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園
2013年第一次去黃敏的洗心茶寮,那時開在上海靜安寺昌化路306號。路口有各地風味的小飯館,一走進洗心茶寮,在巨大的紫砂罐和其他各種容器與茶餅和小圓沱之間,茶香滿溢,飲茶人端坐,意念卻躍躍欲試。喝過幾杯之后,飲茶人輕聲感慨,執(zhí)壺者黃敏就其中的某個細節(jié)娓娓道來。
洗心茶寮各種茶都有,以普洱和巖茶為主。在上海這個歷史上以綠茶為主要茶品的城市,喝普洱的人數(shù)近年呈爆發(fā)性的增長。以上海人特有的細膩嚴謹?shù)膽B(tài)度喝茶,茶文化比其他城市成長得更快。
黃敏的經(jīng)營方式是私人定制,茶賣得很快,除去呆在茶山的時間,黃敏利用剩下的時間授課。很快她發(fā)現(xiàn)30平方米的洗心茶寮空間不夠,于是將洗心茶寮搬到靜安區(qū)延安中路將近300平方米的新空間。
每周六下午2點的品茗會。每周日下午茶學課,周二晚六點書法課,周三晚六點禪學課(她特意加了一個定語“非宗教性質(zhì)”),周五晚六點香學課。
黃敏從2002年開始學茶的時候并不富裕,但學茶就花了三十多萬。
如果是懂茶的人,黃敏在品茗會上會拿出價格高昂的茶來沖泡。但飲茶者未必知道感情用事的黃敏所持守的是怎樣一種嚴苛的茶道。上課的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所學的東西與黃敏所講的有時候并不一致,黃敏會說“你的知識比我多”,但卻不會退讓,接下來的可能就是兩種同類茶的反復比較,嚴格到去教科書一個字一個字印證。有時,學員一個月只喝一種茶,喝懂為止。甚至,有些已經(jīng)拿證的茶葉審評師要在這里會從頭喝起。
南都周刊 黃敏
茶品是消費的,不是用來收集的
南都周刊:今天中國茶文化哪些是需要改進的?
黃敏:有些茶商想的就是快速賺錢,但是真正的茶文化不講這些。因為中國人傳統(tǒng)閑適生活方式里一般是掛畫,第二個是品茗,第三個焚香,第四個對弈。品茗就是喝茶,喝茶是一件很繁復的事,不是像廣東人那樣在茶樓里飲早茶,這種不是茶文化。在喝茶的時候焚香,這是對生活質(zhì)量相當高的要求,是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很普遍的玩法。它跟日本韓國所謂的茶道是完全不一樣的。日本韓國很拘于形式的那種,但中國人喝茶的姿勢反而很隨意。
另外,現(xiàn)在有些人對茶品理念的歪曲,他們幾乎交易都不是茶品,而是你要多少量?其實這種蠻可怕的。茶品是消費的,你是要喝掉的,而不是用來收集的。
南都周刊:收藏也是茶文化的一部分吧?
黃敏:收藏是收藏家的事,跟普通老百姓沒有關系。你可以花錢買老茶,也可以花錢買新茶,這是根據(jù)你自己的喜好來定。
南都周刊:茶葉有多種屬性,但是過分強調(diào)它的金融屬性有時候就偏了。
黃敏:那也沒辦法,現(xiàn)在人對金錢的迷戀程度已經(jīng)很重了。飲茶是一種休閑,其實對于我們平常老百姓來說就是工作完以后的休息。
南都周刊:2015年茶行業(yè)的銷售情況怎么看?
黃敏:我覺得對普通市場沖擊力量是非常大,老百姓因為對飲茶本來就不是很在乎嘛,像勐海茶葉公司還有中茶的那種,因為他們針對的就是老百姓平常飲用,而不是說針對一些高價位的茶品,所以說可能影響比較大。
南都周刊:“三公”消費降低對你那兒打擊大嗎?
黃敏:沒有。我們不針對那些企業(yè),是針對個人的。因為個人的品位要求是非常高的,他們都是自己用,完全是不搭界的市場。所以我們是做脫離市場的。企業(yè)不會大批量用我們的茶。再加上我們沒有產(chǎn)茶量,我們一年的量可能兩噸都不到。
好幾萬一片的老茶,就像買回假古董一樣
南都周刊:如果不是為了應對市場的變化,為什么洗心茶寮變大了呢?
黃敏:因為上課,很多顧客希望我授課。要喝茶,首先要認識茶,他們在外面花大錢買了很多茶,但這些茶很多都是廢的。
南都周刊:能舉個例子嗎?
黃敏:有的人會買好幾萬一片的老茶,就像玩古董買回很多假古董的一樣,因為他沒有甄別力。
南都周刊:大概多大年紀?
黃敏:三十歲左右,靜安區(qū)商圈的白領。
南都周刊:這些年輕人是怎樣的呢?
黃敏:喜歡茶,喜歡傳統(tǒng)文化。在外面學了一些東西啦,然后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的。所以跑到我這邊第一二次都是很牛的,都說自己帶來的茶很好,喝一下呀。
南都周刊:帶什么樣的茶呢?
黃敏:就外面名氣很大,比如班章、冰島,還有七八十年代的老茶呀。
南都周刊:然后呢?
黃敏:那我就跟他做個審評,這個茶的優(yōu)點在哪里,缺點在哪里,用的是什么料,然后對于每一款茶品進行審評是什么質(zhì)量。
南都周刊:我能這樣說嗎?他拿一款老班章的茶,然后你自己也拿一款老班章的,然后大家來對比著喝嗎?
黃敏:對呀。這是學習最直接的方式。
南都周刊:大家喝了以后是什么反應呢?
