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清社會貞烈風氣的社會文化背景闡釋

      2015-09-10 21:52:21秦博程晨
      文史雜志 2015年2期
      關鍵詞:明清忠義道德

      秦博 程晨

      提 要:中國歷史上女性貞節(jié)觀念在明清年間的強化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皇權統治與士大夫文人在等級層面上扮演著倡導貞節(jié)觀念的主要力量,其動機表現為加強統治,維護儒家倡導的社會秩序。道德教育與社會宣傳成為推行女性貞節(jié)觀念的主要途徑,分別體現為對理學中相應內容的強調,如 “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家訓中關于女性貞節(jié)內容的增加,以及貞節(jié)堂、貞節(jié)牌坊等具有宣教性質的建筑的大量涌現。

      女性貞節(jié)觀念最初由統治階層以及封建家長依據統治需要進行建構和傳播,一方面可以看做是對女性各種欲望的壓抑與禁錮,對女性地位的否定;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也可以成為女性進行自我保護的精神武裝。與此同時,女性的貞節(jié)與孝義,作為一種衍生和象征,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對于貞節(jié)孝義的宣揚,一方面有鼓勵女性效仿的意味,一方面也借由婦德的道德取向,來表現男性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倫理觀。

      關鍵詞:明清,貞烈,忠義,道德

      無論在任何時代,家庭作為國家的基礎,都與國家的治亂興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歷代統治者和士大夫們也都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經說,“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謹夫婦?!盵1]

      女性地位的變遷,貞節(jié)觀念的制度化與普及化,與家國同構的父權制向父權—夫權制的轉型密切相關。[2]這一點,從宋代以降的社會變遷之中能夠得到明顯的反映。在經濟上,自宋代起,土地買賣興起,城鎮(zhèn)興旺,商品經濟發(fā)展,市民階層崛起;在政治上,政府吸取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和軍人亂政的教訓,采取了重文輕武的文人治國模式,科舉取士打擊了世族地主的勢力,庶族地主躍上政治舞臺;在家庭方面,以夫權家庭為基礎產生了新的宗族勢力,形成了父權—夫權的宗族制。受社會結構變化的影響,人際關系,包括性別關系的規(guī)范也相應發(fā)生了改變。在家庭中,女性對夫家依賴加強,同時也受到了更多的支配,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女性對男性的依賴加強,個人獨立性進一步喪失,這是造成宋代以來女性地位急劇下降的根本原因。[3]程朱理學在此時興起,重申修身齊家對于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也正是順應了夫權,君權強化重構秩序的需要。理學的興起建立在對孔孟學說的解釋的基礎之上,結合皇權至高地位以及肯定天理規(guī)律對調節(jié)人間秩序的力量,使國家的政治生活開始走上形而上的道路。

      因此,在程朱理學的作用下,女性較前代受到了更多的干預,如限制寡婦再嫁,重視處女貞操,提倡女性節(jié)義孝順。在宋代,理學仍舊停留在理論階段,并未大力推廣;而自元代開始,理學被大規(guī)模地采用,對節(jié)烈女性的表彰很快成為一項制度,并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男性的“忠”與女性的“節(jié)”被相提并論,后者與前者有著相同的價值。這樣,理學提供的形而上的理論,到了國家制度層面上,與統治者所需要的權力結合在了一起;女性的道德行為被演化為一種具備帝國正統意義的倫理規(guī)則,并受到國家政治權力的贊譽。而當外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的時候,女性為守節(jié)而死的案例急劇增加,也正是國家權力的極端體現。

      一、程朱理學的強化

      對貞節(jié)觀的強調并非孤立存在,它勢必建立在相應的社會要求與學說體系之上。針對兩宋時期思想文化較活躍和元代游牧文化進入中原造成的“紛亂”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初期一度大加整飭,[4]程朱理學被大力推舉。明太祖規(guī)定“一宗朱子之書,令學者非五經孔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5]。顯然,對君臣父子、長幼尊卑等倫理秩序的強調有利于社會風氣的改變。而科舉考試作為選拔人才,整頓權力機構,以及促進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更是奉南宋朱熹的《四書集注》為經典,“四書五經”中針對社會各階層的行為標準,成為了治國齊家的理想準則。用清初朱彝尊的話說,就是“言不合朱子,率鳴鼓而攻之?!盵6]此思想背景使明初文人以成為“道德之儒”為最高理想。而女性貞節(jié)觀念的地位也因此大大提升,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皆對其強調有加。男性要清心寡欲,符合“禮義名分”;女性尚烈崇節(jié),強調“守身不二”。明初著名文人宋濂和方孝孺等都曾為節(jié)婦或賢母作過傳記。[7]明初蘇州昆山婦女李惠,在丈夫死后,多人勸她改嫁,她誓死不從,因而得到明太祖的旌表。[8]

