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憶
隨性如我,偶爾也會忙得不可開交,生活的主題就只有一個“忙”字。好比說,各項工作的完成期限都湊在一堆,前后相隔不過兩三天,這使得我一天不但得翻譯兩三千字,還必須寫不同期刊的專欄,可偏偏就在這節(jié)骨眼上,哎呀,早就約好的牙醫(yī)看診日也到了,這一去醫(yī)院候診,起碼兩小時干不了活。
到了這當兒,再怎么熱愛烹飪的煮夫煮婦,怕也是有心無力,沒法神清氣閑地在廚房里慢工出細活。搬救星的時候到了,于是我從冰箱冷凍庫中掏出之前刻意多做一些的菜肴或醬汁,解凍以后用來做飯燒菜。
我家的冷凍庫常備有一種高湯,或一兩道只要簡單加熱、加工便成美味的菜色,比方手工自制的獅子頭(豬肉丸)、紅燒肉或肋排、紅燒牛肉、臺式肉臊飯(醬油燉紅蔥頭肉末),還有意大利式西紅柿醬汁和肉醬。
秋天,天氣涼了,燒個熱呼呼的砂鍋獅子吧。咱家就兩口人,用小砂鍋便可,先在鍋底鋪上大白菜葉,加進獅子頭,隨手撒幾根蔥段和姜片,上面再鋪白菜,淋高湯,酌添醬油。這道紅燒獅子頭帶點父親老家江蘇的口味。想吃清淡一點,不加醬油,清燉亦可口;再不,索性用獅子頭為主料煮個大鍋菜,─大砂鍋中加進獅子頭、白菜、豆腐、各種蕈菇和高湯,便是什錦砂鍋。這么一鍋,有湯有菜,配上白飯,足矣。
紅燒肉或紅燒牛肉做法差不多,都是先將豬肉塊(我偏好肩胛肉)或牛肉(我喜歡牛腩)用油煎炒上色后,加蔥姜之類的辛香料,添醬油、料酒等調(diào)味料,燉煮至肉爛。我往往一次燉足供吃上兩三頓的分量,頭一頓吃原樣原味,第二頓或加油豆腐,或添蘿卜、竹筍、南瓜、西紅柿什么的,才不會有吃剩菜的感覺。
臺式肉臊呢,變化更多,直接澆在熱呼呼的米飯上,就成了臺灣小吃鹵肉飯。加上豆腐丁或茄子一起煮,可稱之肉末豆腐(或肉末茄子);加進辣豆瓣醬和辣油,起鍋前撒花椒粉,頓時有了麻婆豆腐或麻辣茄子的味道。
西紅柿當令時,我會一口氣買上幾公斤,燉一鍋基本款的意式西紅柿醬(紅醬),日后用來烹煮各種以紅醬為底的意大利面,好比西紅柿海鮮面、柿雞肉面或蛤蜊面。紅醬加上炒香的洋蔥末和茄丁,添點辣椒和黑橄欖,拌上彈牙的意面,撒上羅勒絲或歐芹末,這一盤辣味雙茄面洋氣十足,雖無魚亦無肉,味道卻濃厚。倘若家人偏偏是無肉不歡的“肉食動物”,沒關系,加點培根、西班牙辣香腸、雞肉或罐頭金槍魚下去一起炒,不就“葷”了?
紅醬也可以拿來做中國菜,做西紅柿炒蛋或西紅柿蝦仁時,加上一兩匙,炒出的菜肴味道更濃郁鮮美。燉牛肉時亦不妨加一點,如此一來,不但牛肉更易煮爛,熟西紅柿的天然“鮮味”(umami),更可令做好的燉肉不加味精就很“鮮”。
西紅柿醬汁亦可當湯底,加點水或蔬菜高湯,把洋蔥、包心菜和胡蘿卜切絲置鍋中,任意添點青豆、馬鈴薯、青花菜、白花椰菜、櫛瓜甜椒等比較耐煮的蔬菜。講究一點,加進切碎的培根,煮開了再燉一會兒,淋點橄欖油,便是香濃的意式蔬菜濃湯。
多虧了這些救星,一家之“煮”忙歸忙,也不會虧待自己和家人的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