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維系著私人的道德:追尋同等的“愛”

      2015-09-10 07:22:44陳心想
      書屋 2015年12期
      關(guān)鍵詞:差序道德觀念費孝通

      陳心想

      是生存的需要結(jié)成了“群”。這是最基本的功能論解釋。動物界中的蜜蜂和螞蟻是典型的分工合作的群體生活。接著上一章的“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的分析,為了說明鄉(xiāng)土社會的特征,費孝通比較了鄉(xiāng)土社會的結(jié)構(gòu)與游牧民族不同,也從需要著手。比如,“部落形態(tài)在游牧經(jīng)濟中很顯著的是‘團體格局’的”,因為“生活相依賴的一群人不能單獨地、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在他們,‘團體’是生活的前提”。

      可是在鄉(xiāng)土社會里,“每個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時,只在偶然的和臨時的非常狀態(tài)中才感覺到伙伴的需要。在他們,和別人發(fā)生關(guān)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們在不同的場合下需要著不同程度的結(jié)合,并不顯著的需要一個經(jīng)常的和廣被的團體”。

      也因此,鄉(xiāng)土社會采用的是“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lián)系所構(gòu)成的網(wǎng)絡’”。

      其實,這里費孝通為了對比,把鄉(xiāng)土社會中人的“群”特征很大的弱化了。游牧民族固然是一個個群體,個人離不開群體生活,但是安居的鄉(xiāng)土社會也是以家族或者家庭的群體方式生存著的。即便是最簡單的夫妻家庭,也是“男耕女織”的合作生活群體。很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人就可以自食其力的,不需要他人的幫助的,而且生活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生存,還有心理和精神的需要,也只有群才可以滿足這種需要。

      群體的需要是很明顯的了。但是社會學家的經(jīng)典問題之一就是“社會何以可能?”也就是說,社會是如何能夠產(chǎn)生并存在?把社會看成“群”的存在方式,問題也就變成群何以可以維持存在的這個問題。那么,如何可以實現(xiàn)群體的生活?這其實就是費孝通在本章要講的: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只是在“團體格局”里,道德維系社會的存在和延續(xù)的方式與在“差序格局”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中不同。

      社會結(jié)構(gòu)的差別與道德觀念的差別,到底誰是因,誰是果,還是個很可爭議的問題。不過,費孝通認為,“社會結(jié)構(gòu)格局的差別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念”。他給道德觀念下了如下定義:“道德觀念是在社會里生活的人自覺應當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信念。它包括行為規(guī)范、行為者的信念和社會的制裁?!逼鋬?nèi)容是“人和人關(guān)系的行為規(guī)范,是依著該社會的格局而決定的”。因而,“從社會觀點說,道德是社會對個人行為的制裁力,使他們合于規(guī)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維持該社會的生存和綿續(xù)”。

      那么,不同的社會結(jié)構(gòu)形成的道德差別是什么呢?根本性的差別就在于道德觀念是人性的,還是神性的。人性的是以人為本,具體的人與人的關(guān)系是本自于倫理的道德觀念;而神性的則來自象征團體的籠罩性的神的觀念,人在神面前是平等的。在本章里,費孝通就對比了“差序格局”下有差別的道德觀念和“團體格局”下基督教的神性觀念—平等的愛。

      當然,對于“團體格局”下基督教信仰的分析是為了對照“差序格局”下道德觀念的。所以,費孝通先來分析“團體格局”下,道德觀念是什么樣的。

      在“團體格局”下,“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guān)系上”,而不是個人與個人關(guān)系上。而“團體是個超于個人的‘實在’,不是有形的東西。我們不能具體的拿出一個有形的東西來說這是團體”。那么它是什么呢?“它是一束人和人的關(guān)系,是一個控制各個人行為的力量,是一種組成分子生活所依賴的對象,是先于任何個人而又不能脫離個人的共同意志……這種‘實在’只能用有形的東西去象征它、表示它”。

      那么去象征它和表示它的是什么呢?就是“籠罩萬有的神的觀念”,“團體對個人的關(guān)系就象征在神對于信徒的關(guān)系中,是個有賞罰的裁判者,是個公正的維護者,是個全能的保護者”。

      這種象征其實最符合基督教精神,也正是因為費孝通對照的英美社會的社會“團體格局”,才這樣總括出“團體格局”里有這樣一位有賞罰的裁判者、公正的維護者和全能的保護者的神的觀念。佛家按道理是無神論的,佛是覺悟者,而多神教觀念缺乏一個“籠罩萬有的神”。