      清朝康熙至乾隆時期也極為尊崇程朱理學??滴醯塾H自為《朱子全書》作序,稱朱子實乃孔孟之后對“斯文”貢獻最大的人,其文章言談“全是天地之正氣,宇宙之大道”,并總結說“治天下以人心風俗為本,欲正人心,厚風俗,必崇尚經學?!盵9]康熙帝還親自拜謁孔廟,封授“理學名臣”。[10]理學在清朝被大力弘揚,既可體現在沿用的科舉經典之上,也可更直觀地體現在社會風俗之中,節(jié)孝祠、貞節(jié)牌坊等類似建筑便是今人仍可見證的理學之風的遺跡,忠孝節(jié)義觀念為整個社會所推崇。[11]這些節(jié)孝祠一方面可以視為統治階層加強教化的印證,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假設這些是被統治階層在主流的父權話語構成中,爭取身份認同的一種途徑。就女性貞節(jié)這一個方向來說,這兩個方面的假設都可以從清朝節(jié)婦的數量中得到體現。唐力行曾指出,清代節(jié)婦的人數是在康熙以后激增的。康熙時清代國力達到鼎盛,滿洲統治者對漢學的認知也已經高度成熟,彼時正當推行經典儒學禮教以安邦治國,節(jié)婦數量的增多也在情理之中。自此往后,西方文明對中國的影響日益增大,可節(jié)婦數量并未因此減少,甚至到晚清西風東漸之時,中國的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抨擊男女之間的不平等,但節(jié)烈婦女依然成千上萬,不絕于書。[12]可見貞節(jié)觀的盛行并非僅僅是統治思想單方面作用的結果,奉行貞節(jié)孝義也有可能成為各階層女性爭取身份認同的一種手段。

      程朱理學倡導修身養(yǎng)性以及自我道德的完善。此外,它也一再強調實現這些固有美德的必要性;盡管這些理想肯可能不會立竿見影地促進整個社會風氣的進步。然而,無論如何,由于其主導地位,程朱理學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當時人們的道德和行為。因此,程朱理學在明清時期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道德英雄主義的盛行。在朝廷中,官員們充滿政治熱情,勇于直諫,不計生死;巧合的是,在家庭中,婦女們也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地實踐婦德,同樣,她們也不懼任何形式的暴行。[13]當外部學說演化為內在沖動后,確實已經難以確定其行為究竟是出于自愿抑或是被迫。當然,這與幾千年以來的道德和倫理教育是分不開的。

      必須注意的是,在這些由男性所書寫的文字之中,作者所表現出的觀點與女性的實際行為通常有所出入。這些貞節(jié)婦女的故事是被男性以及社會所建構起來的,而作者的不同心態(tài)也可能導致對同一個故事的不同表述或評價。T’ien Ju-K’ang認為,明清史書中自殺女性數量的增加,可能是當時文人內心焦慮的折射。[14] 這種焦慮主要來自于平民階層的興起所形成的對來自上層的禮教的阻力。自宋代以來,城市人口的增加、商業(yè)的極度繁榮,造就了新型的市民文化。市民文化無論從內容結構、精神風貌還是表現形態(tài)都以市民這一消費群體為明確對象,或反映市民的真實狀態(tài),或反映市民的生活理想。不同于宮廷廟堂的“大雅”之式,市民文化開啟的是“俗”文化發(fā)展的新時期。[15]

      新興的來自下層的社會權力與傳統的上層權力在意識形態(tài)上產生了沖突,最為顯著的便是對天理人欲的爭論。[16]所以,一方面我們看到,宋代之后的士大夫們幾乎一邊倒地、不遺余力地提倡和實施禮法;另一方面,他們卻無力控制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所帶來的日常生活的變化。官方典籍與民間文學對天理人欲的態(tài)度大相徑庭。這與其說是理想狀態(tài)與現實經驗的差距,還不如說是兩種思潮的相互博弈。William T. Roew以陳宏謀為例,通過分析當時文人對于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諸如性別關系以及喪葬習俗等的觀點,證明當時的文人試圖利用政治權力來挽救社會?!罢螜嗔Α币辉~似乎暗示了文人與平民之間存在的某種緊張關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兩者的對立。文人階層的焦慮很大程度來自于自身的道德感、責任感以及使命感。[17]

      除去文人的心理因素之外,幾千年來男性所不斷塑造的“理想女性”也必然導致婦女的貞節(jié)觀念以及守節(jié)行為的極端化,因此,明清的貞節(jié)現象實際上是女性觀長期發(fā)展的結果。[18]守節(jié)是明清時期婦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涉及再婚寡婦,也包括了未婚的少女。只要已經訂婚,哪怕女方還未住進夫家,她也要履行妻子的職責。另外,外出、被男性碰觸、被偷窺,等等,都可被視作不忠的行為。[19]守節(jié)的風氣如此之極端,以至于朝廷不得不出面來制止。尤其是殉夫,在福建南部,寡婦通常要先游街示眾,然后公開殉夫。盡管朝廷多次干預,但此陋習仍然不減。

