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相輔相成的內涵解讀

      2015-09-10 07:22:44申建林
      人民論壇 2015年2期
      關鍵詞:邊界內涵法治

      申建林

      【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高速經(jīng)濟發(fā)展和急劇的社會變遷積累了大量社會問題并暴露了深層矛盾。這些綜合性難題的解決既需要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運用,也離不開人們的道德自覺。但法治與道德的相輔相成是有條件的,法治與道德在性質、發(fā)生作用的方式和適用領域等方面存在著區(qū)別,只有尊重雙方的邊界避免法治與道德的越界濫用,才能發(fā)揮兩者的互補作用。

      【關鍵詞】法治 道德 邊界 互補條件 內涵

      【中圖分類號】D920.0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和民眾公然反對道德并挑戰(zhàn)法治,因為誰也不愿意承受一個不顧任何法律與制度,也沒有任何道德與良知的社會所帶來的災難與惡果。法律與道德不僅成為健全的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支撐力量,而且成為具有道義正當性的褒義性的概念,現(xiàn)代國家通常無需對法治與道德及其綜合運用進行意義論證與政治鼓動,事實上,法治與道德建設已經(jīng)成為各個國家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生活調節(jié)中的重要形式,盡管在不同國家,其理解與運用的方式不盡相同。

      最近中國政府與國家最高領導人不斷強調實現(xiàn)國家治理思維與治理方式向法治的轉變,為此,還組織召開了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討論法治問題,黨中央專門就法治問題通過全會的形式討論與決策,這在中共黨史上還是第一次。在力舉法治的同時,中共也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原則,畢竟道德是一種維系特定社會秩序的強大的自覺的精神力量,更何況中國有深厚的禮治德化的傳統(tǒng)。

      最近,黨在道德建設上也做出了大量努力,從十八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歸納與提煉,到自上而下有組織地推動道德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會議、學習、宣講等形式宣傳普及核心價值觀,力圖加強認同,推動人人參與和人人實踐??磥?,法治和德治不只是一時的政治宣傳,同時也反映了執(zhí)政黨治國理政的新的思路與選擇。從中國最高領導層的重要會議、重大決策到高壓反腐、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等一系列新動向來看,中國政府力圖同時動用法律與道德的力量加強國家治理。

      我們需要探討的是,當今中國為什么如此強調法治與道德?法治與道德之間除了具有原則上的聯(lián)系之外,究竟還存在哪些區(qū)別?在國家治理實踐中如何避免法治與道德的越界與誤用,從而有效發(fā)揮法治與道德的互補作用?

      跨越式轉型綜合癥及其對法治與道德的急切需求

      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在這一轉型中,政府權力(包括執(zhí)政黨的權力)首先從經(jīng)濟生活中部分退出,經(jīng)濟的市場化除了取得經(jīng)濟活動的自由空間外,也使人們的社會生活獲得一定的自主空間。經(jīng)濟自由與個人行為的自由本身就是現(xiàn)代生活的內涵與標志,也是從傳統(tǒng)政治走向政治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但自由往往會帶來某些現(xiàn)代性的后果,它可能導致社會不穩(wěn)或社會失序,會激化和加劇利益沖突,甚至導致利益與正義的緊張,從而使整個社會道德腐化。

      社會轉型是任何一個國家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都會面臨的問題,就西方發(fā)達國家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社會轉型來看,他們也曾出現(xiàn)過類似的社會癥狀:社會結構與利益結構急劇變化,自我意識與個人利益意識被喚醒,利益矛盾與沖突加劇,社會騷動不安的因素不斷萌生,社會犯罪與官員的腐敗急劇增加,維護社會秩序和清除腐敗難度加大。