      所以,費孝通說:“我們?nèi)绻私馕餮蟮摹畧F體格局’社會中的道德體系,決不能離開他們的宗教觀念的。宗教的虔誠和依賴不但是他們道德觀念的來源,而且是支持行為規(guī)范的力量,是團體的象征?!?/p>

      比如,婆媳關(guān)系是古今中外最難處理的關(guān)系之一。我聽基督教徒講婆媳關(guān)系,其中就有即使媳婦很不喜歡婆婆,但是一樣侍候婆婆很好,她把侍候婆婆當成服侍上帝或者耶穌基督。對一個人的愛和服侍,不是因為喜歡他或她,而是為了榮耀和贊美神。

      中國在“孝”上非常重視,也引入了神話來支持,甚至據(jù)說佛家里的“目連救母”都是中國給加上去的,原來的佛典里是沒有的。但是,“孝”在中國依然是個大問題,當下的一代更是不敢恭維。所以,當我回到老家聽家鄉(xiāng)戲、地方臺里好多都是關(guān)于“不孝的子女”的戲,現(xiàn)實生活里不孝的故事更豐富,這在注重“孝道”的中華文化里,似乎令人難以理解。

      在“團體格局”下有著象征著團體的神的觀念,而后派生出兩個重要的觀念:“一是每個個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對每個個人的公道?!鼻罢咭?guī)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guān)系,后者則規(guī)定了神的公道,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罪人”,也不會虧待任何一個“義人”。神具有最終審判權(quán)。接著,費孝通就開始分析耶穌和基督教對“團體格局”里道德觀念的影響。

      耶穌的基督教首先否定了自己的肉身父親,直接來自“天父”,而且這個“天上的父”是每一個人的父親。這是非常奇特的地方,也是奠定了人人平等的神性根基。費孝通說:“耶穌稱神是父親,是個和每一個人共同的父親,他甚至當著眾人的面否認了生育他的父母?!倍?,“為了要貫徹這‘平等’,基督教的神話中,耶穌是童貞女所生的”。這樣,“親子間個別的和私人的聯(lián)系在這里被否定了”。為什么會這樣呢?費孝通從功能論的角度認為:“這并不是‘無稽之談’,而是有力的象征,象征著‘公有’的團體,團體的代表—神,必須是無私的?!睆倪@一點看,費孝通也是《圣經(jīng)》的解經(jīng)理論家了,我沒有見到過其他人對《圣經(jīng)》有這種“團體格局”的解釋,頗有洞察力。

      在這種觀念下,“每個‘人子’,耶穌所象征的‘團體構(gòu)成分子’,在私有的父親外必須有一個更重要的與人相共的是‘天父’,就是團體”。在這樣的團體下,“每個個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確立,每個團體分子和團體的關(guān)系是相等的。團體不能為任何個人所私有”。

      以此為基礎,所以才有美國《獨立宣言》中開篇所言的“全人類生來都平等,他們都有天賦不可奪的權(quán)利”。美國至今仍然是基督教為主流宗教的國家,總統(tǒng)和法官一只手按著《圣經(jīng)》,另一只手舉起來向上帝宣誓。

      籠罩萬有的神在人世間還需要有代理人,因為上帝雖然象征團體無形的實在,但是在“冥冥之中”。于是有了“代理者”,英文是Minister,是“團體格局”的社會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執(zhí)行上帝意志的牧師是Minister,執(zhí)行團體權(quán)力的官吏也是Minister,都是‘代理者’,而不是神或團體的本身。這上帝和牧師、國家和政府的分別是不容混淆的”。

      宗教和世俗政治都是代理關(guān)系。但是在宗教里,代理者的角色在歷史上不斷退讓,現(xiàn)在基督徒不再需要牧師才能和上帝交通(這里“交通”是基督教的專門用詞,我懷疑是“交流溝通”的縮寫,一般人讀起來比較別扭),而是直接與上帝交通。這是因為“在基督教歷史里,人們一度再度的要求直接和上帝交通,反抗‘代理者’不能真正代理上帝的旨意”。在世俗政治里面,同樣地,“也可以說是一貫的,美國《獨立宣言》可以接下去說:‘人類為了保障這些權(quán)利,所以才組織政府,政府的適當力量,須由受治者的同意中產(chǎn)生出來;假如任何種政體有害于這些目標,人民即有改革或廢除任何政體之權(quán)。這些真理,我們認為是不證自明的’”。

