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琦
“自主探究,學案導學”模式就是指以導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主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高三政治“學案”的設計
在“自主探究,學案導學”模式下,導學案的設計對整節(jié)課的成功與否尤為關鍵。在傳統(tǒng)的學案設計中,往往只是簡單的對課本內容進行梳理和概括,不能起到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引導性作用。
導學案的設計首先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思考角度去設計學習活動,著眼于學生學什么和如何一步步深入的學,反映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習活動過程。
此外,自主探究,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學的常規(guī)做法,以導學案為載體實施對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指導,將課下與課上相結合,學案與教案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誘導相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知識技能與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相結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橋”,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但要特別注意把學案與教案區(qū)別開來,不要把學案簡單的當成教案的“附屬品”。
編寫高三政治導學案更要注意緊跟學習目標、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要求,從“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出發(fā)而設計,要能夠做到:圍繞目標,緊扣教材,貼近時事;具有指引性、啟發(fā)性;問題設計應有層次性、梯度性;要因材施教,真正幫助學生從宏觀上把握知識脈絡,形成知識體系,告別盲目默寫,靈活對點答題。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學習目的、學習流程(知識歸納、實際運用等)和提升訓練,在備課時可根據(jù)需要對其進行適量調整。
二、“自主探究,學案導學”模式在高三政治課堂上的運用
1. 學生自主探究
教師必須在課前兩到三天將導學案發(fā)給學生,如果是綜合性較強的內容建議可提前一周。首先要求學生根據(jù)導學案的要求回歸課本認真復習后在學案上填出來;然后可以讓學生針對有疑問的內容進行標注并在同學間進行交流探討;接著教師必須提前將學生們做好的導學案收上來進行查閱,這樣既檢查了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又能初步感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對自己的教學策略及時地做出相應的調整。
2. 師生共同探究
完成上述自學工作后,師生之間已有溝通的共同基礎,課堂就成為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在導學案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的一個平臺,教師不需要在大多數(shù)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上花時間,能夠加快課堂節(jié)奏,加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課堂程序一般可分為誘導式——提問、討論、歸納、練習以及開放式——質疑、探究、小結、提升,講練結合,通過提問、討論、辨析、點撥和訓練,使學生在探討解決一個個問題中進一步理解知識、學會方法、提高能力。
如筆者在上《政治生活第三單元<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主觀題審題答題指導》這節(jié)公開課時,主要采用誘導式的課堂程序。學生根據(jù)導學案的思路進行探究,經(jīng)過思考后學生得出心得體會,反過來能促使教師有更深一層的感悟,從而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比如在探討本單元主觀題的設問類型的時候,學生就提出可以歸納為“點、線、面”三種角度,遇到“點”的題目要注意不要遺漏細節(jié)知識,“線”的題目要注意把握不同主體特征,“面”的題目要突破局限,從宏觀的角度去尋求切入點。這類的總結并不是由教師機械地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導學案中不同類型的題目匯總,由學生在做中感悟,自行得出來的結論,這種自己推導出來的結論才能讓學生們真正的牢記于心并在以后的學習中自主應用。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