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辰
校園足球要順利開展,涉及師資、場地、經費、教材、考試、競賽、家長和社會態(tài)度等諸多方面,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市足協青少部部長文小偉。
《新體育》:《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中有這樣的目標:到2020年要建成2萬所足球學校,2025年要建成5萬所足球學校,您怎么看?全國能找到這么多體育老師嗎?怎么培養(yǎng)?
答:技能的培養(yǎng)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有個過程。如果順利的話,所有體育院校每年的足球畢業(yè)生加起來不過幾千人,師資培養(yǎng)跟不上,而且沒有捷徑可走。讓沙漠變成綠洲,最開始的一批人就是打基礎。足球教師的培養(yǎng)也是這樣,成長周期可能在5-10年。
人從哪兒來是很實際的問題,不是喊口號。量是很容易達到的,而質能不能上去,我個人始終有這樣的疑問。雖然科教興國戰(zhàn)略講了許多年,但人才培養(yǎng)有成長周期。往長遠看,現階段大量培養(yǎng)足球專業(yè)人才,未來某天總有飽和的時候,那時候這部分人又會面臨就業(yè)難的困境。我覺得只能有序引導,做好10-20年的規(guī)劃,不是說10年以后足球學校一定要達到5萬所。
《新體育》:從國外引進120名教練,到中國培養(yǎng)足球老師,也培養(yǎng)學生,您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嗎?
答:這個方法可行。但是,正如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國外資本幫助我們發(fā)展工商業(yè)一樣,最終還是要立足于自身。引進可以作為一種助推手段,但最終發(fā)展還是要靠本國。畢竟引進外國優(yōu)秀師資只是一種途徑,彌補短時的缺口。如果教育部門只是為了普及足球教育,完全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
《新體育》:在師資的培養(yǎng)上,您覺得究竟是為有能力的人解決教師資格問題,還是為有教師資格的人解決能力問題?
答:這涉及到存量和增量。
為有能力的人解決資格問題,是培養(yǎng)退役球員、教練員的教師資格,這是增量問題,但有一個前提,需要這些人有自我學習的動力。為有資格的人解決能力問題,是培訓學?,F有的體育老師,這是存量問題。我覺得存量要挖掘,增量也得充分利用,必須雙管齊下,才能盡快彌補師資的缺口。
雙管齊下,涉及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的配合。體育部門解決不了政策的問題,據說,教師資格證未來需要5年認證一次,如何讓退役運動員擁有施教的技能,關鍵在教育部門。而且,運動員從小在“三脫離”和“三集中”的環(huán)境中成長,脫離社會、脫離父母、脫離學校,集中學習、集中住宿、集中訓練,存在適應社會的問題。運動員有技能,但在足球教學上,這批人才的質量有限,會踢球的人不一定會教青少年。實話說,讓這批人拿到教師資格是很難的,因為很多職業(yè)運動員真正的文化水平能有初中程度就不錯了。
《新體育》:開展校園足球,您認為究竟是職業(yè)學校模式還是普通學校開設足球課更可行?
答:從成材率來講,普通小學開展足球完全沒有問題,因為課業(yè)壓力比較輕,時間比較充裕。北京目前共有274所學校開展校園足球,主要是小學。由小學到初中,這個數量要少三分之二,初中到高中再少三分之二,數量隨年齡升高而遞減,高中只有幾所學校。初中數量減少是因為場地有限,師資有限,家長支持力度有限,課業(yè)負擔重。小學生很喜歡踢球,但升入初中,沒有足球的土壤,我覺得目前的政策主要就是給這些有足球特長的孩子打通接口。不過,北京的教育政策是學生不能跨學區(qū)升學,這可能就限制了足球人才的流動。
《新體育》:由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組成的四級聯賽體系會不會影響體育系統原有的比賽?