      看來,所謂不證自明的觀念來自于信仰。我國古代的陳勝、吳廣們也只是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過,“均田地,等貴賤”的口號似乎與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因為沒有“神性”的信仰之基礎,也只是一些人在奪得政權(quán)之前的權(quán)宜之計而已。一旦有了政權(quán),就開始等級森嚴,即使像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甚至還打著“基督教”的旗號,也不例外。洪秀全的例子也說明,變異了的宗教更為可怕。

      “團體格局”下道德是如何發(fā)生的呢?神的公義和愛。公義在于“神對每個個人是公道的,是一視同仁的”,而且是愛的。“代理者”如果違反了這些“不證自明的真理”,就會失去代理的資格。所以,“團體格局的道德體系中于是發(fā)生了權(quán)利的觀念”。權(quán)利觀念在“團體格局”里是“人對人得互相尊重權(quán)利,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quán)利,防止團體代理人濫用權(quán)力,于是發(fā)生了憲法”,這是憲法精神的來源。

      與這種憲法精神相配合的是西洋的公務觀念,這樣“國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務,但是國家也得保證不侵害人民的權(quán)利,在公道和愛護的范圍內(nèi)行使權(quán)力”。

      關(guān)于“團體格局”和基督教神性觀念下道德體系的介紹,是為了“陪襯出‘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特征來”。對照而言,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兩種格局下的道德體系,剛好相反??追蜃拥娜寮业牡赖麦w系中,“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絡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復禮’,‘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fā)點”。

      在“差序格局”一章已經(jīng)說過,孔子的儒家重在“推己及人”,一圈圈往外推去,像水波紋一樣。費孝通認為,“從己向外推以構(gòu)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lián)系,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社會范圍是從‘己’推出去的,而推的過程里有著各種路線,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弟?!⒌芤舱咂錇槿手九c’。向另一路線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疄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總之,是面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配套道德要求,不是像團體格局一樣,人人平等的關(guān)系,一套適用于團體每個分子的權(quán)利道德體系。

      既然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guān)系中的道德觀念,那么“差序格局”中就找不到一個超乎私人關(guān)系的道德觀念嗎?比如說儒家的關(guān)鍵概念之一“仁”,“仁者愛人”,也是講愛的。但是這個“仁”字,雖然在論語中解釋最多,但缺乏一個抽象的概念來定義什么是“仁”。費孝通說:“孔子屢次對于這種道德要素‘欲說還止’?!彼裕词乖谒胺e極的說明仁字是什么時,他卻退到了‘克己復禮為仁’,‘恭寬信敏惠’這一套私人間的道德要素了”。總之,“孔子的困難是在‘團體’組合并不堅強的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并不容易具體地指出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來”。

      因為“仁”的解釋的模糊性,在費孝通看來,“仁這個觀念只是邏輯上的總合,一切私人關(guān)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為在社會形態(tài)中綜合私人關(guān)系的‘團體’的缺乏具體性,只有個廣被的‘無不歸仁’的天下,這個和‘天下’相匹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觀念更為清晰”。因此,要說明具體的“仁”,仍然要回到“孝悌忠信”那一類的道德要素,這就回到了人倫的關(guān)系。

      這樣,到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體系里無法找到基督教里的那種“不分差序的兼愛”,找不出這種觀念。其實,出于儒家的墨家主張“兼愛”和“非攻”,要沒有差等的愛和反對戰(zhàn)爭。但是,墨家很快因為這種把儒家“推己及人”的極端化的“兼愛”而被孟子罵為禽獸;到漢代獨尊儒術(shù)時候,墨家?guī)缀蹙弯N聲匿跡了。只是在近現(xiàn)代人們才再次找到墨家的“兼愛”,以此來尋找中國式的“不分差等的愛”(比如孫中山曾說:“墨子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辟M孝通從而也沒有講墨家的“兼愛”,只在該章結(jié)尾處提到一句),因為這沒有在中國社會里實現(xiàn)。

      所以,在中國鄉(xiāng)土社會里也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沒有西洋社會“團體格局”里的關(guān)于公務,履行義務的一個清楚明白的行為規(guī)范。我們知道,比如國家作為一個團體,每個公民對于國家都是要履行義務的,這在“團體格局”里,個體對團體的權(quán)利和義務是清楚的,但是在“差序格局”社會里就沒有這種清晰的規(guī)范。于是,“差序格局”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我們有時把‘忠’字抬出來”來規(guī)范個體對團體的義務。但是《論語》里強調(diào)的是人際的“對人之誠”,比如“為人謀而不忠乎”里面的“忠”就是這個意思。有時候,我想,現(xiàn)代社會里那些結(jié)黨營私的官僚們不正是實踐著“個人之間的忠心”,而不是個人對國家的忠誠,對公務的忠誠嗎?!這一弊端大概也是“差序格局”下的道德體系衍生出來的。