      二、女訓書籍的流行

      明清時期的統治者非常重視對女性的教化,女性貞節(jié)觀在系統的女教體制中深入傳播。鑒于前朝女禍,明太祖首先整治女教。他命令大臣修《女誡》,并說,“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20]其皇后馬氏也認為宋代的后妃大多賢德,也是因為家法最正的緣故。因此她抄錄家法,讓宮中女史傳誦,供歷代后妃效法。明成祖皇后徐氏著 《內訓》,于永樂五年(1407年)由成祖頒行于天下,影響深遠。[21]書中說,古代的賢婦貞女,即使天生德行出眾,也不可能不接受女德的教育。除此之外,章圣皇太后著有《女訓》,慈圣太后著有《女鑒》。這些女教著作直接建立在維護皇族統治的利益的出發(fā)點之上,不僅僅在宮廷中傳頌,也在社會上刊行流傳,自上而下為國家輿論服務,并直接影響到家訓的編寫。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諭示群臣:“觀歷代宮閫,政由內出,鮮有不為禍亂者。卿等為我纂述女戒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子孫知所持守?!盵22]于是,女教內容被整理造冊,從宮廷開始進行推廣。此外,明成祖在組織編修《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之外,也大力頒行《古今列女傳》《內訓》《貞烈事實》等針對女性行為進行評述的書籍。[23]一些宮廷女性以及眾多文人騷客,更有在此契機之下著書立說者。明世宗年間,皇太后著有 《女訓》,世宗親自為其作序;明初大臣宋濂、方孝孺等也曾撰寫過歌頌貞賢女性的傳記。朝堂上下,女教類書籍的編撰之風在這一時期十分興盛。

      明清時期具有影響力的女教書籍不僅僅出自官方,民間知識分子在女教書籍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方面也擁有不容忽視的力量。拿明人呂坤的《閨范》來說,它雖為一家之言,但影響很大,被各地爭相推廣,一時間出現多種版本。[24]此外,呂得勝的《女小兒語》,溫璜母陸氏的《溫氏母訓》,王相母劉氏的《女范捷錄》,陳克仕的《古今彤史》,曹思學的《內則類編》,顧昱的《至孝通神集》,夏樹芳的《女鏡》,潘振的《古今孝史》等女教書籍在社會廣泛傳播,影響甚巨。[25]這些書籍里面的內容,雖不乏對女性道德品性的要求,如提倡女子溫良恭儉的作風、賢良淑德的品性,可更多的卻是著眼于兩性關系,大力強調夫為妻綱,女卑男尊。明清年間女教的重心已漸趨偏向對女性生理貞節(jié)的重視,并將此作為女性安身立命的根本,一旦有所毀傷,女性便很難立足。在《閨范》中便有這樣的記述:“女子名節(jié)在一身,稍有微暇,萬善不能相掩?!盵26]清代乾隆年間,曾一度享有“女宗”之稱的李晚芳在 《女學言行纂·四德篇》中將明代的這種宗教化的女性貞節(jié)觀解讀得更為深入:“(女子)謹護其身,如執(zhí)玉,如捧盈 ,如臨大敵 ,如防小竊,可生可殺,可饑可寒,而不可使偶涉玉不義,稍沾于不潔,值變不得從權以偷生,不得惜死以改節(jié),處常則一念不可茍,一步不可茍?!?[27]

      明清閨訓中,對女性貞節(jié)的強調也是重中之重,而且貞節(jié)在此處指的主要也是生理貞節(jié)。姚舜言在《藥言》中提到:“女人最污是失身”。類似的話,呂坤在《閨范》中也一再予以強調。[28]

      女子為了保持名節(jié),自小便需接受各種教導。明初問世的《鄭氏規(guī)范》規(guī)定,女子年滿8歲,便不能夠跟隨母親去別人家走訪;即使是去了至親家中,也不能夠過夜。這就相當于規(guī)定女子不得輕易出門。而《龐氏家訓》更是把年齡提早到6歲。而對于窮人子弟,其出入的門禁自然不比高門大戶,可是童女仍應該以門簾為限,謹慎出入。這一規(guī)定在《溫氏母訓》中有所提及。

      及至成年,與女子名節(jié)相關的訓誡便更加繁多。較為著名的有關于男女雜處的批評。明代的《宋氏家要部》中明確寫道:“男不言內,女不言外,皆以居室為之限耳,古人不親授受,不共福浴,正所以避嫌也。為家而無以別之,男女雜處,則與禽獸無異也。”《龐氏家訓》也指出,娶進門的妻子除了謁見夫家至親之外,不得隨意接觸遠親。

      女教方面的家訓眾多,由各個等級的家庭分別撰寫,除了上述提到的著名家訓之外,還有呂近溪的《女小兒語》,方仲賢的《規(guī)范》,蔣太后的《女訓》等。其主要內容既包括教育女子如何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更包括教導女性如何在生命的各個階段保持貞節(jié),特別是生理貞節(jié)。

      明清年間對于女性的教化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官方與民間知識分子大量著書立說對女性進行勸誡,另一方面卻在這些書籍中大力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女子無論讀書還是不讀書都能構成可供批評的要素。明人呂坤在《閨范》中說道,“今人養(yǎng)女多不教讀書,蓋防微杜漸之意”;而溫璜在《溫氏母訓》中也指出:“婦女只許粗識柴米魚肉數百字,多識字無益而有損。”在清代,王相母親《女范捷錄》、陳弘謀《教女遺規(guī)》、章學誠《婦學篇》則明確提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并且很快在社會中流行開來。

