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野
1964年生于四川,畢業(yè)于四川大學外文系,“第三代”詩人代表之一。2000年獲《作家》雜志詩歌獎;2011年獲“第三屆天問詩人獎”。出版有個人詩集《逝者如斯》(2003)、《水銀瀉地的時候》(2011)、德漢雙語詩集《歸園》(Zurück in die G?rten,德譯:顧彬,2012)、《江南》(2013)。
薩爾茨堡舊城由當年的主教府邸和一些教堂組成,規(guī)模不大,但建筑極其精美,充滿歷史的記憶和想象……堯堯烹制的菜精致講究,注重口感和味覺,讓人有享樂的快感。他很擅用香料,濃郁清爽之間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我們品了二十幾種酒——香檳、白葡萄酒、紅葡萄酒,品酒時配有一碟面包,蘸著意大利出產(chǎn)的橄欖油,味道美極了。
. 坐落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古城堡下的藝術村,是一棟紅色的三層樓建筑,為當?shù)卣校悬c像我們所說的“藝術之家”。二樓走廊的樓頂和四周墻壁上,有大量涂鴉,全像一個人的手筆,看來是刻意所為。臨河的那邊有家咖啡館,坐在那里就能看到湍急、清亮的薩爾河與對岸墨綠的山坡。
晶晶受邀在這里做訪問藝術家,她在三樓有一間工作室,窗子就正對著那座著名的古堡。薩爾茨堡有點像我熱愛的云南,往往一日天氣多變。云層很重很厚時,古堡蒼茫聳立,有點“黑云壓城”的意味;天氣晴好時,碧空如洗,古堡在一片碧藍中顯得氣度非凡,頗有超現(xiàn)實之感。而在遠處,阿爾卑斯的群峰和皚皚積雪清晰可見。
薩爾茨堡的華人美食家
抵達薩爾茨堡的第二天清晨6點,我就起床了,和晶晶散步到舊城。廣場上除了莫扎特的塑像,空無一人。看到圣彼得教堂的大門開著,我們就進去感受它的莊嚴和精致。附近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很小,但整齊干凈,因太早,除了幾家賣面包和蔬菜水果的,其他店均還沒開張。薩爾茨堡舊城由當年的主教府邸和一些教堂組成,規(guī)模不大,但建筑極精美,充滿歷史的記憶和想象。
晶晶在薩爾茨堡,語言完全不通,我們的朋友就托了當?shù)氐囊粋€華人朋友胡堯堯照顧她。胡堯堯個子不高,非常健壯,熱情而沉穩(wěn),我們一見如故,無半點客套,交談下來,得知他乃名門之后,浙江青田人氏,爺爺陳履旋是國民黨名將陳誠的侄子,解放后,父親為避禍而改投一胡姓人家。1987年堯堯13歲時,父親帶著他遠走歐洲,先去比利時,隨后到奧地利定居。目前,堯堯在薩爾茨堡開著兩家新概念餐館,經(jīng)營自創(chuàng)的亞洲菜,并做一些貿(mào)易業(yè)務。他的餐館極為成功,有“奧地利最好的亞洲餐館”之美譽。
堯堯帶著我們?nèi)⒂^他一個朋友的園區(qū),很開眼界。那是一家古舊的鑄鐵廠,主人買下來后做了些改造,基本上還是loft的概念,但做成了一個生活與創(chuàng)意產(chǎn)品的體驗區(qū)。我看到那里的廚房用具、音控沙發(fā)、演出音響等,都很新潮別致。我隱隱覺得這個概念可以往國內(nèi)引進。如果一個地方能集中展示各種最新的時尚、藝術、生活與創(chuàng)意產(chǎn)品,也許會是一個有意思的模式。堯堯還有意在薩爾茨堡做中國當代繪畫展,他說薩爾茨堡地方雖小,卻是有仙則名,特別是每年夏天音樂節(jié)時,世界級名流云集,大街小巷上全是“企鵝”——他稱那些在夏天還穿著黑禮服的歐洲老貴族為“企鵝”。
在“奧地利最好的亞洲餐館”
堯堯開的餐館名字就叫“yao yao”,他先請我們品嘗自創(chuàng)的亞洲香料啤酒,目前這個系列已有辣椒、生姜、芥末、綠茶、香茅和芫荽6種口味,口感極好,有德式傳統(tǒng)啤酒的淳厚濃郁,且別具一種香味。堯堯說,他在比利時喝到一種草莓啤酒時獲得了靈感,遂開始研發(fā),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品牌,由他提供配方,委托朋友的傳統(tǒng)啤酒作坊生產(chǎn),在圈子里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一些大超市想要貨,但因為產(chǎn)量不夠就婉拒了。
