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稚亞
之一:紙帶游行下的后女權主義
紙屑紛紛揚揚從大樓頂上飄下,街上的人群揮舞著美國國旗,臉上涂著星條紋的小女孩們興奮地摟在一起拍照。警車開道,鼓號隊奏起,花車沿著曼哈頓百老匯街緩緩東行,23名剛剛以5:2擊敗日本隊的美國女足球隊員在鎂光燈之下微笑著向人們揮手致意。“USA!NYC!”的口號聲頓時此起彼伏地在人群中爆發(fā)。
紙帶游行(Ticker-Tape?Parade)是指在高樓聳立的曼哈頓商業(yè)區(qū)從大樓向外拋灑股票自動報價機打出的紙帶起哄的傳統(tǒng),這同時也代表了華爾街的經(jīng)濟和繁榮。過去的紙帶游行往往是慶祝男子棒球隊或者籃球隊的勝利,而為了女性,這是第一次。
“我很愛看女子競技運動?!庇涡姓啕溈丝的我贿厯]舞著美國國旗,一邊告訴記者,她認為女性作為運動員并沒有被給以足夠多的關注,但是從這次游行慶典可以看出,她們的地位正在不斷改變?!翱雌饋碇皇且淮螒c祝,但是對于整個女性社會而言,這意味的不僅僅是一個游行?!?/p>
從EmaWaston倡導的“He?for?She”運動,到奧巴馬的“讓女孩子上學”演講,男女平等的話題近段時間在全球范圍內(nèi)掀起了一陣熱潮。然而和上世紀60年代的女權運動不同,前者也許僅是從法律字面上賦予了女性平等的地位,而后者,則是要從心理上,改變女性作為“弱勢”地位的扮演者角色。
一個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被賦予了太多的標簽:要生兒育女,要勤儉持家,要努力找一個靠譜的男子,并且要“面朝大?!?,做一枚安靜的女子。說白了,女孩子呆在家里就好,不要出去鬧騰。
Facebook的運營副總裁Sheryl也曾說過,她一直以為女性和男性一樣,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追尋自己的夢想,她也一直是接收著這樣“平等”的教育,可是直到工作了以后才發(fā)現(xiàn),女性在職場中是始終要看別人臉色的。
在中國更是如此,女人一過三十就被稱為“大齡剩女”,無論她們在事業(yè)和夢想的道路上有多成功,只要未婚未育,則永遠被身邊人看作是“Loser”。
對了,前段時間不還有個獨立女性代表徐靜蕾嗎?號稱冷凍卵子是一劑最佳的“后悔藥”。這句看起來強勢的“豪言壯語”,其實不正是在潛意識中承認了不結婚生子可能是一件讓人后悔的可怕事情嗎?
而結婚,生子,明明是要兩個人才能完成的事情,為什么要把“后悔”的壓力讓女性單獨去承擔?
