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
摘 要: 從體育概念的認識和體育的起源等原問題出發(fā),對體育對人而言到底是一種什么需要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認為體育是人實現(xiàn)對自身真實占有的需要,人的復歸的需要,實現(xiàn)自然人與社會人和諧統(tǒng)一的需要,即體育的本質(zhì)屬性身體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 體育 需要 屬性
與人相關的任何活動都不能脫離人的需要而存在,需要是人類一切活動最基本的動因。體育作為人類社會特殊的復雜現(xiàn)象,其對人或社會獨特的多方面作用終究會使體育成為每個社會個體日常必不可少的自覺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分析其存在與“人”的本質(zhì)聯(lián)系和體育的本質(zhì)規(guī)律對社會或個體的實踐活動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社會文化及不同人群對體育特定時期的外延需求不同,人們從不同的認知角度和解決問題的實際不同需要出發(fā),大眾和學界對體育是人的什么需要的探討呈現(xiàn)百花齊放狀態(tài)。
之所以學界對“體育—人”的聯(lián)系出現(xiàn)百口莫一,究其根本是體育的本質(zhì),體育的歸屬問題。在于對事物的概念界定時,漠視了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而片面放大了某些外延功能,本末倒置。作為體育人,體育觀是我們從事學習、工作的基準導向,更是我們的信仰。
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形式,改造自身促進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性、道德全面健康為核心,每個社會個體日常自覺的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動。其屬性是教育活動,種差是以身體活動為形式區(qū)別于其他教育活動的特殊性。其目的是改造自身促進四維健康區(qū)別于其他促進健康的活動或區(qū)別于其他改造自身的勞動、競技運動、娛樂休閑等鄰近概念。
概念是通過語詞反映事物本質(zhì)屬性的,小學生認知水平的作文中都不會用脫離事物的語詞,而社會卻不乏一些具有相當認知水平的人在對事物概念界定時被眾多外在復雜的關系而混淆,如果了解得越多越不容易掌握本質(zhì),那么我們務必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學得越多問題越多是認知的遞進性而不是讓我們脫離事物本質(zhì)的認知。
人類活動分為精神活動和物質(zhì)性活動,在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物質(zhì)性活動又分為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需要獲取生存資源,需要跑跳爬行、投擲等身體活動技能,需要與大自然進行溝通交流如祭祀活動等,在這一過程中,客觀無意識地對身體狀況或精神狀況有了改善或惡化作用。在改造自身的過程中為了強大自身,增長技能,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有意識地改善身體或精神狀態(tài),主觀可預料地進行有目的的實踐活動。那么此處就可以清晰地做出結論:體育≠勞動(其目的、對象、活動方式均有差異)。人類有意識地改造自身并傳承技能是主觀意圖并客觀存在的,與體育的現(xiàn)象相符,通過現(xiàn)象我們得出體育的本質(zhì)是有意識地改造自身的活動。
在傳統(tǒng)的廣義體育里面,這三種語詞均屬于體育的范疇,但是我們要清晰地看到:首先,很多人對PE的理解有偏差,以為就是身體素質(zhì)的教育,僅僅理解在身體健康這一層面,我們所說的改善自我促進健康是四維健康,包含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道德全面健康,體育歸屬于教育也是以身體活動為形式的全面健康的教育。
其次,Sports(競技運動)是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奪取優(yōu)異成績,與我們的自覺改善自身促進健康并不相同,甚至有的更是背道而馳的。在這種非常態(tài)的競技運動中人已經(jīng)被物異化,人被物奴役,背離了以人為本的宗旨,體育能讓人們提高身體素質(zhì),提高生活學習、工作質(zhì)量,有利自我實現(xiàn),體驗幸?!以凇对鯓拥捏w育能給大眾帶來幸福》中說過:當人們真的不再把它當做一門職業(yè)或高不可及的少數(shù)人的專項特長,而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件事就和洗澡、吃飯一樣自覺的時候。接電話時你會說:“我正在體育運動”,上班時會在辦公室來兩個深蹲起,周末帶著孩子一起踢球,小學英語老師也能和同學們打羽毛球……當體育意識深入人心,能激發(fā)人們的興趣,沒有什么能阻擋其發(fā)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體育就是體育,我就是喜歡,就這么簡單!”到那時,就不是“中國足球……哎!”而是“中國足球,耶!”,還體育真身與自由吧。雖然課本上說關在黑屋子里自詡天朝上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可國民體質(zhì)下降、心肺功能漸弱、第一運動認識不到位等從沒上過課本,也沒引起社會主流的意識。關在黑屋子里把天性殘酷扼殺,吶喊的聲音自生自滅。自由如果需要時間,那么至少現(xiàn)在可以把馬的韁繩松開改為圈養(yǎng)。再者,養(yǎng)馬的人如果不懂馬,則很可能把馬養(yǎng)超標,賣肉有噸位估計跑就不行啦,中看不中用。
雖然馬克思說人類社會中的異化只是階段性的,最終會滅亡,也就是說競技運動最終也可能按照人—物—人的關系體系發(fā)展,但從目的、負荷、手段等與體育都存在巨大差異,體育與競技運動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競技運動有其自身獨特的存在價值及結構體系和發(fā)展規(guī)律,是人類在一定的規(guī)則制度體系約束下進行的一類特殊游戲玩耍活動。雖然都是以身體活動為形式,競技運動訓練中會運用體育的手段進行技能傳授,大眾體育的發(fā)展普及將會為競技運動打好基礎,競技運動的良好發(fā)展也將影響更多人參與體育活動。但諸多聯(lián)系也不能混為一談,競技運動≠體育。
最后,PC的屬性是文化活動,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所有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的總和,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就好比說人是生物一樣,那么文化作為體育的屬概念合適嗎?有學者反對用教育作為體育的屬概念,稱其范圍太狹小,體育不僅僅是個人的身體素質(zhì)教育還有社會作用如培養(yǎng)公正精神、豐富社會交往等。大家請注意,這是僅僅把PE當做身體素質(zhì)教育這一層面的理解。我們看待問題不要走向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極端路線,不能說其屬性不是身體素質(zhì)的教育就是文化,我們既要看出體育與文化的包含聯(lián)系還要看到程度差異。并且這里二分的其中身體素質(zhì)的教育并不是我們所說的身體的教育。人是社會的人,既有自然性質(zhì),又有社會性質(zhì),體育的主客體均是人,大家可以從各個歷史時期人類對體育的外延功能需要看出,那么體育是自然人的改造自身的實踐活動,是體育的自然性質(zhì),同時,體育活動具有培養(yǎng)自然人,通過對人的身心進行教育傳承促進四維健康從事社會生活并為社會服務,這是體育的社會性質(zhì)。與教育的本質(zhì)不謀而合,所以教育作為體育的屬概念是合理的。
體育是人實現(xiàn)對自身真實占有的需要,人的復歸的需要,實現(xiàn)自然人與社會人和諧統(tǒng)一的需要,即體育的本質(zhì)屬性身體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郝德永.不可“定義”的教育.教育學(中國人民大學資料中心編),2009,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0112-1999,術語工作、原則與方法.
[3]林笑峰.健身教育論.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董眾鳴.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創(chuàng)立.北京:體育文化導刊,2004,6.
[5]盧梭.愛彌兒.中文出版說明.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6]康德.趙鵬,何兆武,譯.論教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布萊恩·特納.身體問題.社會理論的新近進展;收入“后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8]國際運動科學和體育理事會.體育科學指南(Internation2al council of sport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Vademecum Directory of Sport Science),金季春等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