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海 唐甜甜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實際教學中,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無趣,花了大量功夫卻收效甚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教師基本上都圍繞著高考的指揮棒來進行教學,單一翻譯字詞句篇成了文言文教學的普遍模式。教師們大多只重視“言”的講授,輕視了對“文”的挖掘,這就造成了文言文教學只是枯燥地背誦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現(xiàn)象,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成了難以消化的內容。竊以為,文言文教學絕不能停留在表層上,而應該向深度和廣度挖掘。
一、文言文教學的字詞縱深
在文言文教學中,很多老師只是停留在為翻譯而講解,為講解某一篇目而講解的層面,缺乏對知識體系的構建、舉一反三的知識聯(lián)系和語境的整體把握。
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不可一葉蔽目,而應著手構建整體體系。如文言實詞“就”,在人教版教材中有以下幾處典型的地方:《荊軻刺秦王》“荊軻遂就(登)車而去”、“軻自知事不就(完成)”、《勸學》“金就(靠近)礪則利”、《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請就(接近)湯鑊”、《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就任)”。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將教材中出現(xiàn)的這樣的一詞多義的例子在大腦中聯(lián)系起來,形成知識網絡。
知識的學習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教材。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課文,要讓學生有一定數量的字詞積累。回歸課文,就是要善于聯(lián)系課本,舉一反三,靈活地遷移、運用學過的相關知識。比如,2013年湖北省語文高考卷文言文《廉希憲事略》考查“諸貴假以勁弓”,可以聯(lián)系到《勸學》中“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可知“假”有“借”的意思;“整復浼入言之”,可以聯(lián)系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太尉特使俺兩個央浼二位干這件事,不想而今完備了”的“浼”,可知此處不是“派遣”,而是“央求”的意思。
成語是文化積淀的一種載體,絕大多數源于古文。文言文中的許多詞都被保留在成語中,其中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詞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例如“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與成語“狐假虎威”的“假”與句中的“假”義同,為“假借”。再如 “因”,有因地制宜、因噎廢食、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因人成事等成語,“因”的主要義項“依靠、按照、因為、通過”等都在這些成語里可以找到。
字詞理解最重要的是要放在語境中,結合上下文來推斷。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Ⅱ《李揆傳》其中一道翻譯題“其牧守稍薄,則又移居”一句。很多學生把“牧守稍薄”理解為“放牧的收入很少”,這里的錯誤源自對古代文化常識了解不夠,也沒有結合上下文進行分析。前文有“既無祿俸,家復貧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給?!笨芍钷窈茇毟F,沒有放牧的牛羊。在古代經??梢砸姷焦賳T擔任××牧,如劉備曾擔任益州牧,可知“牧”在當時是州的長官。古代官職有“郡守、太守”,可知“守”在當時是郡的長官。2012年高考湖北卷《家有名士》“略不過叔,叔亦不候。濟脫時過,止寒溫而已”,在這里,“脫時”不易理解,考查上下文發(fā)現(xiàn)這兩句構成對照關系,前面說大多數不去拜訪叔叔,那么后面對應的就應該是有時拜訪。
二、文言文教學的寫作縱深
從《赤兔之死》到《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再到《綠色生活》,這些高考中出現(xiàn)的用文言文形式寫就的佳作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人見識到文言之美。文言寫作具有一定的難度。在實際學習中,并不是要訓練學生用文言寫作,而是將文言文學習與寫作聯(lián)系起來,通過文言文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中學生寫作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愛國則離不開屈原、蘇武、文天祥,逆境成才則離不開司馬遷,淡泊寧靜則離不開陶淵明,豁達樂觀則離不開李白、蘇東坡。這些取材多見于眾口流傳的古今名人事例,有人戲言,屈原、司馬遷、李白等人年年都要被高考考生折磨得死去活來。學生的閱讀廣度和思想深度可想而知。
其實在文言文教學中,有大量的人物傳記類型的文章,其中的人物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拓展素材的積累。比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選取了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列傳》片段,包括李廣智斗匈奴、廉潔自律、愛惜士兵、壯志難酬、引刀自剄等原文中的主要情節(jié),集中地反映了李廣的智慧與魅力。學生在學習這篇文言文之后,可以積累兩句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還可以積累李廣“廉潔自律、愛惜士兵”的事例。在一次“有德自然香”的作文中,有學生就巧妙寫道:
有德之人會散發(fā)出一種魅力。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睗h代大將軍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每次戰(zhàn)斗,李廣的部下總能擰成一股繩,奮不顧身,英勇殺敵。這是因為李廣那忠實誠懇體恤下屬的品格受到士兵的愛戴,都甘愿在他麾下,“咸樂為之死”。