      此外,從明清時期普通民眾對于一些廣為流傳的愛情故事的態(tài)度,也可以看出世人對女子“才”、“德”不可兼?zhèn)涞目剂?,并且女子的“才”漸漸被擺在了與“德”相對立的位置,乃至與貞節(jié)相對立的位置。以《西廂記》為例,其最初形態(tài)為唐代元稹的《鶯鶯傳》,累世流傳的過程中被不斷改編,直至元人王實甫將其打造成為中國傳統戲文的經典。在明清時期的人看來,崔鶯鶯是因為與張生應和詩詞而結緣,并據此得出詩詞筆墨是導致女子不貞的禍事。這種評判首先完全忽視了王實甫對于張生這一情種的塑造,可謂有失偏頗;同時,將結緣視為不貞的觀點也反映出一種扭曲了的主觀判斷。女性教化的矛盾性被反映得十分明顯,女子學習詩文被視為不妥。另外,古時的妓女又大都擅長于詩詞歌賦,這也從反方向強化了女子有才則不貞的觀念。

      不過,實際的情況是,在明清時期,出版業(yè)的興盛也為女性提供了自我展示[29]和自我塑造的自由空間。[30]通過編輯和出版自己以及其他婦女的作品,她們以迂回的手段改變了“三從四德”的模式,開啟了女性的獨立窗口,并成為男性所接受的才華與美德并存的理想模范。[31]Susan Mann提到,清初發(fā)生了復古運動,樸學興起,政治道德、婦女生活以及婦女的道德模式都發(fā)生了變化。比如,在完顏云珠的《國朝閨秀正始集》中,有才華的女性與勤勉的女性得到了同等程度的褒揚。因此,可以說,女性在明清時期還是進步了很多。[32]

      三、明清時期女性的節(jié)烈狀況

      維護身體與感情純潔的婦女,可一概統稱為貞節(jié)婦女,然而就其維護貞節(jié)的行為而細分,又可分為節(jié)婦和烈婦。董家遵判斷節(jié)婦和烈女的標準是:節(jié)婦指犧牲幸?;驓纳眢w以維持其節(jié)操;烈女指犧牲生命或遭殺戮以保其貞節(jié)。[33]也就是說,節(jié)婦和烈婦的差別不在觀念,而在守節(jié)的程度。(本文姑且以此分述。)

      明清時期,就節(jié)而言,類型基本沒有變化,無非是孝舅姑而節(jié),養(yǎng)幼子而節(jié),重感情而節(jié),其方式也多半是割發(fā)毀面;就烈而言,自古以來,由于“患難顛沛,殺身取義”的烈婦也不并不少見。自元代起,禮學家專門將此類婦女之“烈”與像男子那樣獻身國家與正義之舉并提,強調女性以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實現對國家的忠誠。在明代,雖然“烈”不再指兵亂或者盜賊來犯時以死名節(jié),但這并不意味著婦女就不再需要遵循千百年來的范例。不僅如此,當丈夫不肖,公婆不善,或者遭遇性騷擾時,這些婦女同樣應該以死明志。所以,表面上看起來,“烈”的內容窄化了,但從婦女的實際行動上來看,“烈”的類型反而是大大增加了。除了已婚婦女的節(jié)烈之外,未婚女子的節(jié)烈在明清時代仍然備受重視。此類的女性被稱作“貞女”,這就是所謂“處女烈”——在明清時期十分流行。

      其實,明清貞節(jié)觀念的變化,并不體現在貞節(jié)行為的寬化或者窄化,而是人們對于貞節(jié)的定義,對于守節(jié)的價值,產生了根本的改變。在此之前,貞節(jié)主要指剛烈的人格自尊和責任感;婦女選擇守節(jié),也是出于道義,且不論這種道義是否有待商榷。

      關于抱有男女授受不親或者女子足不出戶的觀念而赴死的舉動,在《明史·列女傳》和《清史稿·列女傳》都有很多記載。比如因避戰(zhàn)亂不得已而出門,在路上被人挑逗、戲侮,便絕食而死?!肚迨犯濉ち信畟鳌分校w謙的妻子王某在家中獨寢時,風吹開了窗簾,疑心是別人偷窺,不能說服自己,于是自殺。還有女子家中失火,由于衣冠不整,倉促間來不及穿好衣服鞋子,寧愿困在房間里直至被燒死?!睹魇贰ち信畟鳌分械呐佑龅胶樗?,由于前來救助的人是男子,于是拒絕援救;又或者被救后,見避難的地方男女相雜,甚至有人衣冠不整,于是又轉而投水,等等。這類行為在明清之前已經出現,但是數量遠不及明清時期的多。

      正如《明史·列女傳》所總結的那樣,西漢劉向的《列女傳》,記載了很多值得敬佩的女性,她們的美德也并不只限于貞節(jié)一種。南朝范曄作《后漢書》,除去表揚貞節(jié)的婦女外,也肯定了很多才華出眾的女性。而隋唐以來,由于戰(zhàn)亂頻發(fā),史家則偏向于記錄那些在患難顛沛之中,殺身殉義的故事。從史家的取材偏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貞節(jié)觀念的變化。顯然,在明清以前,歷代《列女傳》所記載的女性,不乏才德兼?zhèn)涞牡浞叮蝗欢矫髑鍟r期,生理上的不失身已經成為婦女守節(jié)的最高追求,并且講究守節(jié)之苦,殉節(jié)之烈,形成攀比風氣。

