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偉
提 要:《許阿瞿畫像石題記》于1973年3月在河南省南陽市李相公莊出土,現(xiàn)存南陽漢畫像館。其題記書法為俗體隸書,介于隸楷之間,渾厚樸拙,嚴謹而不失靈動;用筆方圓結(jié)合,厚重而不失輕盈;結(jié)體靈活多變,拙趣橫生;章法大小錯落,疏密結(jié)合相得益彰。它與廟堂書法相比盡顯其瀟灑不羈的韻味,其結(jié)體與用筆皆可為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典范。
關健詞:許阿瞿畫像石題記,俗體隸書,藝術特色,價值
一、《許阿瞿畫像石題記》的社會背景
東漢時期,南陽為光武帝劉秀的發(fā)跡之地,他的28個主要將領多為南陽籍,因此,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比比皆是。再加上漢代人們篤信魂靈,歌功頌德的習俗及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深入人心,厚葬之風隨之蔓延開來?!端螘ざY志》記載:“漢以后天下送死者靡,多做石室、石壁、碑銘等物。”《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的。
1973年3月,南陽市東郊李相公莊村北發(fā)現(xiàn)一座東漢末至三國時期的石墓,墓葬中出土一塊漢畫像石,保存比較完整,內(nèi)容豐富且頗具特色。其題記是古代墓志銘的雛形,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許阿瞿畫像石題記》。該畫像石有明確紀年:東漢建寧三年(公元170年)。該畫像石70厘米×112厘米,石面左方為題記,隸書,豎刻6行,滿行23字,共136字,末行有16字漫漶,不能盡識,釋文如下:
惟漢建寧,號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許阿瞿身,年甫五歲,去離世榮。隨就長夜,不見日星,神靈獨處,下歸窈冥,永與家絕,豈復望顏。謁見先祖,念子營營,三增仗火,皆往吊親,瞿不識之,啼泣東西,久乃隨逐(逝),當時復遷。父之與母,感/□□□,□壬五月,不□晚甘。嬴劣瘦□,投財連(聯(lián))篇(翩),冀子長哉,/□□□□,□□□此,□□土塵,立起□□,以快往人。[1]
二、《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的藝術特色
《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出自無名書家之手,然其藝術水平卻不亞于當時的有名之士,可以說是形神兼?zhèn)?、渾然天成的典范之作。我們從用筆、結(jié)體、整體章法等幾個方面,逐一分析其藝術特色。
1.用筆特征
《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繼承了漢隸成熟時期的主要用筆特征,以方筆為主,兼以圓筆、方圓,筆畫中實。所謂“中實”,是清代一些碑學書家的觀點。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下筆談》云:“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幸致。更有以兩端雄肆,而彌使中截空怯者。試取古帖橫直畫,蒙其兩端而玩其中截,則人人共見矣。中實之妙,武德以后,遂難言之?!盵2]包世臣所說的古帖,亦包括漢隸和魏碑楷書。而該題記書法,較之于一些成熟的碑版隸書,更突出了中實的特點。其書法書刻自然,點畫靈動可愛,毫無做作之弊。橫畫大多左細右粗,厚重而不失呆板。豎筆雖然有的上重下輕,但毫無輕飄之感,相反更覺古樸可愛。
另外,該題記書法中融入了篆書筆意,這也是其特色所在,如第一行的“旬”(如圖一)字,隸書在字體上已經(jīng)完全脫離了象形而成為方塊字。它將篆書圓轉(zhuǎn)的筆畫變?yōu)榉秸?,而我們從“旬”字的用筆可以看出,其轉(zhuǎn)折處仍采用篆書的圓轉(zhuǎn)用筆,與周圍其他文字用筆形成鮮明對比,更體現(xiàn)了該題記書法靈活多變的風格;另外第三行的“營”(如圖一)字,都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篆書筆意,讀者觀之便一目了然。
圖一
其次,隸楷之意相雜,其簡化筆畫部件,收斂波勢、挑勢,有向楷書方向發(fā)展的趨勢。如“去”“財”等字,橫畫收筆處很少出鋒挑筆,多是急收重按;“久”“乃”(如圖二)等字的撇畫用筆,不像其他漢隸一樣,回鋒收筆,而是提筆空收,任其出鋒。最明顯的如“哀”“長”(如圖二)二字,鉤筆已不再是彎曲挑鋒,而是直接頓筆踢出,所謂楷書筆法,已略見雛形。
圖二
2.題記書法的結(jié)體
《許阿瞿畫像石題記》出自當時的民間書家和刻工之手。在其制作過程中,他們沒有過多地考慮書法藝術的技巧,刻工按書家的字樣輕松自由地創(chuàng)作。我們從作品中看不到絲毫做作的痕跡,有的只是不經(jīng)意間充滿的自由、率真的原始創(chuàng)造力。其書法結(jié)體跌宕起伏,儀態(tài)憨厚,任情肆性,給人一種生動活潑,輕松自然的感覺。雖看似平淡,然每個字的結(jié)體都能做到疏密有間,舒展有度,斜正倚側(cè)又恰到好處。每一筆畫都有不同的變化形態(tài),撇捺自如,結(jié)體姿態(tài)相當豐富。
下面我們逐一舉例,進一步體會其變化中求統(tǒng)一的結(jié)體特征。
“乃”“父”“火”(如圖三)等字。書者為打破平衡呆板,故意將字形做傾斜狀,使其右筆抬高,增加其動勢,顯得奇崛俊爽;特別是“火”字,右邊的捺畫高高抬起,托起火字的兩點,其神態(tài)就像右面畫像中的跳丸擊劍的雜技人員一樣,饒有生趣。
圖三
“增”“豈”“靈”(如圖三)等字。其因?qū)ΨQ少變化,故或延長橫線長度,或傾斜線條方向,或使結(jié)點偏向橫畫一邊,于平勢中求不平。
“時”“窈”(如圖三)等字。其斂左讓右,右半部伸展甚至侵入左側(cè),茂密無間。
“靈”“處”(如圖三)等字。書者故意舒展其上部,壓縮下面的筆畫,以達到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效果,上虛下實,以虛蓋實,相映生趣。
“羸”“塵”(如圖三)等字。其筆畫較多,然不顧周圍的上下照應,任其向四周延伸,結(jié)字茂密樸拙。
3.整體章法
《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從整體章法上看,其排列類型屬于有行有列,這和東漢晚期典型的碑版隸書章法相似;然而,細看局部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此畫像石題記書法有其獨特的章法特點。
