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偉
一汽-大眾奧迪A6L轎車轉向助力故障的排除
文:李 偉
轉向助力泵、壓力控制閥
故障現象:一輛2004年產奧迪A6L(C5)轎車,發(fā)動機型號APS,行駛里程25萬km。用戶反映該車轉向過程中有時轉向盤在個別位置發(fā)沉。
檢查分析:筆者接車后,首先進行試車,分別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轉向盤到極限位置,發(fā)現在回位的過程中有轉向發(fā)沉的現象,正如用戶所述。于是測量液壓助力轉向系統(tǒng)壓力,發(fā)現在關閉油壓表輸出端10 s內系統(tǒng)壓力只有5 MPa,而標準壓力應為11~12 MPa,說明轉向泵提供的壓力明顯不夠(管路正常),于是更換轉向助力泵。然后再次測量助力轉向系統(tǒng)壓力,此時系統(tǒng)壓力變?yōu)?2 Mpa,恢復正常,但轉向發(fā)沉的問題依舊存在。
在排除轉向柱及兩側車輪懸架存在問題的可能后,筆者判斷為轉向機內部故障。進行更換后,結果令人意外,轉向阻力較以前更大了,好像沒有助力一樣。向左/右轉動轉向盤時,助力系統(tǒng)油儲液罐中的助力油液位來回上下波動。將轉向盤轉動到極限位置時,高壓也能達到12 MPa,但是轉向阻力非常大,并且還有個非常特別的感覺,就是發(fā)動機不起動時,轉向感覺還輕些,起動了反而更沉。來回快速轉動轉向盤時,還能明顯感覺到轉向機內部扭力桿工作到極限位置。
根據以上檢查診斷,筆者初步分析該車故障的可能原因包括:高壓油管擠壓或堵塞;回油管回油不暢;助力油儲液罐過濾網堵塞;系統(tǒng)管道有空氣未排干凈。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替換高/低壓油管和助力油儲液罐,并進行排空氣操作,結果故障依舊。此時起動發(fā)動機,讀取助力油管高壓端的高壓表數值,在關閉開關后1~2 s壓力為12 MPa。切斷從轉向機到助力油儲液罐的回油時,油壓表不變化,但能感覺到回油管內有壓力存在。此時維修陷入僵局(在更換助力油儲液罐、助力泵、高低壓油管以及轉向機后,轉向阻力依舊很大)。
是不是新換的轉向機存在問題,導致轉向阻力比沒換時更大呢?由于沒有相同的車型進行檢測與替換,故將換下來的轉向機重新裝入故障車,結果發(fā)現轉向阻力還是很大,甚至比進廠時還大。
難道新換的轉向助力泵有問題嗎?按照維修手冊要求檢查轉向助力泵好壞的標準是將輸出側關閉后,油壓必須達到11~12 Mpa,測試時間不能超過10 s。此助力泵完全符合正常轉向助力泵的檢測要求,然而事實確實說明該泵有故障,無法實現轉向助力功能。如此結構簡單的液壓轉向助力系統(tǒng),是什么問題導致此故障呢?
在此有必要對該系統(tǒng)的原理進行分析。該系統(tǒng)原理圖如圖1所示。
1.轉向助力系統(tǒng)工作過程(圖2)
(1)轉向助力泵運轉將儲液罐的液壓油經過泵腔加壓,然后輸出至轉向機機械閥。
(2)機械閥通過駕駛員施加在扭力桿上的扭力來實現位移,扭力越大,輸出至活塞腔的液壓油越多,助力扭矩越大。
(3)機械閥根據扭力桿旋轉方向來決定向活塞左腔還是右腔供油。
(4)活塞根據左右油壓壓差實現左右移動助力。
(5)相應的低壓腔通過機械閥將油壓泄至儲液罐完成助力功能。
2.機械閥工作過程
(1)車輛直線行駛時,轉向盤處于中間位置,轉向盤輻條處于水平位置,閥芯和閥套之間也處于中間位置,所有控制口接通,液壓油毫無阻礙地流經轉向閥返回到儲油罐。
(2)轉向盤轉動時,轉向軸帶動閥芯相對于閥套運動,由于閥的控制位置變化,液壓油將進入轉向機的油缸內,推動活塞運動而產生推力。下面以向右轉向為例進一步說明(向左轉動時情況與此相反)。
①當向右轉動轉向盤時,轉向力矩使得彈性扭力桿扭轉,并且轉向管柱的轉角要比轉向機小齒輪轉得多一點,這就使得右邊旋轉柱塞閥芯下移,使得進油通道開大。