      當今中國社會除了遭受以上這些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般問題之外,還面臨著一系列更難解決的獨特的“中國問題”,因為中國的社會轉型更為復雜:其一,經(jīng)濟體制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轉軌。中國的市場經(jīng)濟并不是通過市民社會的逐漸積累而自然成長的,它缺乏成熟市場經(jīng)濟所孕育的契約精神、自主平等意識、程序主義的正義觀念。這使當今中國產(chǎn)生的社會難題更多,而可供解決難題的資源與手段則更少。其二,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不是內生而是外力推動的,整個社會曾經(jīng)受到政治權力的全面管制與支撐并依賴于權力。這種惰性的社會在權力突然退出之際,因缺乏社會自治傳統(tǒng)提供的制度供給而陷入散亂無序,而一旦散亂無序,似又證明了權力介入的合理性,而權力的過多介入與直接管制又抑制了社會自主與個人自由,從而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并步入經(jīng)濟繁榮而政治與社會生活卻難以現(xiàn)代化的僵局。經(jīng)濟與社會生活的政治依賴恰恰為政府的支配與官員的腐敗提供了機會,各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以及市場的利益分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政府的政策導向與權力濫用。因為缺乏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不僅直接導致巨大的收入差距、人們的怨恨情緒與社會的不穩(wěn),而且誘使整個社會敗德行為的泛濫,因為“具有正義愿望的人能否實際遵守正義規(guī)范取決于其他人是否也這樣做”,①當利益的獲取毫無道德顧慮,違德獲利現(xiàn)象比比皆是時,人們的正當獲利的道德期望受到打擊,曾經(jīng)抱有的道德信念發(fā)生動搖,道德自覺卻導致利益受損和生活艱難的殘酷現(xiàn)實暴露了道德的脆弱性,由此,權力的誤用和市場的扭曲最終引發(fā)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危機。

      正當中國處于社會轉型與體制轉軌之時,又遭遇全球化的問題。全球化固然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繁榮與進步,但也會給像中國這樣內部急劇變動而治理能力不足的國家?guī)砀蟮膲毫?。在全球化時代,隨著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產(chǎn)生了大量跨國經(jīng)濟實體與管理組織,挑戰(zhàn)國家的經(jīng)濟主權,跨國企業(yè)大規(guī)模的貨幣投機和其他國家經(jīng)濟波動或危機的國際傳染給中國的經(jīng)濟調控與內部管理增加了難度。隨著物質產(chǎn)品的跨國流動,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等精神力量也一同沖破區(qū)域和國界而進行跨國交流、從而引起不同觀念與價值的沖突與碰撞。

      中國的社會轉型還面臨后現(xiàn)代的問題。中國社會轉型的實質是從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走出而實現(xiàn)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即由前現(xiàn)代走向現(xiàn)代化。但正當中國向現(xiàn)代化轉型之時,發(fā)達國家的后工業(yè)社會和信息社會已經(jīng)到來,所以,中國處于前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的夾縫中,中國社會轉型在性質上屬于一種跨越式轉型,既要克服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阻力,又要設法解決現(xiàn)代性充分發(fā)展而暴露的一系列后現(xiàn)代問題。現(xiàn)代性是以理性與科學為代表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tài),理性和科學使人類取得了空前的進步,但這種片面化的理性,并不是人文理性,而更多地是作為一種工具理性。用理性和科學計算、規(guī)范與度量包括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在內的一切,使人的精神世界徹底卷入商品性、競爭性、世俗性之中,人類缺乏自身的精神文化價值,而陷入對自然的無節(jié)制開發(fā)與享用,結果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極端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危機、能源枯竭等現(xiàn)代社會病。隨著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帶來的人口問題、環(huán)境問題、資源問題、道德問題等都是后現(xiàn)代主義者反思的現(xiàn)代性問題。

      由此看來,當代中國所面對的是一系列綜合性的復雜難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成就,但數(shù)十年高速經(jīng)濟發(fā)展和急劇的社會變遷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并暴露了深層矛盾。一個超大規(guī)模的國家在非均衡發(fā)展中實現(xiàn)跨越式轉型,同時面臨著現(xiàn)代化轉型、體制轉軌、全球化與后現(xiàn)代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使中國邁入社會裂變與不穩(wěn)、價值多元與沖突、道德腐化與官員腐敗等并存的風險社會。

      如果只知改革,而放任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這些致命的問題,中國社會將是很危險的。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最近中央最高領導層如此強調國家治理問題。究竟確立何種治理思維、選擇何種治理方式?宗教的、暴力的治理方式與現(xiàn)代社會格格不入,政治與政治運動的治理手段在文革中讓人們深受其害,而行政控制手段本身就是有待規(guī)制的改革對象,現(xiàn)代社會可以接受的治理方式主體是法治與道德,法治以其特有的確定性、統(tǒng)一性、一致性和程序性,并包含著人們對民主平等、個人權利、社會安全與秩序等價值的期待,在多元分化和自由離散的現(xiàn)代社會能有效地發(fā)揮規(guī)范與整合的功能,所以說:“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如果說法治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治理方式,那么道德則是任何社會都不可缺少的調節(jié)手段。法律不可能規(guī)范一切,在社會與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良知、是非與道德感維系著正常的人際關系與社會秩序。就是法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離不開現(xiàn)代道德的認可與支撐。缺乏道德所孕育的成熟的法治精神與法治文化,法律條文與法律制度難以有效運行。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議所指出,要解決中國的社會難題,需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將法治與德治簡單并列的危害