      由于節(jié)烈人數的增加,尋常的守節(jié)行為已經無法獲得關注甚至獲得表彰,能被“里巷所稱道,流俗所震駭”的是一些“至奇至苦”的、常人難為的節(jié)烈故事。[34]守節(jié)要守得辛苦,死烈要死得凄慘,婦女之間于此爭相效仿,唯恐不及。上吊、投水、自刎等等,只是常見的舉動。在此基礎上,婦女們往往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行為。比如在尋死之前,用針線縫制緊身衣,將自身軀體包裹得緊緊的;美貌的寡婦為了斷絕自己再嫁的念頭,便毀容斷指,晝夜勞作,以身體的辛苦來抵抗內心的孤苦;或者僅僅自己尋死還不夠,還要殺死自己的兒女。在有些家庭,殉節(jié)不光是當事婦女個人的行為,甚至全家也會追隨而去,從而形成一門數烈的現象。

      女性克制自身感情和性的愿望,這在那時是一種模范的理想;但在直接經驗之中,這種過于理想化的模范可能會帶來悲劇性的后果。一些貧窮的寡婦無力支持家庭的開支,導致全家餓死的情況,固然不會在史書中看到,但是卻通過民間文學或小說流傳了下來;貞節(jié)被當作衡量道德的標準,實踐守節(jié)在女性之間形成了競爭,以顯示自身的道德要高于他人。自殘或者自殺,乃至全家全族死節(jié)的行為,對于維持女性身體貞節(jié)原本是無意義的,卻在反饋和實踐道德上,顯出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些批評者認為,未嫁女無論在感情上還是物質上都對亡故的未婚夫沒有任何虧欠;但如果將守節(jié)理解為對父系血統重要性的高度認同,那么為丈夫保持身體的純潔則是對夫妻情分的恰如其分的表達。[35]同樣的,鼓勵寡婦再嫁的儒士則認為,如果女性無法獨自承擔延續(xù)夫家血脈的責任,盲目地守節(jié)甚至自殺也是不明智的。魏晉時期戰(zhàn)亂頻繁,導致男性人口大為減少,盡管那時的貞節(jié)觀念已經為社會所接受,但朝廷仍然采取行政手段迫使婦女改嫁。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守節(jié)是為了保護父系的血脈;但如果父系血脈無法延續(xù),守節(jié)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在清朝,官方和學者已注意到女性盲目守節(jié)死烈導致家庭崩潰的本末倒置的現象,因此,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頒令全國,以非常嚴肅的態(tài)度,禁止動輒尋死的過激行為。其核心就是所謂“正”和“庸”,“矜其變所以誨其正,愍其異所以勵其庸”,使守節(jié)行為漸漸趨于統一和規(guī)范。官方的目的就是抑制盲目尋死以逃避人倫責任的殉節(jié)行為,取而代之的,是帶有明顯儒家特色之“中庸”平和的孝節(jié)。

      從《清史稿》中可以看到,殉夫的婦女多出現在雍正之前,可見雍正頒布的法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也說明了這條法令更加符合守節(jié)婦女的實際需要。不過在雍正、乾隆之后,自嘉慶開始,朝廷又開始表彰在戰(zhàn)亂或者災禍中死烈殉夫的婦女,即使是在雍乾期間,禮部仍然表彰殉夫的婦女,還得到皇帝的批準。比如如乾隆五年(1740年)九月,禮部經皇帝批準,表彰隨坐罪之夫遣往廣西而又夫死殉烈的張氏。因此從總數上看,《清史稿》中所記載的死烈女性的比例,與《明史》中記載的死烈女性的比例相差并不很大。反對婦女過激殉節(jié)的政令曇花一現,說明了在父權制社會,婦女本身的利益從來不是考慮的重點:反對女性殉節(jié)是出于維系家庭運作的需要,提倡婦女殉節(jié)是出于維系家庭名譽的需要。至于提倡哪種行為,要視當時整體的社會環(huán)境而定。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條法令的積極意義,畢竟它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

      不過,雍正帝的法令畢竟還是起了一些作用,使得清代婦女守節(jié)的方式,更傾向于節(jié)孝,殉夫的數量有所下降。當然,我們不能忽視的部分原因是雍正之后中國社會趨于穩(wěn)定,戰(zhàn)亂的現象減少了。雍乾時期,殉夫受到限制,想要殉夫的婦女,也會因此冷靜思考一下,自己對于夫家的責任是否已經完成——首先便是撫養(yǎng)子女成人。當然,在義務完成之后,還是會有相當數量的婦女,再次將殉夫的念頭付諸行動。比如,武禾余之妻李氏是童養(yǎng)媳,17歲還未舉行婚禮時,丈夫墜井而亡。她梳起發(fā)髻,表示已經是武家的人,侍奉公婆,過繼兒子,照顧小叔入學,小姑出嫁,直到兒子娶親,才感到完成了任務,說道,宗祠后繼有人了,井中人已經等我很久,我該去了。于是跳入丈夫溺死的那口井。而此時距離丈夫溺亡已經21年。

