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辛
在不久前舉行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討會上,潘懋元先生有個簡短發(fā)言,主要是談他的“反省和期望”。他認為,微觀的高教研究有賴于宏觀的高教研究確定價值,指明方向;而宏觀的高教研究成果,只有通過微觀的高教研究,才能轉化為實踐。老先生坦陳,“后來由于適應形勢,追逐課題,我差不多放棄了微觀的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理論研究和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等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希望年輕的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我的同仁、我的學生,能夠重視微觀教學過程方面的研究”。他在這里提出的,其實是所有高等教育研究者,甚或還包括相關實踐者、管理者及不同層面決策者都有必要正視的問題。遠程教育研究領域顯然存在同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可以說更加突出和尖銳。
微觀的高等教育研究未能得到足夠重視,恐怕是長期以來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至少不能只從研究方面探究原因。應該承認,適宜微觀研究成長和提升的學術生態(tài)始終未能形成,微觀研究從政策導向到評價體系都被不同程度“矮化”,研究成果也很難有效地影響實踐。我國高校遠程教育主要是開展繼續(xù)教育,功能定位被歸于“社會服務”而不是“人才培養(yǎng)”范疇,和總也難以進入“主流”的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大學一樣,微觀研究更難擺脫邊緣化的尷尬,重技術輕教學等問題似乎也相當普遍。顯然,遠程教育研究同樣“應該有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在微觀教學過程、在培養(yǎng)專門人才的實踐性問題上”。
早些年,有學者對國外高等教育研究刊物的論文選題及內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本科教學與課程研究”是國外高等教育研究的最熱門領域……還有研究者指出,“隨著教學學術專業(yè)組織的成立和教學學術期刊的不斷涌現(xiàn),教學學術作為一個專門領域的特征逐步顯現(xiàn)”。并說,從國外相關期刊發(fā)表的文章內容看,除了一般理論探討,強調的是“文獻基礎”、具有“較大樣本”和“嚴格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基礎”等標準,主要發(fā)表教學學術的研究報告、不同學科教師的反思性文章、文獻綜述、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也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這對我們推進遠程教育微觀研究,尤其是發(fā)揮期刊的學術引領作用,應該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啟示。
本刊卷首4年前曾特別談及,高校遠程教育和開放大學同樣有必要重視“教學學術”。幾年來,本刊有意識地在倡導“教學學術”方面做了些實際努力,包括策劃和舉辦“中國遠程教育教師論壇”,這是專為教師搭建的教學學術交流與研討平臺。當然,遠程教育和開放大學教學學術涉及的許多問題都還有待探索和研究,包括內容維度和方法維度,以及學術評價標準等等。本刊擬與有關方面合作,于年內舉辦以“開放大學:教與學的學術”為主題的中國遠程教育學術論壇,敬祈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