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自從國家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以來,大家都對生態(tài)平衡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過,人體內的“生態(tài)平衡”,卻不一定為大家所知,更不用說它對健康的重要性了。
體內也有“生態(tài)平衡”
自然界中生態(tài)平衡的關鍵是林木,而人體內生態(tài)平衡的關鍵是細菌。
眾所周知,人體腸道是細菌的大本營,生長繁殖著多種細菌,就其分布范圍和數(shù)量看,從小腸上段往下逐漸增多,進入結腸,細菌成100萬倍飆升,一直到直腸段,細菌濃度居高不下。
腸道內林林總總有400多種細菌,根據(jù)它們與人體的利害關系可分成3大類——
益生菌群:主要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腸球菌。是我們的朋友。
有害菌群:主要以梭狀芽孢菌為代表,還有少數(shù)革蘭陰性菌。是我們的敵人。
條件致病菌:有點像“兩面派”。大腸桿菌就是典型“兩面派”細菌。一般情況下,它對人體有益;條件不利時,會為非作歹,對人體有害。
平時,益生菌群與有害菌群互相對抗,有害菌被大量益生菌團團包圍,動彈不得,無法搗亂,敵對雙方維持著一種平衡,即腸道內的生態(tài)平衡。此時腸道是健康的,可以執(zhí)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消化、吸收、運動、分泌等。
益生菌作用可不小
別小看這些益生菌朋友,它們?yōu)槿梭w健康出的力著實不小。
(1)促進生長發(fā)育:雙歧桿菌的多種營養(yǎng)素,可以促進兒童身體的發(fā)育和生長,對老年人則有抗衰老作用。所以腸道菌群狀況,尤其是雙歧桿菌的數(shù)量與質量,被認為是腸道年齡(又稱為第三年齡)的客觀指標。兒童時期雙歧桿菌數(shù)量多,質量高,隨著年齡增加,數(shù)量會減少。
(2)合成維生素:正常菌群能合成多種維生素,包括葉酸、泛酸、尼克酸和一些B族生素。具有止血功效的維生素K,就全部由腸道菌群合成。
(3)參與物質代謝:由于正常腸道菌群有復雜的酶系統(tǒng),可以參與不少物質代謝,如水解甘油三酯;分解蛋白質和尿素;將未吸收的糖類分解為簡單有機酸并加以吸收;將簡單化合物合成脂類等。這些都是人體代謝過程的有效補充,是人體不可或缺的。
(4)構成生物屏障:這是腸道菌群最重要的功能。有益菌群構成一道緊密的生物防線,任何致病菌要侵入腸道進入體內,必須突破這道屏障。因此有益菌在很大程度上保護著人體健康,就像一群忠心耿耿的衛(wèi)士。
菌群失調,“平衡”破壞
腸道菌群的平衡,時刻受到外部和內部各種因素的影響,一旦平衡被打破,意味著腸道菌群失調。失調的原因主要有——
濫用抗生素:這是菌群失調最常見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雖然抗生素可以抑制或消滅致病菌,包括一些腸道內的有害菌,但同時也會傷害到人體的好朋友——益生菌。更由于某些有害菌,例如梭狀芽孢桿菌,能抵抗多種抗生素,而益生菌反而不敵抗生素,使得原來的平衡被破壞,好菌受壓,壞菌囂張,這樣一來,腸道菌群就失調了。
手術因素:在做過一些胃腸道手術后,如胃部分切除及吻合術、回盲瓣切除等,腸道內細菌分布會發(fā)生異常,使小腸內細菌過度繁殖,造成菌群失調。
疾病因素:小腸憩室、腸梗阻、腹部放射性損傷、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及艾滋病等,以及腸道運動性障礙,都可以導致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失調后的表現(xiàn)主要反應在胃腸道,如腹瀉、腹痛、腹脹、發(fā)熱等。
腹瀉:2/3的腹瀉發(fā)生在使用抗生素后,失調程度不一,每日2~3次到數(shù)十次不等,輕者稀便、水樣便,可帶黏液,重者血便甚至出現(xiàn)膜樣物。如果小腸細菌過度繁殖,還可出現(xiàn)脂肪瀉,在便器中可見油花花的漂浮物。