首先,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其墨色濃淡枯濕變化,如第三行“念子營營,三增仗火”(如圖四)一句,“念子”二字墨色較濃,筆畫厚重;到“營營”二字時墨色變淡,線條變細;再至“三”時又變重;然后“增”變細;繼而“仗火”二字墨色又變重。從中可以明顯看到“墨繼”現(xiàn)象,這在整幅書法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
其次,字形大小錯落,疏密排列,相得益彰。如第二行中“歲”“去”二字排列緊湊,而和“離”卻保持較大距離,一行中有疏有密,有大有小,行氣比之于廟堂諸碑,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正是該畫像石題記書法的特色所在。
另外,在書法與章法的配合方面,《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亦是這個領域的領跑者。華人德曾在《中國書法史》中說:“章法是對整篇字的安排布置,它雖然不是書法之本身,但卻是影響作品的一個重要方面。章法對書法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風格是有影響的,章法與書法配合得好,能使追求的效果更強烈,反之往往會失敗”。[3]《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樸茂厚重,在章法布局上字距行距皆緊湊,更增加了作品淳古樸素的氣息,與右側(cè)的畫像可謂相得益彰、渾然天成。我們仔細觀察漢代碑刻,可發(fā)現(xiàn)許多因章法與書法配合完美而成功的作品,這絕對不是巧合,應是該書家對章法有了自覺的認識,對通篇布局已有匠心獨運。而此畫像石題記書作正是這樣一個成功的典范。
圖四
三、《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的藝術價值
《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是民間書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藝術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豐富了漢隸的內(nèi)涵。我們平時所接觸的漢隸,大多是波磔明顯的八分隸書,樸拙厚重如《張遷》,秀美飄逸如《曹全》,清新雋永如《乙瑛》,瘦勁挺拔如《禮器》。這些漢碑大多廟堂氣息濃厚,不激不厲,中和平正,缺少幾分灑脫不羈、玩世不恭的感覺;而《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恰恰彌補了這個缺陷。正如現(xiàn)代書家何應輝所說:“其間端莊與率任交織,輕健與勁重遞出,酣樸與靈稚渾成,大大豐富了此作的意蘊?!彼褚粋€憨態(tài)可掬而又瀟灑不羈的少年,為東漢隸書注入了新鮮血液。
第二,可以考書體之流變。該題記書法有向楷書過渡的趨勢,這也是其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大量史料和出土文物已經(jīng)證實,楷書在東漢晚期萌芽,而《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正處于這一時期,為漢末隸楷之變提供了有力證據(jù)?!对S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中某些字近似魏碑楷書,如,“父”“火”二字,其字形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碑派楷書用筆極為相似,這為書體由隸書向楷書過渡提供了有力證據(jù)。因此,研究此碑,對于全面研究東漢后期書體演變的規(guī)律,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為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新思路。隨著21世紀的到來,書法藝術也進入空前繁榮時期,其創(chuàng)作風格更是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漢碑的沉雄博大和一碑一風格的自由形式更符合當前人們崇尚個性和自由的審美標準;[4]而《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天真爛漫的風格,正好符合當代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需求。它沒有廟堂隸書刻板的藝術形式,在用筆、結(jié)體、章法方面都表現(xiàn)出與典型隸書不同的風格趣味,且包含了魏碑楷書的胚胎,因此具有無窮的生命力。
總的來說,《許阿瞿畫像石題記》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于此題記書法,無論從章法與書法完美的結(jié)合、樸拙的結(jié)體,還是其用筆用墨節(jié)奏、字體大小、疏密結(jié)合方面,都對我們當前的書法創(chuàng)作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書法在筆法、結(jié)體、章法方面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那些老成穩(wěn)重的廟堂書法基礎上,開辟出新的天地。它在漢隸及漢魏書體演變大背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能因之而考隸楷之演變,而且其字體形態(tài)和豐富的空間結(jié)構(gòu)變化,在當今書法創(chuàng)作多元化及追求藝術形式化的時代,亦可為書家創(chuàng)作求變提供新的視角。
注釋:
[1]高文.漢碑集釋(修訂本)﹝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5年.
[2]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5頁.
[3]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6頁.
[4]王軍校.許阿瞿畫像石題記研究﹝J﹞.探索,2008年,(1).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