      雍正法令的意義還在于提倡新型的貞節(jié)風氣。重節(jié)而輕烈,其根本價值在于有利于家庭的穩(wěn)定和延續(xù),從而也就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有利于朝廷的統治。清代統治者已充分認識到中國社會的家國一體的結構特征,正如《清史稿·列女·序》說:“積家而成國,家恒男婦半。女順父母,婦敬舅姑,妻助夫,母長子女,姊妹娣姒,各盡其分。人如是,家和;家如是,國治?!睆母顚拥囊饬x來看,清廷鼓勵婦女重視生命,承擔責任,也表明了清代空前重視婦女在家庭中的倫理作用。

      四、“情”還是“理”

      ——明清婦女之守節(jié)原因

      女性以死守節(jié)通常被認為是自我意識的喪失和貞節(jié)觀加強的結果;然而,這種行為不能簡單地被歸納為無知或被強迫。在史書中,我們至少可以發(fā)現兩種類型的女性,是出于十分明確的目的或意愿而選擇守節(jié)的。

      類型一:因情而亡。Docrothy Ko指出,雖然儒家社會以及中國古代的性別制度要求女性殉夫,但在某些情況下,女性選擇死亡,只是為了踐行與丈夫的婚姻誓言,或保持一個空前絕后的浪漫回憶。[36]這種說法并非沒有依據。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就提出過“情”的理念。在《牡丹亭》中,他說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盵37]不可否認,有些婦女殉夫確是出于情感原因的。這些婦女大多出身上層,受過良好的教育,與丈夫感情良好。Docrothy Ko將這種婚姻關系稱為“伙伴式婚姻”(companionate marriage)。[38]丹陽姜士進之妻蔣氏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蔣氏在丈夫去世后,多次服毒又被救活。丈夫的叔父為了讓她轉移心志,便讓她續(xù)書劉向《列女傳》,書成之后,她還是趁人不備跳入水缸溺亡。關于蔣氏與丈夫的感情,從她生前所作的《哭夫文》《夢夫賦》等就可以看出來。[39]

      實際上,“情”的萌發(fā),在真正的婚姻關系形成之前,便已經通過中國古老的習俗,在兩個年輕的男女之間,潤物細無聲地產生了。在三媒六聘的過程中,女性親手縫制嫁衣,無形地縫起了自己和未來丈夫之間的情感紐帶。[40]不過,由于中國古代的婚姻基本上是排除了個人意愿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夫妻之間是否真的有情,也很難判定;除非當事人有確鑿的證明提供,比如蔣氏確實寫下了懷念丈夫的詩句。當然,蔣氏之類的婦女,與丈夫感情深厚,也大可不必選擇尋死的方式;但她們往往由于自小接受教育,貞節(jié)道德的觀念早已在她們心中根深蒂固。蔣氏在未嫁之時,由于才情甚高,有人拿她與李清照和朱淑真相比,她甚為不悅;因為李清照曾經改嫁,而朱淑真婚后行為不檢,不管文才多么出眾,畢竟在婦德上有所欠缺。從這個角度上看,蔣氏殉夫的原因,更多地是出于對貞節(jié)的理想;蔣氏之流的選擇,是基于對榮譽、責任和愛的理解。而這些又深深扎根于明清的社會、文化以及宗教等制度的認識。[41]

      至于那些與丈夫感情冷淡的女性選擇殉節(jié),則更加說明了貞節(jié)觀念對婦女的影響。比如張樹田之妻宣氏,一直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而丈夫死后,她仍然選擇殉夫。旁人不解,而宣氏嘆道,我只知道盡婦道,與丈夫賢德不賢德有什么關系呢?最后她還是自縊而死。[42]

      類型二:因忠而亡。殉國看似與女性無關,但實際上,在歷代的動亂時期或者動蕩嚴重的地區(qū),女性守節(jié)的數量及慘烈方式都會有顯著的提升。動亂造成了死亡和破壞,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烈士。信奉儒家信念的男性和女性,用實際行動捍衛(wèi)著個人和政治的尊嚴,極端的行為將他們的英勇形象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根據儒家精神,政治忠誠是個人忠誠的延伸,貞操觀念與對民族和國家的忠實感情直接關聯。[43]“丈夫死國,婦人死夫,義也?!薄耙怀疾皇露鳎慌皇露??!逼拮訉φ煞虻闹艺\,總是與丈夫對國家的忠誠緊密聯系,個人的身體總是與國家的前途緊密相關。身處于戰(zhàn)爭中的女性,她們的身體和美德已經不僅僅屬于自己,而是屬于丈夫,屬于家庭乃至國家,這是她們選擇死亡的最根本原因。尤其在明清之際,許多婦女踴躍參軍,成為保家衛(wèi)國的積極參與者。她們調查敵情,充任士兵,或者以死相抗,等等。魏禧的《彭夫人家傳》講述的便是彭夫人在武昌戰(zhàn)敗之后,因憤恨自己不能救國,轉而投江的故事。[44]

