驗、方法掌握、能力發(fā)展四個方面,還要針對不足給出具體建議。這樣,學生能在評價中進行自我反思和組內(nèi)反思,總結和改善小組成員合作過程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共同成長和進步。(3)把學生撰寫的優(yōu)秀實驗設計、調(diào)查報告及精心設計并制作的教具,在全體學生中傳閱,及時給他們提供當眾交流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愉悅,他們努力了,需要得到認可,一片熱烈的掌聲能使他們迅速成長。(4)安排學生相互批改實驗報告,教師負責檢查學生批改情況。互評內(nèi)容包括原理是否正確、步驟是否嚴謹、表達是否確切等等。當學生扮演了教師的角色時,他們會以更加認真、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評價,對自己的學習更加自主負責。
[參 考 文 獻]
[1]丁邦平.從“形成性評價”到“學習性評價”:課堂評價理論與實踐的新發(fā)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8(9).
[2]張治勇,李國慶.學習性評價:深度學習的有效路[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3(1).
[3]伊恩?史密斯.如何開展促進學習的評價[J].基礎教育課程,2011(6).
(責任編輯:張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