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湖南人譚延闿,是中國近世政壇上一位不倒翁。按庸俗的成功學(xué)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他是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清末做了湖南首任“咨議局”局長,和張謇、湯化龍等人同為“立憲派”領(lǐng)袖。武昌起義后,出任湖南都督。國民黨北伐成功后,他又和蔣介石關(guān)系甚密,做過南京的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用帝制時代的話來說,是官居極品了。
與清末民初多數(shù)性格剛烈、寧折不屈的湖南士人不一樣,譚延闿是個八面玲瓏的玻璃球式的人物,其“混官場”的本事是一流的,左右逢源隨波逐流,盡量不得罪人,被稱為“人中甘草”。
這個性格和本事的形成,恐怕和他的出身大有關(guān)系。一是在高官家里長大,從小見多識廣,對官場各類明規(guī)則潛規(guī)則很熟悉;第二個原因恐怕是他為庶出之子,他的母親李氏是譚鐘麟的小妾,在家中地位很低,從來都是站著伺候老爺和夫人吃飯的,直到譚延闿中了“會元”,母以子貴。譚鐘麟才宣布李氏可以坐在正廳里和老爺、夫人同桌進餐。
清末和民國初年政壇上還有一位更為有名的庶出子,他的性格與處事圓融和譚延闿頗為相似。這個人就是民國大總統(tǒng)、后企圖登基當(dāng)皇帝的袁世凱。他倆的前輩、乾隆朝歷任云南、川陜、兩江總督的尹繼善也是庶出子。這三個庶出子都很能干,且青少年時代十分勤奮,遠(yuǎn)比大夫人生的兄弟有出息。我認(rèn)為這絕不是偶然的。
庶出的兒子和嫡出的兄弟相比,總是低人一等,而且大夫人怕姨娘恃子而傲,總是千方百計地打壓小妾??嘤诩易宥Y法,這些庶出子有苦難言,唯一的辦法是發(fā)憤圖強,努力讀書或做事,混出些名堂來,給生母爭地位。而且,他們從小必須學(xué)會察言觀色,在復(fù)雜情勢下的生存能力也遠(yuǎn)非嫡出之子能比。
另一方面,大戶人家的庶出子又有窮苦人家兒子難以比擬的優(yōu)越條件。雖然是小老婆生的,在大家族中受太太和嫡出兄弟的氣,但終歸生活優(yōu)渥,無饑寒之憂。更為重要的是,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這類庶出子又往往比嫡出子珍惜受教育的機會。以譚延闿為例,年少時隨父親進京師,拜訪帝師翁同龢,其作文和書法得到翁氏的指點。翁同龢信中對譚鐘麟夸贊譚延闿:“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薄话闳思业淖拥埽挠羞@樣的機會?
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可以從生理學(xué)方面分析。古代的年輕人娶老婆,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是做不了主的。而大家族的父母替兒子擇偶,最講究是門當(dāng)戶對,至于所選擇的小姐本人的身體素質(zhì)、兒子是否喜歡則是不重要的。因此,許多大戶子弟娶的正妻,縱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夫妻生活沒什么激情,正妻有時候還病懨懨的。而人到中年納妾則不一樣,完全由自己做主,一定是漂亮(至少端莊)、健康、個人喜歡的女子。在一起的激情遠(yuǎn)甚和大老婆同床共寢。如此,生出來的子女,身體素質(zhì)如智商多比和大老婆生的孩子強。
在古代社會,家法和國法各有管轄領(lǐng)域,國法許多時候無法代替家法。比如大夫人和姨娘的名分決不能搞混,哪怕姨娘所生的兒子再有出息。袁世凱在當(dāng)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時,生母去世了。他趕回河南項城老家奔喪。為了替死去的生母爭一份哀榮,他和族中長老及大夫人生的長兄商量,靈柩能否從大門口抬出去。其長兄堅決不同意,說姨娘出殯走側(cè)門,決沒有走大門的道理。袁世凱那時候官居一品,替袁氏光宗耀祖,但也無法突破家族的禮法,只能聽任長兄安排。從此,他對老家恨意難平,宣統(tǒng)登基、攝政王載灃掌權(quán)后,他被排擠出政壇,開缺回籍,也不愿意回到項城,而是隱居在安陽。
譚延闿也曾遇到過與袁世凱一樣的難題。其生母李氏去世時,譚延闿是湖南督軍,湘省最高軍政長官。生母的靈柩要從祠堂門抬出去,按照規(guī)矩只能走側(cè)門。譚延闿一著急,不顧督軍的氣度了,爬到母親的棺材上面,大叫“我譚延闿死了,抬我出去!”—翰林出身的督軍老爺當(dāng)然有資格出正門,族內(nèi)大佬一看此情形,明白再堅守那個舊規(guī)矩,難以收場。于是同意從祠堂正門抬出李氏的靈柩。
這一刻,玻璃球一樣圓滑的譚延闿顯出了天不管地不管的“湖南騾子”的勁頭,為生母爭得了一份死后哀榮。這一點,袁世凱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