②左邊旋轉柱塞閥芯上移,關閉進油通道,此時左右旋轉柱塞閥芯分別打開和關閉各自的回油通道,根據右邊旋轉柱塞閥芯進油通道開度大小,來控制流入工作缸左邊的液壓油的流量和油壓。
③工作缸左邊的液壓油推動轉向機活塞向右運動,起到助力作用。轉向機活塞移動距離的大小,則取決于施加在轉向盤上轉向力矩的大小。
④轉向機工作缸右邊的液壓油在轉向機活塞的作用下,通過打開的回油環(huán)槽返回到儲油罐中。
現在我們將該車故障總結一下,該轉向助力泵故障大體表現為:無轉向助力且起動發(fā)動機后,轉向阻力略有變大;來回快速轉動轉向盤時,能感覺到扭力桿到達極限位置;此外,一般車輛轉向盤轉到極限位置后,能迅速聽到轉向助力泵泄壓的聲音,而該車需要延遲幾秒才能聽到泄壓聲。
我們現在再來了解一下轉向助力泵的工作原理。轉向助力泵的結構如圖3所示。
轉向助力泵為一個葉片泵,通過改變工作腔容積來實現增壓,原理較簡單,其內還有一個壓力控制閥,該控制閥的工作原理如下(圖4)。
(1)在發(fā)動機正常運轉時輸出壓力不足以開啟壓力控制閥,所以柱塞兩端壓力保持平衡,上端的彈簧使其處于關閉狀態(tài)。
(2)高速運轉或負荷增加時,控制閥上端壓力克服下端彈簧彈力,使控制閥處于打開狀態(tài),因節(jié)流作用使活塞上腔壓力下降,當壓力下降至活塞下腔克服活塞上腔壓力與彈簧的合力時,活塞開始上移將泄壓口打開,將壓力控制在11 ~12 MPa的標準壓力。
分析該車的3個故障現象,有一點非常值得懷疑,那就是該車測試時,關閉管路后壓力雖然比正常車壓力上升得緩慢,但還是可以達到最高壓力,說明活塞壓縮能力良好。但是在同等容積下壓力上升過慢,說明泵輸出流量不夠。難道是有堵塞或泄漏嗎?
帶著這個疑問,筆者拆解了新換的轉向助力泵,發(fā)現在壓力控制閥上面有一小塊油管橡膠,導致壓力控制閥因柱塞不能完全關閉,而泄漏,所以油液走了內循環(huán)導致流量不夠。然而當輸出管路關閉或負荷增加時,該口因泄漏小于輸出量所以又不影響最高壓力,只是有些緩慢,從而導致此故障發(fā)生。
至此,故障原因查明,該車的故障確為轉向助力泵損壞所致,但由于最初更換的新轉向助泵本身也存在問題,對筆者造成了誤導,更換了轉向機,而車輛的轉向機是沒有問題的。
那么此車還有一個故障現象我們如何解釋呢?起動發(fā)動機后轉向阻力反而有所增大。經過仔細分析,筆者認為:由于助力泵輸出油量過少,導致正常工作壓力過低,同時由于流量低,在轉向機等各接口部位的節(jié)流作用增大。以左轉向為例,駕駛員逆時針操作轉向盤使其旋轉,旋轉扭力施加于扭力桿上,迫使其轉動,因轉向助力液不足導致基本無助力,于是扭力桿變形至極限,閥門開度開至最大。但是由于機械閥門前端存在節(jié)流,所以進入轉向機活塞右室的油液嚴重不足,然而在機械齒條的帶動作用下,活塞強制向左移動,導致活塞腔形成接近真空的狀態(tài),所以拉動活塞向右,與駕駛員輸入的力矩正好相反,從而導致轉向更加沉重(圖5)。
故障排除:清洗助力泵壓力控制閥,裝復后試車,故障徹底排除。
回顧總結:在整個檢測過程中,筆者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維修手冊只給了最高壓力來判斷轉向助力泵的好壞,沒有把正常工作壓力列入檢測范圍。也就是說,在不轉動轉向盤時的系統(tǒng)壓力在診斷時未進行分析,而如果考慮到這個問題,會更容易發(fā)現新轉向助力泵存在問題。
我們平時維修時要多收集與本車型相關的正常數據,當發(fā)現某系統(tǒng)出現故障時,使用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從細微的變化中找到問題的切入點,以彌補規(guī)定值之外的判斷依據不足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