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莉
摘 要: 閱讀教學能讓學生受益于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在自己獲取問題基本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比較合理的方式自行解決問題,是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大家必須致力思考和實踐的話題。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真正具有獲取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其解決問題的信心就足,潛力就大。
關鍵詞: 閱讀教學 獲取問題 基本認識
初中語文教學需要學生自主閱讀感悟甚至是比較創(chuàng)新性的感悟,這是語文課堂必須秉承的基本原則。但在比較現(xiàn)實意義的課堂上,真正屬于學生自主感悟的并不是很多,創(chuàng)新感悟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就需要我們從閱讀教學的源頭上抓,學生自主閱讀感悟的源頭當是學生獲取問題基本認識,筆者在此做出相關的思考和實踐,現(xiàn)拙于筆端,以求方家不吝賜教。
一、閱讀教學讓學生獲取問題基本認識多讀是基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話有一定的哲理,但略顯夸張。其實充滿一定哲理的名言哪有不帶有夸張成分的?但可以引發(fā)我們思考的是,倘若不讀,其義可見?那應當是萬萬不可能的。所以閱讀教學的學生感悟、自主性的感悟、創(chuàng)新性的感悟,需要學生首先對教材文本產(chǎn)生一定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產(chǎn)生于學生的自讀中。因此,在日常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比較理想地獲取問題基本認識,學生的讀是關鍵,而學生的多讀則完全可以說是關鍵中的關鍵。初中教材中的篇篇目目,除去一些詩詞外,一般篇幅都比較長,讓學生多遍地讀則顯得有一定的困難。筆者所思考的是讓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去讀,如讓學生以默讀的形式,既可以節(jié)約學生閱讀的時間,又從一定的角度養(yǎng)成學生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學生的閱讀感悟,需要賴于一定的安靜,默讀則正好能夠給學生以安靜,讓學生獲取有效思維和高效思維的環(huán)境。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是一首寫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詞,說它是氣貫長虹的宏偉詩篇毫不夸張。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在比較充分意義的讀的基礎上,為學生搭建獲取問題的平臺。首先,讓學生聆聽配置與詞情感基調(diào)相一致的樂曲聲中的朗讀,學生便在聆聽中得到如臨其境的美好感受;其次,在讓學生自由輕聲朗讀時,給學生配樂,整個教室回蕩美好的樂曲聲,學生既受到曲調(diào)的熏陶感染,又比較理想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在樂曲的陶冶下產(chǎn)生諸多的遐想,在閱讀中產(chǎn)生諸多的思考。
二、閱讀教學讓學生獲取問題基本認識多思是根本
初中學生的閱讀感悟,其獲取問題基本認識不是一讀就能產(chǎn)生的,必須實施一定的思維輔助策略。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我們經(jīng)??吹降默F(xiàn)象是,學生在思維著,但思維表述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往往不具實實在在的意義,對學生不具任何啟迪性,對自己缺失可研究性。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一定意義上的思維方法,這與教師是否就毫不相干?否矣,應當具有很大的關系。筆者認為,老師應當關注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問題。我們是否注意到此等現(xiàn)象,在思維中,某些學生就是相當嚴重的假性思維,學生眼球在骨碌碌地轉(zhuǎn)著,他們搜羅著什么?那是一種假性思維所引起的無聊。針對這樣的情形,在進行閱讀時,在學生邊閱讀和邊思維的過程中,完全可以以一定意義上的肢體語言通過空間傳遞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只要肢體語言得當,那么完全可以出現(xiàn)如此理想的局面,那就是舉手投足皆有意,一顰一笑總關情,尤其能夠起到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啟迪作用。譬如教學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這是一篇描寫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具有親情關系群體的作品,作品中的于勒一般都認為是一個敗家子的典型代表,在讓學生思維時,筆者發(fā)現(xiàn)班級一學生的眼神似乎充滿呼喚,當筆者走進他時,他悄悄地對我說:“于勒是敗家子嗎?于勒就不應該值得我們?nèi)ネ閱幔俊惫P者予以眼神的肯定性傳遞。在學生交流時,筆者首先讓其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蕩起全班學生的思維漣漪,雖然有學生原來就沒有持這樣的觀點,但思維浪花的迸發(fā)將其觀念得以一定的變化。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肯定學生的是與非,但這樣的多元思維是閱讀教學的必需。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獲取問題基本認識多辨是酵母
學生的閱讀獲取問題基本認識是前提是必需,但學生所獲取之問題基本認識是否就是些比較具有實質(zhì)意義的真命題?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本身就不具任何價值,其基本認識存有嚴重的問題。那么,讓學生進行比較激烈意義上的爭辯就顯得十分重要。讓學生爭辯,只要有一條鯰魚,那將會出現(xiàn)很多很多的鯰魚。這就像做酵饅頭一樣,閱讀教學讓學生獲取問題基本認識的多辨可以說是十分靈驗的酵母。只要學生開始意識到其問題及基本認識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那學生就完全可以推進其文學作品的閱讀甚至創(chuàng)新閱讀上的感悟。譬如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學生經(jīng)過比較充分的閱讀,產(chǎn)生的基本認識顯得極豐富。學生已經(jīng)不再認為諸葛亮就是用兵如神的傳奇人物,不僅僅是神機妙算的人物,而且有相當多的學生在這樣思考,諸葛亮既然那樣的神機妙算和用兵如神,又為什么要出如此的奏章?這樣的命題對學生而言是具有理想的啟迪意義的,學生經(jīng)過辯論,相當明晰。大家?guī)е@樣的問題閱讀《出師表》后,便比較準確地感悟出諸葛亮《出師表》的真實情感的流露,那是諸葛孔明先生效忠君主之赤忱之心的體現(xiàn)。當學生發(fā)現(xiàn)如此問題時,學生這樣思考:既然諸葛亮這樣呈上奏表,在當時或者就是世人肯定會產(chǎn)生積極意義影響的。學生從相關閱讀渠道里找到有關《出師表》之文學地位和價值的佐證材料,如杜甫是如何說的,陸游又是怎樣說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是怎樣言明的。學生在具備獲取問題和解決問題基礎上的閱讀感悟,那感悟的鮮活和有意義對我們而言有目共睹。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長沙:岳麓書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