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犯困的葉子
每逢晴朗的夜晚,皓月當空、繁星閃爍之時,只要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植物會發(fā)生奇妙的變化。例如,我們常見的合歡樹,它的葉子是由許多小羽片組合而成。白天,這些小羽片既舒展又平坦,給人一種生機勃勃之感。然而,每當夜幕降臨,這些小羽片就會折合、關(guān)閉,就如同被人們用手觸摸過的含羞草那樣,腦袋耷拉下來,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樣。
花生也是一種容易犯困的植物。它的葉子從傍晚開始便慢慢地向上關(guān)閉了,這就明確地表示它要睡覺了。會睡覺的植物還有許多,比如羊角豆、屈白菜、炸醬草等。
花朵也睡覺
不僅植物的葉子有睡眠要求,嬌嫩艷麗的花朵似乎也需要睡眠。生長在水面上的睡蓮,每當旭日從東方冉冉升起時,它那美麗的花瓣就會緩慢地舒展開來,就像我們睡醒時伸伸懶腰似的,看上去它們似乎正從甜蜜的睡夢中蘇醒過來。而當夕陽西下時,它又會閉攏花瓣,重新進入睡眠狀態(tài)。正是由于它具有這種特別明顯的晝醒夜睡的規(guī)律,故而人們給它取了睡蓮這個再恰當不過的芳名。
當然,不同的花的睡眠姿態(tài)也是千差萬別、形態(tài)迥異的。蒲公英入睡時,所有的花瓣都向上豎直閉合,看上去就好像一個黃色的雞毛帚。胡蘿卜花則會垂下來,就如同一個正在打瞌睡的小老頭。
植物睡眠的探究
植物的睡眠會對它本身帶來什么好處呢?為了揭開這個謎底,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觀察、研究。
最早發(fā)現(xiàn)植物睡眠運動的是英國著名的生物科學家達爾文。最初解釋植物睡眠運動最廣泛的理論是月光理論。提出這一論點的科學家認為,葉子的睡眠運動能使植物盡可能少的遭受月光的侵害。因為過多的月光照射,可能會干擾植物的光周期感官機能,損害植物對晝夜變化的適應(yīng)。這種理論看似很有道理,可是令人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為什么許多沒有光周期現(xiàn)象的熱帶植物同樣也會犯困呢?對于這一普遍現(xiàn)象,月光理論是根本無法解釋清楚的。
后來,科學家們又發(fā)現(xiàn),有些植物的睡眠運動并不受溫度和光照的控制,而是由于葉柄基部中一些細胞的膨脹壓的變化引起的。炸醬草、合歡樹等植物,就是通過葉子在夜間的閉合,從而減少熱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發(fā)。尤其是合歡樹,葉子不僅僅在夜間關(guān)閉開始睡眠,當遭受到大風暴的侵襲時,葉子也會逐漸合攏,防止柔嫩的葉片受到暴風雨的摧殘。這種保護性的反應(yīng)是對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yīng)。
雖然科學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又一種全新的觀點,但是沒有一種觀點能夠提供比較合理的解釋。正當人們感到一籌莫展的時候,美國科學家斯瑞特在進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之后,又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他利用一根靈敏的溫度探針,在夜間對多種植物葉片的溫度進行測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呈水平方向不進行睡眠運動的葉子的溫度,總比進行睡眠運動的葉子的溫度要低1℃左右。斯瑞特據(jù)此認為,正是這1℃的微小溫度差別,成為阻止或減緩葉子生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能進行睡眠運動的葉片生長速度較快,與其他不能進行睡眠運動的植物相比,它們具有更強的生命競爭力。
植物也有午睡習慣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植物竟然與人一樣也有午睡的習慣,午睡的時間一般大約是在中午11時至下午2時之間。此時,葉子關(guān)閉,光合作用明顯地降低。
科學家分析認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氣環(huán)境的干燥、炎熱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長期生存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抗衡干旱的本能反應(yīng),為的是減少水分散失,在不良的環(huán)境中能夠更好地生存下來。
看來,對于植物為什么犯困這個有趣的現(xiàn)象,各種解釋還真不少。當然,總有一天,人們會弄清楚植物犯困到底是為什么。讓我們拭目以待吧!說不定,你就會對這個問題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