      在中國政界和學術界,將法治與德治并列表述已習以為常,表面看來,這種并列理所當然,因為誰也不能否認國家治理既要運用法律也要借助于道德。但從邏輯上和學理上看,將法治與德治并列起來是成問題的,因為這種并列本身至少包含兩種涵義:其一,意味著在法治之外,還存在著不同于法治并與法治并行的另一種治理方式。其二,德治與法治并不矛盾,相反,能成為法治的有益補充。但是,當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在現(xiàn)代憲政民主國家,政府權力的運行規(guī)范和官員行使職權的依據(jù)是法律、道德還是宗教信條?我們只能說依據(jù)法律,而絕對不會說要同時遵守法律、道德和宗教,盡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三者都會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另外,法律與道德(或宗教)是存在區(qū)別甚至沖突的,法治與德治并列時我們該如何做出選擇?官員的法定工作時間為8小時,而道德則要求官員貢獻更多的工作時間,政府究竟要求官員的工作時間遵守法律規(guī)范還是道德要求?一位路見不平的勇士殺死危害四方的惡人,他在道義上讓人拍手稱快,而法律上被判處故意殺人罪,法院該依據(jù)道德還是法律判決?從邏輯上看,國家權力的運行和政府權力的行使不可能同時遵循兩種不同規(guī)范,無疑,在現(xiàn)代國家治理問題上,只以法律為最高權威和依據(jù)。

      需要強調的是,法治與德治并不是一組相對的概念,法治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胺ㄖ巍酥巍迸c“法律—道德”是兩組不同層次的概念,前者高于后者,法治與人治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權性質和權力的基本運行方式,而法律和道德只是具體的治理手段。無論是法治社會還是人治社會都離不開對法律與道德的運用,但法治與人治對法律與道德的理解與運用的方式卻是全然不同的。

      以現(xiàn)代法治觀念來看,社會是自由而自主的,它通過道德的自律而調節(jié),為了更有力地保障個人權利,需要建立政治權威,設置政府,但政府作為有組織的力量一旦濫用權力卻是更危險的,由此,現(xiàn)代政治關注的焦點就是:如何約束政府,并使其權力的行使遵從人民的意志。法治則是最可靠的選擇。在法治論者看來,道德來源于社會與民眾,民眾基于自身的道德感通過民主的方式將保護個人合理利益的道德上升為國家法律,并約束政府與官員,同時也約束那些違法的社會成員。在現(xiàn)代多元主義的社會里,在法的共識與法的一致性基礎上,民眾保留道德選擇的自由,允許和寬容與特定道德不一致的觀念和行為,只要不越出法律許可范圍,不能強制推行道德理想主義。

      而人治論者則顛倒國家與社會的道德關系而常常追求道德立國,在他們看來,人們的道德分配是不平等的,為了提升整個國家的道德水平,實現(xiàn)道德對全民的約束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最高道德的擁有者同時成為國家權力的擁有者和行使者,以便于道德圣賢通過國家的權力推行道德治國。因而道德來源于政府,政府將自身的道德法律化,并強行推向社會。由此看來,在人治國家,人民接受政府的道德約束。而在法治國家,政府接受人民的法律約束。

      當談起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手段時,我們往往會堅持德法并用,“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其中的理由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兩者在內容上是相互關聯(lián),在功能上是相互補充的。一方面,法律離不開道德。一項規(guī)則如果要成為法律而不是一條野蠻的命令,必須服從道德的評價并與道德相一致,法律具有某種固有的道德性,這是法律“力量本身的基本條件”。②而且,要使法律得到人們的支持與遵守,“就必須使發(fā)布和應用法律的機構建立在團體基本的價值觀之上”。③也就是說,法律的內容和實效都來源于它的道德基礎。另一方面,道德也離不開法律。道德本身無法對破壞它的行為進行有效控制,那些作為社會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原則,“在一切社會中都被賦予了具有強大力量的強制性質。這些道德原則的約束力的增強,是通過將它們轉化為法律規(guī)則而實現(xiàn)的”。④也就是說,道德內控力的不足需要法律外力的補充。