在教學中,每學期都可以學習很多篇文言文,教師可以將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有意識地讓學生用白話去描寫刻畫,并將其作為教學的常態(tài)。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言文都是經過歷史的篩選的,在篇章結構、遣詞造句等方面都堪稱典范,同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除了素材積累之外,還可以吸收其在謀篇布局和語言技巧方面的豐富營養(yǎng),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文言文中有許多技法,值得學生在作文時借鑒。例如,韓愈的《師說》,先立后破,正反論證;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先敘后議,環(huán)環(huán)相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圍繞情感線索,選取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抒發(fā)細膩而深刻的感情。這些布局上的技法,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很有價值。這些構思和選材的技巧,也能給學生很多啟示。其次可以豐富語言的表達,例如《赤壁賦》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等等,都可以被直接運用到寫景的文章中去。
三、文言文教學的人文縱深
文言典籍里蘊藏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如果只停留在字意的層面上,只會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給一點點磨平。其實,文言文教學可以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性”,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重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查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還要注意考查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p>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精華就蘊藏在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文中?;蚴惆l(fā)愛國情感,或歌詠山川,或記述經歷,或闡發(fā)哲理,或抒懷言志,它們表達了古人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浸潤其中,涵泳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讀《〈指南錄〉后序》,如果不能感受到文天祥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捍衛(wèi)國家生存的愛國主義精神;讀《廉頗藺相如列傳》,如果不能體會到藺相如的那種勇敢無畏的精神和“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局觀;讀蘇軾的《赤壁賦》,如果不能感悟到蘇軾那豁達、樂觀的精神……那么我們只讓學生學到幾個文言詞語的文言教學又有何意義?讓學生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古人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文化,才是文言教學的價值所在。學習文言文,正是許多中學生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起點,這將為他們以后進一步認識了解并熱愛祖國文化打下基礎,并對其一生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言”與“文”是緊密相連的,相輔相成的。“言”體現(xiàn)的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文”體現(xiàn)的則是人文性?!把浴笔俏恼碌耐庠谛问剑俏恼碌幕A;“文”是文章的內在形式,是文章的靈魂?!把浴睘槲亩拔摹蓖ㄟ^“言”表達,二者和諧統(tǒng)一。教師應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鑒賞,挖掘教材,適當拓展延伸,推動學生對文本深入理解,升華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心理學家認為,認識內驅力多半從好奇的傾向派生出來,學生這種心理傾向一旦被激發(fā),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認識內驅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并舉?!扒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就是關照學生作為生命個體在學習中應獲得的人文價值。教師首先要在教學目標上明確文言文教學的人文價值,將其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講解篇目時去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理解人物,探究人物。比如,針對如何體會《項脊軒志》中蘊含在日?,嵥橹心欠萆畛恋那楦?,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歸有光說自己“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何以見其“悲”?哪里能夠體現(xiàn)作者的悲痛?“語畢,余泣,嫗亦泣”“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作者又是如何來寫出這些悲痛的?“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此去,以手闔門”細節(jié)描寫,如躍然紙上,“兒寒乎?欲食乎?”語言描寫,慈母情刻骨銘心,言猶在耳。親情是偉大而又細膩的,蘊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學生在初高中時期處于叛逆期,通過此類文章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體悟親情,珍惜親情。
文言文擁有無可估量的教育潛能、審美潛能,只要我們合理地去發(fā)掘利用,讓學生在浩瀚的傳統(tǒng)文化的海洋中遨游,讓學生從人文學科的高度去觀察和感悟古文中蘊含的藝術美,自然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
[作者通聯(lián):湖北襄陽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