答:體育系統原有的很多比賽都跟教育系統有合作,譬如北京市體育局與北京市教委共同舉辦的校園足球聯賽北京賽區(qū)的比賽。對于教委來說,目前只是面臨如何整合資源并保證競賽質量的問題。既然要開展賽事,就必須有足夠數量的球隊參賽。曾經有過這樣的設想:把12-16所高中、30-40所初中納入到聯賽中來,實行主客場制。體育部門要做的是為教練員、裁判員提供專業(yè)的訓練和指導。
《新體育》:要培訓教師,還要建場地,經費問題怎么解決?
答:教育部門缺人,體育部門缺錢,未來雙方協商解決。體育部門提供專業(yè)教練員,由教育部門出錢培訓體育老師。
我覺得開展校園足球不能一窩蜂,還是要根據各個學校學生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決定是搞足球還是搞其他項目。財政支持通常是給學校音樂、體育、美術一筆經費,北京的情況是一所學校每學年600-700塊錢,至于怎么分配,完全取決于校長。所以如何開展校園足球,關乎教委的宏觀政策,而能否開展起來,在于校長對體育或足球的認識。就目前的情況看,校園足球開展較好的學校都是因為校長把體育或足球作為一種育人的方式。
《新體育》:開展校園足球,場地也是大問題。有沒有場地,有了場地如何分配,是給足球還是給其他項目?
答:第一個問題只存在于大中城市,因為用地緊張,土地資源有限,很多學校沒有場地。但是,可以通過租賃社會場地來彌補,把這些資源盤活起來,免費開放給孩子們。西城區(qū)體育局的月壇體育場給校園足球提供的場地就很少,場租比較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這片場地已經托管給某集團,體育局只是代管。天壇、地壇、東單等核心體育場地如果能在周末對孩子們開放,完全可以彌補場地資源的不足,但只能輻射周邊學校,沒法徹底解決,因為大城市交通擁堵是很大的問題。在偏遠地方,其實不是場地問題,而是財政資金問題。至于如何分配場地,如上所言,取決于校長。
《新體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3D版的校園足球教材,體育教學可能不同于其他科目,對于體育老師來說,如何使用教材?
答:前不久,我去校園足球開展得較為不錯的朝陽區(qū)定福莊第一小學,和老師有過溝通。這名體育老師是北京校園足球教材的編委之一,他的觀點是:“如果用這套教材,我們學校很多孩子的技能達不到?!敝荒苷f教材與實際情況有一定距離。
根據足球規(guī)律,青少年最大的特點是模仿能力特別強,學習足球技能注重直觀感受。教材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方式,主導還是落到師資問題上。在咱們這個足球欠發(fā)達國家,有這本教材,讓孩子知道足球是什么,比如規(guī)則教育其實是一種法制教育。技能教育重在實踐,足球動作涉及運動生理學的規(guī)律,老師需要理解并能指導學生,這也與孩子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有關。
《新體育》:家長對校園足球的顧慮主要在于安全和影響學習成績兩方面,這可能會影響校園足球的開展,您怎么看?
答:我認為,目前在小學階段,體育對學習幾乎沒影響。家長的觀念也在轉變,孩子首先要有好身體,很多踢足球好的孩子學習成績都很好。如果處理得好,踢球對學習是一種促進。
安全問題,其實什么事都有風險,關鍵在于如何用各種預防手段把運動的風險降到最低。
教育是一個綜合的問題,需要學校、老師、家長各方的努力。但是初中學業(yè)的加重,家長的顧慮會隨之增加,讓孩子繼續(xù)學習還是踢球,這需要因材施教。
《新體育》:北京市可能在2016年將足球納入體育課選考科目?
答:不是可能,是一定納入。我對此很支持。
2009年,北京市體育局推動這件事,基于北京市要發(fā)展三大球。當時籃球作為北京體育中考的測試項目,萌生了足球進入中考這樣的提案。促成此事的契機是在北京市兩次人代會上,人民大學附中的劉彭芝校長提出了相關的提案,最后共同協商促成。
對孩子來說,從三大球中選一項他所喜歡的來考試,是比較合適的。對真正喜歡足球的孩子來說,考試不是難事,不喜歡足球的孩子可以選籃球或排球,考生有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