      但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德治之間關系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以上理解,兩者在原則上的聯(lián)系并不是兩者關系的全部,更不是兩者關系中最富有實質意義的內容。事實上,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法理學與法哲學中爭論不休的重大問題,二戰(zhàn)后,國際學術界正是圍繞法律與道德之間關系的思考與爭論而形成了分析法學與自然法學兩大對抗的派別。更重要的是,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不只是一個理論問題,它直接涉及到國家治理與社會控制方式的選擇。

      給國家治理帶來危害的并不在于否定法律與道德的聯(lián)系而只顧其一,而在于將兩者不加區(qū)別地糅合濫用,對于本應屬于道德調整的社會與私人生活中的自由領域卻通過權力進行強制性地動員與控制,對于那些本該繩之以法的腐化分子和本該受到法律約束的公共權力領域卻不厭其煩地進行政治學習與道德教育,把法律置于一邊,指望感化與自覺,以追求治本,其結果是:權力喪失了約束而腐敗叢生,民眾喪失了自由而受到精神強制。

      法治與道德的邊界及其互補的條件

      對現(xiàn)代國家治理構成威脅的正是借德法的聯(lián)系而德法不分?!胺珊偷赖孪噍o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是有條件的,唯有明確兩者的邊界,避免越界誤用,才能使法治與道德發(fā)揮互補的作用。而要尊重法治與道德教化的邊界,首先需要明確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區(qū)別:

      一是法律與道德在性質與發(fā)生作用的方式上,是根本不同的。道德具有自由的性質,一個人的道德通常表現(xiàn)為自己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奉行社會所推崇的具有道義合理性的、被視之為善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一個人的行為之所以被視為道德,并非是該行為本身有益于他人和社會,而是因為有益于他人與社會的行為是他的自覺選擇,當一個人無意間做了某件善事,或者是刀斧的威脅之下不得不做某種善事時,他的行為并不具有感人的道德價值。只有當一個人自由地選擇了善行善舉,也就是說,他可以這樣做,也可以不這樣做時,卻偏偏選擇了這樣做,我們才能將良好的后果歸功于他,并給他以肯定的道德評價。道德包含了自由的要求,反過來說,只有為人們保留自由選擇的空間,才有道德可言。一個在皮鞭的驅使之下終年勞作的奴隸不能被認為具有勤勞的品質,因為他別無選擇而被迫勞動,而本人是痛恨勞動的。

      因此,道德發(fā)生作用的方式只能是自律。道德理想主義者為了追求盡善盡美的圣賢社會,往往急切地不惜動用政權的力量而強制性地推動道德,力圖將每位普通公民塑造成道德完人,這種做法本身就違背了道德的本性,它除了毀滅道德之外,只能導致精神強制與道德恐怖。道德只能是精神上的自主與自律,通過政治的方式或法律手段強迫他人為善的道德他律,其做法本身并不道德,它也無法造就道德。那些不愿放棄道德追求的人只能宣傳道德,并首先自己奉行道德,通過自身的道德典范與榜樣來影響與激勵他人。

      而現(xiàn)代法治意義上的法律則是指某些底線的、一旦違背會損害他人和社會并使人們的道德情感無法忍受的,違背者必須接受制裁與懲罰的行為規(guī)范。人們通常認為,作為法律的東西本身就是某種道德,但不是所有道德的要求都可以成為法律。此外,在價值多元和道德沖突的現(xiàn)代社會,也不是任何類型的道德能成為法律。一項規(guī)范或道德要上升為法律至少具備兩個條件:其一,在程序上,通過法定的、民主化的立法程序而決定。其二,在實體內容上,以保護公民的個人權利為價值指向。因而法律在性質上是他律的,即通過合法程序而確立的強制性行為規(guī)范。法律的維護方式是司法審判與制裁。

      法治既然涉及到國家權威力量的行使,必須謹慎使用,只有那些侵害他人權利并違背法律的行為才受到法律約束,法治不能超越法律而限制人們的行為,更不能限制人們的精神與思想,也就是說法治只能針對行為,不可及于內心。