      在費孝通的考證看來,“在《論語》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關(guān)系間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間以‘義’相結(jié)合?!灾页嫉挠^念可以說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個人與團體的道德要素,而依舊是對君私人間的關(guān)系”。因為,這種“團體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沖突里看得更清楚。就是負有政治責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之間的道德”。比如,舜做了皇帝,對待他的父親就不能用對其他國民一樣的態(tài)度。當然,孟子在論述這個沖突時候,也想兩全,想出了讓之逃到法律所不及之地。但是,這樣問題就出來了,無法有一個普遍性的道德標準。這樣,道德標準的個人性,缺乏普遍性,造成了標準的相對性。

      在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里,都是私人關(guān)系搭成的網(wǎng)絡,缺乏一個絕對的普遍性道德標準,所以,“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其結(jié)果就是:“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guān)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我見過不少痛罵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諱隱。更甚的,他還可以享父親貪污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等到自己貪污時,還可以‘能干’兩字來自解?!?/p>

      這是費孝通近七十年前的話,現(xiàn)在依然不過時。這種看上去很好笑的矛盾現(xiàn)象,但“在差序社會里可以不覺得是矛盾;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fā)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guān)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

      費孝通寫到這里戛然而止,沒有對如何突破這種困境試圖找個辦法,也無法猜測費先生當時的心思。

      我總對缺乏神性的人文主義存有懷疑。哲人斯賓塞有句話:“權(quán)力是對活人的恐懼,宗教是對死人的恐懼。”前者是世俗政治權(quán)力的基礎,后者是宗教權(quán)力的基礎。在中國兩千年的儒家慎獨教導下,依然君子了了,大概是儒家過于把慎獨作為君子修身上。后人越來越發(fā)現(xiàn),儒家價值觀下,偽君子會不斷產(chǎn)生,就如同“差序格局”下對與自己關(guān)系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價值標準一樣,里里外外標準不一樣。說是克己,實則利己。

      不過,我才疏學淺,不敢對像儒家及各個宗教妄談什么。這里勉為其難,說些自己的感想和觀察。在中國劇烈的轉(zhuǎn)型時期,但我不敢確定是否是一個從“差序格局”的社會轉(zhuǎn)向“團體格局”的社會,因為任何實踐邏輯都是有限理性、無法預知的。當然,我也無法說兩種格局的社會,哪種社會里的人生活更美好,或者感覺更幸福。朋友曾提醒我這一點,就如同“現(xiàn)代化是否讓人感覺比傳統(tǒng)社會更幸福嗎”一樣,我們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我總覺得,一個硬幣總會是兩面組成的,孔雀開屏也會把臭屁股露出來。比如,“團體格局”里似乎人情味就淡了很多。在大義滅親的“文革”時期,一些人對父母親友的揭發(fā),也是令人難以磨平的傷疤??此圃瓌t普遍了,但事實上,誰能夠如耶穌一樣否認了自己的肉身父親呢?!

      現(xiàn)在中國的價值觀的走向,知識分子們也在不懈地探尋。復興儒家——當然是現(xiàn)代人理解的儒家——是一個很熱的方向,因為這個儒家之根深入人心,我們的“差序格局”處處無不體現(xiàn)出了儒家的價值理念。儒家在國人心目中,大概是最容易接受的,因為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深入骨髓,幾乎不證自明的真理。但是,社會的冷漠、信任的缺失,讓儒家的溫情在現(xiàn)實面前總是無法恣意綻放。對照基督教和儒家價值體系下的道德觀念,儒家只能是為“差序格局”的價值合理化工具。