      不過,女性在戰(zhàn)爭中畢竟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她們更多地以自殺的方式,來表達報國或者愛國的忠誠。明代的殉難行為更為極端,涉及人數更廣。在明代,殉難往往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擴展到整個家庭,整個家族甚至整個村子。當然,女性如何表現,是更緊迫的問題?!百\至不死,非節(jié)也;死不以時,非義也?!边@樣一來,即使有些女性最終獲救,她們仍然會自殺,以顯示其高貴的氣節(jié)。當太康城被攻破時,湯祖契的妻子趙氏讓丈夫逃命,自己卻上吊跳井,最終被亂兵殺死。

      結 語

      在明清之前,包括在理學發(fā)源的宋元時代,對婦女貞節(jié)的要求都是比較寬松的,改嫁人數很多,也不會受到特別的限制。而明清之前的女性觀,更多地重視女性的德行,或者說,是女性柔順溫婉的品質以及持家有道的才華等等;同時也強調女性剛烈自尊的人格精神和心懷家國的社會責任感。可以說,在明清之前,女性雖然一步步地退出了社會領域,但對女性的要求,或者說是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也絕不僅僅是 “無才便是德” 的類型。而在明清之時,對于貞節(jié)的片面強調,對于女性生存價值和個性才華的壓制,導致女性獨立人格和人身自由的進一步喪失。如果說明清之前的一些婦女選擇守節(jié),尚是由于內心的自愿;而明清時候的婦女守節(jié),在統治階級的表彰與家族的要求之下,已經變成了一種道德期許,一種覆蓋于整個社會的輿論壓力,貞節(jié)從一種意愿變成了一種道德,一種是非。在這種環(huán)境下,無論是否出于自愿,女性都必須守節(jié)。

      婦女貞節(jié)觀念的演變在明清時期被推向高峰,守節(jié)已經從一種知識分子書寫的文化傳統,演化為一種包括眾多女性在內的中國廣大民眾共同持有的思維定式,其影響的主要表現不僅僅包括持有守節(jié)觀念的女性數目增多,婦女守節(jié)觀念流行的地域逐漸擴大,更體現在不斷變化的守節(jié)方式之上。生理貞節(jié)的重要性在這一時期已經逐漸超越了以往對女性品性思想的強調。關于這一點,可以參考當時的民間戲劇表演。當時戲劇的演出中已有貞節(jié)觀念的輸出,可見貞節(jié)觀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一種可以引起情緒共鳴的普遍現象 ,內化為一般人期待的行為模式了。此外,大量出版的女教書籍更是對女性以徹底教化。除了官方的鼓勵之外,民間文人著作、地方志以及族譜,也激勵了女性守節(jié)。此外大環(huán)境的經濟條件也給寡婦守節(jié)較以往歷代有更大的可能性——雖然仍有迫于生計必須改嫁的婦女,但大多數的貞節(jié)婦女都是以女工維生,甚至還能奉養(yǎng)公婆及子女。

      但這些尚不是女性貞節(jié)觀在明清之際盛行的全部原因。不論是皇權統治還是宗法家族的大力倡導都只是父權話語運行的一部分。從米歇爾·??碌囊暯莵砜?,權力結構是自下而上進行建構的,由整個社會普遍接受的話語形式來決定。如果沒有來自各個階層的女性成員的普遍認同,貞節(jié)觀念也很難在此時愈演愈烈。女性對于這一觀念的認同既可以在正史中找到,也可以在大量的文人筆記中得到驗證,這其中不乏女子因為男子的觸碰,甚至窺視,便不顧眾人勸阻,執(zhí)意尋死守貞的例子。

      自宋代以來,“存天理滅人欲”成為廣大中國人的道德信條,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對人性壓抑的證據。然而此信條的提出,對于經歷了數次社會動亂和道德淪喪的中國人來說,有著重儒家禮教傳統、重建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重振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義。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感嘆道,五代十國時期,中國之所以深陷大分裂的黑暗時代,是因為君主未盡自己的職責,臣子也未盡自己的本分,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偠灾?,就是說,在五代十國時期,漢代儒士所建立的“三綱五?!钡娜藗愱P系,也就是“天理”,被嚴重地破壞了。國家喪亂,首先在于人心的喪亂;因此,克制自身的欲望,遵循天理,也是因為有了前代混亂局面的前車之鑒。