女子在競技比賽中的地位更是如此。說幾個數(shù)字吧。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年收入高達6460萬美元,皇家馬德里的C羅年收入7960萬美元,拳擊手梅威瑟一場比賽就能獲得一億美元的支票。而在女子運動員中,收入最高的莎拉波娃年收入僅為2970萬美元(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5年福布斯網(wǎng))。
中國男足一直是被網(wǎng)友戲謔的對象,但這也從不妨礙他們的高薪、各種奪人眼球的“門”事件和一場場的聯(lián)賽。而曾經(jīng)止步于冠軍之路的中國女足,在這次世界杯比賽中闖入八強之后回到國內(nèi),重新和天津女足訓練比賽時,她們面對的仍然是空蕩蕩的看臺?;蛟S,還有不遠處建筑工地上的作業(yè)聲陪伴著她們。
除了得不到更多球迷的關注外,擺在中國女足姑娘們面前最大的難題還有金錢。女足隊員微薄的收入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相比于男足百萬級的收入,女足的平均工資只有1000多元。
美國姑娘們的境況也并不比中國更好。耗資200萬美元的紙帶游行僅有45萬美元由贊助商出資,市長甚至在Twitter上被國會議員質(zhì)問此事。而2012年為紐約超級碗冠軍巨人隊舉辦的紙帶游行經(jīng)費則完全沒有讓市長多操一份心。同樣,美國女足的薪水也僅有男足的1/4。
當紙屑不斷飄下,當人群在隊伍中歡呼,當自由的口號在空中響起,我想,這個世界或許又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點點的改變。
之二:快餐文化
來美國之前,我的心情非常忐忑不安:如果吃的不習慣怎么辦,如果沒有熱水怎么辦,如果滿大街都是Junk?Food,吃成了大胖子怎么辦,如果不會點餐怎么辦……
來了以后才發(fā)現(xiàn),以上問題都不是問題。在“吃”這個方面我適應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千里迢迢從國內(nèi)背來,一路過關斬將被海關小哥拆開來聞了又聞的咸鴨蛋都沒有履行它應盡的責任。
各種各樣的沙拉吧臺,熱量和成分標得一目了然的食品超市,甚至連Pharmacy(藥店)都整齊擺放著精心切好的水果拼盤,再配上酸奶和麥片,這些我在國內(nèi)要忍受買洗切配而完成的事情,全部像游戲里的加血藥瓶一樣在我面前鋪開,讓我可以根據(jù)體力來選擇不同的搭配:50血的小紅瓶(水果酸奶),還是100血的中藍瓶(金槍魚沙拉),或者200血的大白瓶(牛肉披薩)。就連選擇恐懼癥都不治而愈——反正都是自助的,每樣來一點就是。
最后結賬的時候,也是簡單暴力地一鍋稱——蔬菜、水果、米飯、肉、湯全部都是一個價,按磅算??Х葎t不論是美式意式哥倫比亞式,不論加冷牛奶熱牛奶加全脂脫脂半脫脂,喝茶不論草莓味薄荷味抹茶味,一律按杯算。
竟會有如此的人間美食仙境。
仔細想想:把各種各樣的食物放在你面前,什么都可以淺嘗輒止,這種人性化的選擇方式同他們的“Dating”文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既能滿足人類抑制不住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又不用冒著一點就是一大盤最后發(fā)現(xiàn)不是自己喜歡的那道菜的風險。
就像美劇里經(jīng)常演的,往往兩個人已經(jīng)睡了很多次了,對外介紹的時候還是:“Well,?that’s?the?guy……”如果真的更深一步,開始建立關系,并說“I?love?you”了,那就說明劇情要開始出現(xiàn)轉(zhuǎn)折,如果兩個人開始認真考慮起同居,甚至結婚的事,那就說明導演一定已經(jīng)為男女主人公其中的一個安排好后事了。
中國人往往義憤填膺:他們美國人上床怎么這么隨便?就像他們也對我們不理解:你們中國人怎么結婚那么隨便?
是啊,為什么點菜一上就是一大盤,吃到你倒胃口為止,更糟糕的是甚至還有人在旁邊給你夾菜;為什么一到年齡就“必須立刻馬上”要和一個“合適”的人大眼睜小眼相對幾十年;為什么剛剛到一個新城市生活就要考慮買房子的事情,然后被房貸死死地固定在了一個地方……
其實人類是很無能的:在抑制欲望方面的無能,在承擔責任方面的無能。吃飯如此,感情如此,生活也如此。什么都想試一點點,但是新鮮感又很容易轉(zhuǎn)瞬即逝。如果真的想為這種無能找一個合理科學的理由,那就是快樂的源泉來自大腦里分泌的多巴胺,而多巴胺只有在不斷刺激的情況下才會產(chǎn)生。小白鼠可以為了快樂而在刺激多巴胺分泌的跑步機上力竭而亡,又怎么能苛求人類僅依靠那轉(zhuǎn)瞬即逝的快樂而支撐自己享受長達幾個小時的美食,幾十年的婚姻和一輩子的相同環(huán)境的生活?
美國人很大方地承認自己的無能,死要面子的中國人則一邊爭先恐后地跳入一個個萬劫不復的牢籠,不快樂地生活著,一邊吐槽著房價順便忙不迭地找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