腹痛、腹脹:多發(fā)生在肚臍周圍或下腹部。
發(fā)熱:通常為低熱。重癥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可以發(fā)生脫水、電解質紊亂、低血壓及低蛋白血癥者等。
由于菌群失調,又可以引發(fā)一些次生癥狀,比如貧血,通常是缺乏維生素B12的大細胞性貧血。此外,缺鈣和骨質軟化、維生素K缺乏以及夜盲等都與脂肪瀉有關。體重減輕、營養(yǎng)不良則多見于小腸細菌過度繁殖。
近年來,有關腸道內細菌的研究提示,不只是胃腸道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與腸道內細菌環(huán)境的變化有關系,例如乳腺癌、肝癌、大腸癌、心肌梗死、腦梗死、花粉癥和皮膚過敏癥等,腸道有害菌群產(chǎn)生的有害物質通過腸黏膜血管隨血流散布到全身各處,甚至可能促使動脈硬化和老年性癡呆的發(fā)生。所以,一定要保護好這面反映全身健康狀況的鏡子——腸道。
菌群失調,預防重于治療
對于腸道菌群失調,預防的重要性和效果遠勝于治療。
(1)首先要認識和警惕菌群失調。
(2)預防的重點是不要濫用抗生素。目前已知可引起菌群失調的抗生素,大多是臨床上經(jīng)常使用的,如頭孢霉素系列、鏈霉素、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及利福平、滅滴靈等。要嚴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適應證,目前臨床上的抗生素使用很多都不符合適應證。
(3)并非一用抗生素就會出現(xiàn)菌群失調,機體本身條件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失調較容易發(fā)生在老年人、兒童、體弱多病、營養(yǎng)不良、接受化療或放療的腫瘤患者身上,不但因為他們大多抵抗力弱,而且使用抗生素較多。
(4)同時使用幾種抗生素時,如果盲目追求使用高檔、高效的抗生素,也較易發(fā)生失衡。
(5)積極治療各種容易引發(fā)菌群失調的疾病。雖然腹瀉是菌群失調最常見的癥狀,但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原因如細菌性、病毒性、單純性或消化不良性腹瀉,特別在腹瀉持續(xù)時間較長時,多有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調,所以預防這些腹瀉的發(fā)生也是防止發(fā)生菌群失調的重要方面。
菌群失調的治療包括以下方面:
(1)治療前提是處置原發(fā)疾病,立即停用抗生素。
(2)積極補充益生菌,以便迅速恢復菌群平衡狀態(tài)。
善待體內的益生菌
目前有多種益生菌制劑可供選用,不同種類的功能與特性略有不同。在使用方面有需要注意的一些共同點:
(1)送服開水不要太燙,以免傷害活菌。
(2)多吃蔬菜、水果、薯類、全麥、豆類及其制品等,因為這些食物有助于益生菌的生長、繁殖。這些食物又稱益生元,益生元加上益生菌稱為合生元。
(3)少吃高蛋白與高脂肪膳食,因為它們的分解產(chǎn)物對益生菌生長、繁殖不利,會使有害菌增加。
(4)多喝酸奶,市售酸奶多添加有不同種類的益生菌。營養(yǎng)專家認為,大桶裝的酸奶含益生菌、益生元較多且穩(wěn)定。酸奶中含有低聚糖成分,包括低聚果糖、低聚乳果糖、水蘇糖,都是很好的益生元。選擇酸奶要注意產(chǎn)品的保質期。
(5)服用益生菌期間盡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特別是口服抗生素。
注意到以上這些方面,益生菌制劑就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了。
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其實造物主已經(jīng)賜給了我們每人一個“貼身的知己”——腸道益生菌,從呱呱墜地那天起,一直終生不離不棄,這是多么難得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