      女性觀念的塑造,其本質反映了隨時變遷的文化和性別規(guī)范。中國的女性觀念和生活形態(tài),就如中國歷史一樣,連綿不絕但卻不斷變化。統治階級對于女性的塑造和女性對于統治階級的反塑造都體現在歷史的印記中。女性觀這一概念的討論永遠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時代和社會結構,更需要從兩性互動的角度進行交互式的觀察與解讀。脫離了大背景和男性視角的女性研究是殘缺和充滿危險偏見的。我們可以自信地說,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撥云見日地發(fā)現,其實中國女性沒有被隱匿起來,她們的主體性和形塑于她們身上的觀念,絕不僅僅是被男性獨導的社會和文化所設計出來。事實上也不存在一個男性“獨導”的中國社會和文化。貌似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不僅規(guī)劃著中國女人生存方式,也規(guī)劃著中國男人的生存方式。在均被規(guī)劃著的事實里,中國男人和女人同時都是這些規(guī)劃的制定者和參與者,男人和女人都是同時被建構和建構著的辯證主體和互為批判性的主體。誠然,我們要承認,中國古代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度和控制力(至少是外顯性的自由度和控制力)要小于同時代的古代男性,因此我們也承認中國古代女性并不是浪漫主義意義上的、有著充分能動性和完全自由選擇的獨立自主的主體;因為她們的“內在自我”像她的“外部自我”一樣,都是文化規(guī)劃的一部分。但是她們通過前面所敘的多種“內隱性”的方式對文化塑造性別和生產性別角色的過程進行了潛移默化但是有力的影響,并最終使我們發(fā)現了她們所體現的并未被完全埋沒的歷史主體性,其實深深介入并嵌入到以男性為主體的主流歷史敘事之中。

      注釋:

      [1][8][20][21][37][39][42]章培恒、喻遂生.二十四史全譯·明史[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3503,3055,6176.

      [2][3][34]杜芳琴.明清貞節(jié)的特點及其原因[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 42.

      [4]李國祥、楊昶.明實錄類纂[M]. 武漢出版社,1995. 26.

      [5]陳鼎.東林列傳[M]. 鼎文書局,1986. 126.

      [6]朱彝尊.道傳錄序,引自章義和、陳春雷.貞節(jié)史[M].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12.

      [7]高志忠.宋濂散文選集[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169-170;徐光大.遜志齋集[M].寧波出版社,2000.709-711.

      [9]官修. 清實錄·圣祖實錄[M]. 中華書局,1985.170-171.

      [10]張佐良.康熙朝理學與理學名臣[J]. 平頂山師范??茖W校學報,2004. 64.

      [11][18]費絲言.從典范到規(guī)范:從明代貞節(jié)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潔觀念的嚴格化[M].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86;Mark Elvin,‘Female Virtue and the State in China’ [J]. Past and Present,1984. 104.

      [12][16]閔家胤,陽剛與陰柔的變奏—中國歷史上的圣杯與劍[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61-263.

      [13][39][41][43]Lu Weijing. True to her world: 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40-48, 133,258.

      [14]T’ien Ju-K’ang,Male Anxiety and Female Chasti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Ethical Values in Ming-Ch’ing Time[M]. E. J. Brill,1988. 1-3.

      [15]白壽彝.中國通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815-6817.

      [17]Rowe William T.,Saving the World: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76-79.

      [19]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M].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246.

      [22]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 中華書局,1959.137.

      [23][25]趙秀麗.明代女性教化體系的建構[J]. 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 99,100.

      [24]李丙陽.從明代婦女教育的視角看節(jié)婦列女的產生[J]. 信陽農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8.16.

      [26][28]呂坤.閨范[M]. 中華書局,1984.27.

      [27]冼玉清. 廣東女子藝文考[M]. 商務印書館,1941.

      [29][31][36][38]Ko Dorothy,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7,26, 143-151,180, 217-232,246-249.

      [30]Berg Daria. Female Self-Fashio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w the Gentlewoman and the Courtesan Edited Her Story and Rewrote History, In Berg Daria,Reading China: Fiction,History and the Dynamics of Discourse—Essays in Honour of Professor Glen Dudbridge[M]. E.J.Brill,2007. 39.

      [32]Mann Susan,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9.

      [33]董家遵. 歷代節(jié)烈婦女的統計. 載于鮑家麟. 中國婦女史論集. 稻鄉(xiāng)出版社,1999. 111.

      [35][38][40]季家珍,胡纓.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M].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108, 87.

      [37]湯顯祖.牡丹亭[M]. 人民出版社,2005.1.

      [44] 魏禧.魏叔子集[M]. 中華書局,2003. 819.

      秦博: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副教授

      愛爾蘭國立大學科克大學學院博士

      程晨:《黨政研究》編輯

      愛爾蘭國立大學科克大學學院博士

      猜你喜歡
      明清忠義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傳話游戲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這條忠義街
      抱樸立新 德行忠義——江陰市立新中心小學“新忠義的力量”少先隊活動掠影
      少先隊活動(2018年8期)2018-12-29 12:15:38
      丁村民居磚雕藝術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況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0期)2016-12-27 17:26:31
      簡述明清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55:58
      明清商業(yè)與帝制體系關系論綱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3:00:14
      澄城县| 长春市| 漳平市| 宜城市| 湖北省| 淮安市| 海阳市| 扶风县| 曲靖市| 长顺县| 漳浦县| 林西县| 南陵县| 秦皇岛市| 惠东县| 延安市| 万全县| 三原县| 津南区| 潮州市| 余干县| 策勒县| 定西市| 靖宇县| 梧州市| 红原县| 尉犁县| 民和| 南昌市| 姚安县| 武平县| 四会市| 吴江市| 沽源县| 轮台县| 莆田市| 宁陕县| 遵义县| 宜州市| 沙雅县|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