晚餐開始,堯堯按照西式吃法,一道一道地上菜。頭菜是竹簽穿著的魚串,配上冰魚羹,原料是阿爾卑斯山的一種鱒魚,魚羹則用文火慢慢熬制后再冷卻,除了灑一點特制的海鹽,魚和魚羹都不用任何佐料,味道鮮美而又天然。堯堯還親自下廚,為我們做了一碗拉面,配他秘制的調(diào)料,也好吃極了。而主菜是用泰國空運過來的一種新鮮蕉葉,包著阿爾卑斯山的一種魚,剔除了魚刺,配上幾片蘆笙和一種生香料,烤制出來,只灑一點那種特制的海鹽,其肉質(zhì)細嫩,芳香四溢。
接著又上了一道他秘制的醬鴨,也很別致。他烹制的菜結合了東西方的特點,精致講究,特別注重口感和味覺,讓人有享樂的快感。他很擅用香料,濃郁清爽之間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他還為此專門到泰國學過一年。
那天餐館全部滿座,堯堯不斷和各類客人打招呼,看得出他人緣很好。我給他談到,北京有個美食家朋友黃珂,家宴天下,每天都有數(shù)十人在家吃飯。堯堯很是好奇,表示下次去北京,一定要去黃珂家拜訪。
美食對于堯堯不僅是一份營生,更是生命中的志趣所在。他熱愛美食,更精于品酒。在奧地利有一個朋友圈子,大家約在一起相聚,僅僅是為了一次特別的吃喝。碰巧,第二天就有一個美食家朋友馬丁過生日,大家約在布爾根蘭省的一個著名酒莊里品酒慶賀。布爾根蘭在奧地利東北部,距薩爾茨堡300多公里,堯堯邀我們駕車同往。
在哥爾茲的酒莊品嘗美酒
抵達布爾根蘭省帕多斯多夫鎮(zhèn)一家精致的家庭酒店時,馬丁夫婦已在庭院里等我們一起吃午餐。酒店的庭院正對諾吉勒湖,這個湖在1926年就被列為自然保護區(qū),有一部分還延伸到了匈牙利,李斯特就出生在帕多斯多夫鎮(zhèn)往南14公里的一個村子里。要走到湖邊,還要專門辦一張卡,卡上就印著李斯特的肖像。
馬丁體格高大健壯,一臉銀灰色大胡子,沉默少言,是職業(yè)美食家,為維也納的報刊寫美食評論,致力于四處尋找好吃好喝的東西。馬丁夫婦為我們點了生蠔、蝸牛和湖里出產(chǎn)的一種魚,飲料是一種接骨木樹的花熬制出來的汁,兌上冰水,是當?shù)氐膫鹘y(tǒng)特產(chǎn),清香可口。吃飯時,馬丁掏出幾頁紙遞給堯堯,上面列了二十幾種酒,每種后面留著空格,要品酒者寫下意見。堯堯說,這次是因為馬丁在斯洛文尼亞找到了一批香檳和白葡萄酒,利用生日把大家召到一起品嘗。
聚會在他們共同的朋友皮特諾在哥爾茲鎮(zhèn)的酒莊,離帕多斯多夫鎮(zhèn)幾公里。這里是奧地利著名的紅酒產(chǎn)地,特別的氣候和良好的土壤很適合葡萄生長,因此在哥爾茲鎮(zhèn)酒莊林立。到了皮特諾的酒莊時已近黃昏,夕陽把一片片葡萄園照得發(fā)亮。皮特諾看起來樸實、友善,在奧地利有“紅酒大王”之稱,擁有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哥爾茲一帶全是傳統(tǒng)的奧地利農(nóng)舍,紅色的屋頂,而皮特諾的酒莊卻是一處現(xiàn)代建筑,灰色的水泥墻,平整的屋頂,一種極簡的風格。酒莊并不大,占地兩三畝,但室內(nèi)的設備很現(xiàn)代,酒窖堆滿了裝滿酒的橡木桶,桶上都標明了年份。
聚會者陸續(xù)到了,主人鋪開一張長長的餐桌,有二十多個座位,每個座位前除了一般的餐具,還有兩個很大的酒杯、一支筆和一份馬丁先前給堯堯的那種表格,每兩個人另安排有一個特制的器皿,用來裝吐出來的酒——每種酒不用喝完,可以吐出來,否則最后就會醉得不成樣子。哥爾茲的9個酒莊結成了一個聯(lián)盟,其高端酒共用Pannobile這個品牌。Pannobile在奧地利非常有名,在歐洲也有一定名氣。那天的聚會,Pannobile聯(lián)盟的9個酒莊來了6個,他們看上去就是地道的農(nóng)民。
我們一共品了20幾種酒,先是香檳,然后是白葡萄酒,最后是紅葡萄酒。品酒時配有一碟面包,蘸著意大利出產(chǎn)的帶檸檬味的橄欖油,味道美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