      二是法律與道德的適用領域也是不同的。人們通常認為,無論是法律還是道德,在公共政治生活、社會生活與私人生活中同時發(fā)揮各自的調整作用。但就兩者追求的道義層次與實施方式上的差別來看,存在著各自的適用領域。法律除了適用于公民個人與社會組織的侵權違法行為之外,主要是適用于政治公共領域,因為公共權威濫用帶來的惡果遠遠超出了公民個人行為不端帶來的影響,人們期待著政府對社會的有效治理,但更擔心政府本身的難以治理,所以,現(xiàn)代法治的首要要求是:通過法律全面約束政治權力,從政府權力的產(chǎn)生到政治權力的行使都必須基于法律的規(guī)定。不只是認為政府與官員不能侵害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他們也不能越出法律動用權力而從事自認為道德的事情,對于政府來說,法無授權不可為,官員只能在職權范圍內行使權力,政治公共領域始終是一個受到警惕和約束的領域,它是法治的首要對象。

      道德更多地適用于社會與私人生活領域。既然道德在性質上反映了人的精神自由與自覺,而社會生活與私人生活正是一個自主而自由的領域,對于公民個人來說,法無禁止即可為,只要不侵害他人的權益,個人完全擁有道德選擇的自由權,人們可以宣傳自認為的道德,并通過自身的道德行為而影響他人,但不可道德強求。一個人可以選擇自我實現(xiàn)的道德,也可以選擇自我犧牲的道德??梢赃x擇高尚的道德,也可以選擇不那么道德(如低俗而無害的生活)。

      道德更多地適用于社會與個人生活,而不是公共政治生活,這并不意味著,道德對官員的行為不能發(fā)揮規(guī)范調節(jié)作用,但此時的道德作用不是體現(xiàn)在官員行使權力而是體現(xiàn)在官員作為普通公民的個人行為中。也就是說,政府和官員不能根據(jù)道德要求而行使權力,不能依德行使職權,而只能依法行使職權,但誰也不反對官員作為普遍公民在一般的社會生活與私人生活中成為道德典范。

      從以上的簡短分析可知:法律與道德在性質上、實施方式上和適應領域上都存在差異,我們理應尊重這種差異及其劃定的邊界,越界而推行道德的法律化或法律的道德化既損害法治,也貶抑道德。認為人心難測、道德軟弱,而將一切道德法律化,把道德責任直接化為法律責任的道德強制不僅毀滅道德,而且貶抑人性,將人視為不可拯救只能接受精神奴役的可悲動物。法律的道德化則使我們對那些違法腐敗行為不屑于法律制裁,而執(zhí)著于內心的道德改良,從而實現(xiàn)治本的追求,這直接違背了法治國家理想,現(xiàn)化法治觀念恰恰是只懲罰違法行為,而禁止思想強制與精神暴力。

      在傳統(tǒng)的“禮俗社會”,王權法律與道德是高度統(tǒng)合的,傳統(tǒng)的道德以血緣宗法秩序為其基本內容,并借于法的外力強制推行,政治權力同時掌握道德的力量而以德治國,傳統(tǒng)德治最典型地反映了人治的特征,這種人治包含著道德強制與精神奴役,這正是魯迅先生曾經(jīng)譴責的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吃人”。在現(xiàn)代的“法理社會”,國家從社會中退出決定了法與道德的劃分,政府享有法律授予的權力并受法律的約束,而社會享有道德的自由并通過道德自律而調節(jié),法律與道德不可雜糅混用。

      【注釋】

      ①慈繼偉:《正義的兩面》,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1頁。

      ②[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鄭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80頁。

      ③[法]讓·馬克·思古德:“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王雪梅譯,《外國法譯評》,1997年第2期。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361頁。

      責編 / 張曉

      猜你喜歡
      邊界內涵法治
      拓展閱讀的邊界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挖掘習題的內涵
      論中立的幫助行為之可罰邊界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偽翻譯”:“翻譯”之邊界行走者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49
      昌吉市| 赤水市| 寿光市| 铁岭县| 景洪市| 开封市| 资阳市| 曲沃县| 凌云县| 布拖县| 崇礼县| 台北市| 保靖县| 紫金县| 西藏| 银川市| 皋兰县| 巴马| 株洲县| 延边| 顺义区| 武强县| 泌阳县| 双柏县| 翁牛特旗| 电白县| 华亭县| 临湘市| 京山县| 静海县| 白沙| 安多县| 军事| 富阳市| 茶陵县| 宝山区| 沾益县| 遂平县| 通州区| 温宿县| 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