      那么基督教呢?我零零星星接觸到了一些人和事,讀過一些書和文章,對基督教影響未來中國人價值觀的前景只能持保留意見。從大唐開國時代就開始傳入中國的基督教,為什么一千多年無法落地生根,我們的四大名著中幾乎找不到基督教的影子,而佛教卻是無所不在,一如儒家深入生活和人心,這個問題我至今沒有找到答案。楊華曾認真研究過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在南方宗族文化強盛的地方,基督教比較弱,北方則因為傳統(tǒng)家族祖宗崇拜較弱而基督教流行較廣。但是,問題是基督教作為宗教,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現(xiàn)實的土壤,很容易“歪嘴和尚念歪了經(jīng)”,在美國的基督教華人牧師們也在為國內(nèi)基督教中傳教人胡亂傳教而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土壤和植物總是要搭配的。佛教到了中國,有了中國佛教,甚至說“人人皆有佛性”也是為照應儒家的“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中國式佛教解讀。基督教會像佛教有中國教派嗎?真的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只能等實踐邏輯來回答。

      佛教也有了熱起來的人間佛教。但是佛教入中國也一千多年了,并沒能把傳統(tǒng)的社會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為“團體格局”的個人與團體的關(guān)系,沒有提供一套個人與團體的規(guī)范體系。佛、道和儒家相互影響,共同作用這中國社會的價值道德體系。不管是儒家還是佛家,都不是一神教,都是富有包容性的。如果只認同一個“神”,這些價值體系肯定是要革命的。從南懷瑾的講解觀點來看,儒家和佛家在終極上是共通的。雖然學院派人士不愿意承認南懷瑾的研究,但是,學院派如今也沒有真正讓人更認同的觀點。

      我經(jīng)過多年的閱讀和思考,有一個個人感想,不管是儒家、佛教還是基督教,共同的地方都是要做到“無我”之境,要奉獻出自己。只不過,儒家在于獻出自己為了“至善”;佛家是為了“普度眾生”,最后成佛,脫離六道輪回;基督教則在于贊美和榮耀神,到達天國獲得永生。

      自文藝復興以降的人本主義,因為逐漸脫離了神性,人從傳統(tǒng)“宗教”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同時也讓人失去了本該有的“神性”束縛。事情總是難以十全十美。難怪中國《易經(jīng)》六十四卦里,似乎只有謙卦沒有不吉的地方。可是謙卦也是最難做到的一卦,過猶不及,就不是“謙”了。也許具有了人格化的神,因為兼顧二者,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人文性和神圣性兩極間的張力吧。

      美國也是多種宗教在競爭。在基督教的實力如此強大的地方,佛家寺院也一座座興起,經(jīng)典也在不少地方傳播。儒家經(jīng)典,在保留中國文化的愿力下,也有人在讀。純而又純的一家獨存,在一個大國似乎也不是太容易實現(xiàn)的事情。只要可以和諧相處,多樣性也是文化繁榮的標志。

      在走出鄉(xiāng)土的路上,人們是否必須走出“差序格局”的社會,走入“團體格局”社會,也是一個疑問。但現(xiàn)代文明是以普遍主義為主導力量的。在這個世俗化的時代,神性與世俗的空間爭奪一時半會兒也不會淡出歷史舞臺,政治權(quán)力無疑地在這個舞臺上是關(guān)鍵力量。走出鄉(xiāng)土的途中究竟會走向何方,祈盼有識之士認真思考,希望有時代思想家引領(lǐng)普羅大眾。

      猜你喜歡
      差序道德觀念費孝通
      初中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yǎng)策略研究
      求知導刊(2025年6期)2025-03-12 00:00:00
      善惡人格的特質(zhì)差序*
      心理學報(2022年7期)2022-07-09 06:39:08
      高職院?!凹夹g(shù)差序”育人體系研究
      今天,為什么我們要懷念費孝通?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4
      費孝通的十個文化洞見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4
      鄉(xiāng)村慈善的“差序格局”
      論中西方神話創(chuàng)作的異同性及成因
      費孝通紳權(quán)與皇權(quán)的關(guān)系研究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7
      試論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變化的主要表現(xiàn)
      智富時代(2015年9期)2016-01-14 05:07:36
      由傳統(tǒng)禮儀看中英傳統(tǒng)人倫道德觀念異同——以英劇《唐頓莊園》為例分析
      古蔺县| 淮安市| 河源市| 甘肃省| 东丰县| 东阳市| 双流县| 高台县| 马公市| 浑源县| 兴安盟| 土默特右旗| 玉树县| 特克斯县| 巴彦淖尔市| 黎平县| 古丈县| 内江市| 祥云县| 武功县| 永仁县| 金沙县| 荔波县| 巴彦淖尔市| 仁布县| 昭通市| 长寿区| 来宾市| 遂川县| 巴彦县| 无极县| 天峨县| 兴国县| 丹东市| 左贡县| 威海市| 阳原县| 汕尾市| 年辖:市辖区| 丰都县|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