黃敏:其實喝茶不是你看茶。首先一點你要覺得好喝,這才是第一感覺。對一個不認識茶的人來說,好喝是第一條。這個就是最直接的。
南都周刊:然后呢?
黃敏:還有一個就是無論什么茶,普洱茶也好還是其他茶也好,干凈。干凈是指茶葉的干凈。你喝到嘴里面的干凈,沒有雜質(zhì)那才是對的。
南都周刊:你會不會說:你的茶不對。
黃敏:不用講這個。茶葉沒有真假的,只有產(chǎn)區(qū)之別,比如說中字頭企業(yè),中茶公司沒有一款茶是純料的,都是拼配茶,他針對的是普通老百姓市場,要的是口感。但我這邊的客戶他們追求的是市場上高端品質(zhì),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他們的錢扔下去了。
南都周刊:學員會學到什么呢?
黃敏:認知度會提高吧。因為我是要求學員首先會喝茶,不是說先學會看茶。他們不是專業(yè)的制茶師。
南都周刊:品茗會的情況呢?
黃敏:我不做任何邀請,都是朋友帶朋友,但是有人員的限制,5-6個人。每次我拿一到兩款茶,就是簡單介紹。
南都周刊:有茶知識豐富的學員嗎?
黃敏:上一次的茶會,就是上海一家培訓機構的一期茶葉初級審評師過來,我這邊純種的拿出來他們幾乎都不認識,包括龍井。龍井的湯水,不是綠,是糙米色,微微發(fā)黃。還有一個是香,板栗香、豆花香。但他們就說蘭香,那是完全不對路的。
有的審評師學完了到我這邊來學茶,我說這一個星期你就喝這一款茶,甚至這一個月你都喝這一款茶。好喝對吧?你要學會喝茶,這款茶的優(yōu)缺點你自己要把它列出來。我光講是沒用的,因為每個人的口感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人泡出來的茶也是不一樣的。同一款茶可以泡出不同的味道。你要學茶首先一點要會喝茶。
南都周刊:喝懂為止?
黃敏:你自己可以反復體驗,可以用惡狠狠的泡法。
南都周刊:這種教學方法很扎實。
黃敏:這是很笨的方法。
南都周刊:實際上也沒捷徑的。
黃敏:真正評審紅酒也好,茶也好,都是很嚴謹?shù)模瑳]有什么投機取巧的。你再聰明不是從基本功出來,學不好東西的。
我是拿錢砸下來的,不是學下來的
南都周刊:喝懂之后呢?
黃敏:他們在這邊喝茶是蠻好的,一上茶山就全蒙了。
南都周刊:為什么呢?
黃敏:根本看不懂啊。因為我也是這么經(jīng)歷過來的。第一次上茶山,人家拿上來我連春茶秋茶都分不清。
南都周刊:有時候無知是自己也認識不到的。能講講你學茶的經(jīng)歷嗎?
黃敏:當時是普洱茶這一塊,比如說香港倉、廣東倉、馬來西亞倉、臺灣倉,包括云南各個茶葉產(chǎn)區(qū)的品種都要了如指掌。以前不用去上茶山。但是我把每個區(qū)域的東西喝一遍。那是怎么學的?是每個茶區(qū)十年內(nèi)的茶,每個純料,比如說易武茶區(qū)麻黑這一塊地方,它十年前的茶一餅、五年的茶一餅、三年的茶一餅、新茶一餅,這樣喝。因為你要知道它的整體轉(zhuǎn)化情況。每一年的情況都不一樣。這是靠天吃飯的東西。我是拿錢砸下來的,不是學下來的。
南都周刊:學完這些呢?
黃敏:沒什么出去炫耀的。首先我不允許我的學員炫耀。
南都周刊:為什么呢?
黃敏:沒有為什么,我覺得是很平常的事,沒有必要。其實普洱茶不算貴的茶,在所有茶行業(yè)里面,普洱茶是很便宜的茶。在整個中國茶葉里面,新茶類龍井碧螺春是第一位的,接下來是武夷巖茶大紅袍系列,大紅袍系列是每年的茶中之王。
南都周刊:學員是在學做一個茶人。
黃敏:茶人不應該炫耀。作為一個文人來說,茶人是文人的一種。一個學茶的人,學文化的人,首先一點你內(nèi)心要敬,不是你拿那些東西出去炫耀。
南都周刊:現(xiàn)代人的毛病吧。
黃敏:你有錢不等于你有文化嘛。還有一個,外面肯定有比這個更高端的東西。
南都周刊:很低調(diào)。
黃敏:因為茶人這個名字其實是很高大上的。你對各方面的素養(yǎng)都要達得到,不是說你光一個喝茶喝得厲害,因為喝茶這一塊有四個東西,包括茶器書畫,各方面都要有涉及。
南都周刊:要求這么高,韓國日本的茶文化如何延續(xù)?
黃敏:他們面臨的問題同樣是沒有后續(xù)的力量,沒有年輕人加入。日本和韓國的茶道,所謂茶人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甚至七八十歲的人。年紀輕的都不會學這個。
南都周刊:很難嗎?
黃敏:日本學茶的人,你在五到八年不準授課,因為你自己還沒學完,這是對的。不像中國,現(xiàn)在你學了一點就在外面炫。比如說我韓國的一個茶人,烏龍茶是很難的一個類。我拿我們家的烏龍茶,他只要看一眼,手上拿出來一點,他直接跟你說這個茶的好與壞,這個茶是什么品種。這個東西產(chǎn)在我們國家,還不是在他們國家,但我們中國行業(yè)內(nèi)的人有幾個人可以做到這一點?除非是一些老先生,但是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