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忠
編者按:《北京市中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改進意見》提出要“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鼓勵學生嘗試運用英語進行思維”。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要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就要建立英語思維,但高中英語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關注不夠。本期,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教研員和來自一線的老師們共同探討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展示他們在“切實轉變學科教與學方式”“科學設計個性化作業(yè)”和“積極推進學習評價改革”方面的積極嘗試。
關于語言與思維關系的討論由來已久。以柏拉圖為代表的“等同論”者認為,思維和語言是同一事物,語言是出聲的思維,思維是無聲的語言。后來,更多的人認為語言和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有密切的聯(lián)系。以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和沃爾夫為代表的“語言決定論”者認為,學習一種語言無非是學會用該種語言來思維。以蘇聯(lián)心理學家盧利亞為代表的“思維依賴語言論”者認為,語言和思維有密切關系,人類的思想依賴于語言,離開了語言,邏輯思維是不存在的。
國內語言界的多數學者普遍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基礎,思維離不開語言。葉蜚聲和徐通鏘在他們合著的《語言學綱要》中便提出:“不管用本族語思維也好,還是用外族語思維也好,一個人在思維的時候總得運用一種語言……可見思維離不開語言,必須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逼萦甏逄岢觥八季S是構成語言的必要條件”的說法;王維賢提出“思維借助語言進行,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不難看出,語言與思維互為依存,思維的過程就是語言理解和表達的過程。
楊敏更是提出“語言思維”的說法。她提出“語言思維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憑借語言進行思維,如平常所說到的‘漢語思維’、‘英語思維’;二是說語言思維好比是語言符號的運行系統(tǒng),在人的大腦中始終處于自主的運行狀態(tài),使語符的音、形、義三者之間,以及語符與語符之間產生關聯(lián),組成詞(字)、詞語、語段和語篇,使語言的交際功能得以體現(xiàn)?!蓖跣÷骸⒗詈阃?、唐孝威也提出“語言思維是思維中最成熟的思維,所謂深思熟慮一般指的是經過內部語言概括過的思維,因此,抽象思維多用語言進行”。由此更說明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的關系。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如此密切,但高中英語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關注不夠。在語法教學中,教師急于呈現(xiàn)語法結構;閱讀教學中,教師關注的是表層信息的獲??;寫作教學中,教師關注的是框架以及句式的梳理,等等。
在語法教學中,教師可提供一系列含有某一語法現(xiàn)象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廣泛閱讀和理解語篇的基礎上,初步感知語法現(xiàn)象在情境中的意義。學生觀察含有語法現(xiàn)象的句子,通過比較、分析,了知語法現(xiàn)象的意義、功能以及使用的場合。之后,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運用語法,達到熟練、得體使用語法的目的。在此過程中,語法教學的“形式—功能—運用”一體化得以實現(xiàn)。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繪制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可以自主獲取語篇的基本信息,理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了解篇章的整體結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深入地分析和評價篇章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得以實現(xiàn)。批判性思維不能被片面地理解為負面的、否定的批判,它是“在辯證理性和開放精神指導下的認知思維活動和過程,它以認識的理性和發(fā)展為標準和目標,以建設性批判討論為推進認識的有效途徑”。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更要關注學生表達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思維的邏輯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邏輯性外顯于句子和段落之間的連接,內隱于內容在意義上的邏輯合理。學生要能夠確定主題,明確認識主題句與支持句之間的關系等,通過謀篇布局和斟酌句子在段落之間的連接,把內容表達得更具邏輯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體現(xiàn)在寫作時能多角度,多層次的考慮問題。
因此,高中英語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要能深入理解文本,在學生寫作之前體驗寫作,在教學中捕捉教學中學生生成的東西。教師應巧妙設計問題,使學生愿意積極調動自己的經驗、意向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發(fā)現(xiàn)、選擇、重組等多種方式形成答案。相信在高中英語教師不斷反思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