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芳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在關于教學建議部分提出教學活動應當圍繞重要概念展開,教學方式可以是講授、演示、實驗、資料分析、討論等。這說明了探究性學習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模擬游戲等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教學目標。角色扮演正是一種情景模擬的活動。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如果教師恰當運用角色扮演法,同樣也會有效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下面是筆者嘗試在生物學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法打造出符合新課改精神的課堂的一些思考。
1 巧妙創(chuàng)設情景,合理設計角色
科學研究證明:將學生置于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容易產(chǎn)生學習探究的愿望,這樣才會輕松愉快、積極主動地思考與探索。在教師的組織下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依據(jù)活動內(nèi)容扮演某一特定的人物,學生在扮演過程中開展學習,借助自身經(jīng)歷的過程獲得知識,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和設計角色時要注意以下事項:① 所創(chuàng)情境、所設角色必須貼近學生生活,才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如:在教學“DNA分子的結構”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好朋友一起去劃船”這一生活情景,設計學生這一本位角色。② 所創(chuàng)情境、所設角色時必須有機結合好學習目標。設計這一活動時,筆者充分把握了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目標,即把握好DNA分子的結構特點。因此,在設計角色時,設計一個學生代表一個脫氧核糖核苷酸,頭代表脫氧核糖,右手戴著貼有A、G、C、T的手套代表含氮堿基,左手代表磷酸機團。③ 所設角色必須便于小組充分展示。學習小組一般由4~6人組成。通過教師對不同堿基的比較,讓學生了解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結構特點和種類;讓兩個小組的所有成員排成方向相反的兩列,讓后面的一個學生將左手搭在前面的一個學生肩上代表兩個脫氧核糖核苷酸之間脫水縮合相連,這樣兩個小組的所有成員就形成了兩條反向的脫氧核苷酸鏈。同時其中一條鏈中的所有成員的右手戴上貼有堿基的手套,接著根據(jù)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讓另一小組的所有成員的右手也戴上貼有相應堿基的手套,并與相應的同學手牽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DNA分子的片段。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下,學生很輕松地理解了DNA分子的結構特點,掌握了各種堿基之間的數(shù)目關系。
2 做好角色分工,引導角色表演
在課堂活動過程中,角色的分工可以由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定安排,也可以讓課代表、學習小組長根據(jù)組員的特點合理指派。如:在教學“物質(zhì)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敝校P者要求學生在課代表的組織下進行表演,表演的內(nèi)容分別為自由擴散、協(xié)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經(jīng)過幾分鐘的討論之后,課代表安排了3個小組的學生組成了部分細胞膜(14位學生面對面排列代表磷脂雙分子層,3位學生代表蛋白質(zhì)分子,1位學生代表多糖,多糖與蛋白質(zhì)結合形成糖蛋白,位于細胞膜的外側(cè)),8位學生代表二氧化碳分子(1位在細胞外,7位在細胞內(nèi)),8位學生代表葡萄糖分子(7位在細胞外,1位在細胞內(nèi)),8位學生代表鉀離子(4位在細胞外,4位在細胞內(nèi)),2位學生代表ATP分子,另外課代表對表演內(nèi)容進行同步解說。先上場的是細胞膜和二氧化碳分子,只見二氧化碳分子很輕松地從磷脂分子的間隙中通過了細胞膜;接下來上場的是細胞膜和葡萄糖分子,葡萄糖分子在蛋白質(zhì)的幫助下也迅速地進入了細胞內(nèi);最后上場的是細胞膜、鉀離子和ATP分子,一開始鉀離子在蛋白質(zhì)分子附近轉(zhuǎn)了老半天都無法進入細胞膜,后來在ATP分子的幫助下才進入了細胞。整個表演過程基本將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區(qū)別體現(xiàn)出來。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扮演好角色,教師充當好“導演”,所以教師必須全程關注學生活動的過程。在知識層面上,當學生表演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必須要給予學生及時的糾正和合適的提點;在精神層面上,當學生不夠自信時,也必須要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如:表演自由擴散時,課代表安排7個二氧化碳分子位于細胞外,1個二氧化碳分子位于細胞內(nèi)。馬上就有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膜內(nèi)二氧化碳的分子數(shù)目應該比膜外多。這時,筆者立即對活動進行糾錯和講解,以保證表演的順利進行。剛開始時,表演成員顯得有點拘束,解說員在解說時很緊張,語言也不流暢,這時筆者適時給他們鼓勵、加油。雖然整個表演過程顯得不是很順利,也存在一點小問題,但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得到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應該是終生難忘的。
3 及時反思活動,生成活動心得
若想讓學生真正有所得,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必須安排學生及時反思,反思表演過程當中的得與失,并討論交流。教師再結合本堂課的學習目標有所補充。在“DNA分子的結構”中,通過角色表演,學生及時歸納出四點:① 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構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堿基對位于內(nèi)側(cè);② 堿基的種類決定了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種類,堿基對排列順序的不同決定了DNA分子的不同;③ DNA分子中A=T、G=C;④ 每個DNA分子都有兩個游離的磷酸機團,分別位于兩條鏈的一端。在此基礎上筆者又提出一個問題:已知某DNA分子中有500個堿基對,其中堿基A占22%,則該DNA中鳥嘌呤和磷酸基團分別有幾個?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出:堿基數(shù)=磷酸基團數(shù),任意兩個不互補的堿基之和占堿基總數(shù)的一半。這樣很好地完成了課前預設的學習目標。
高中生物學中有大量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是一個難題,而角色扮演活動使概念直觀化、形象化,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有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對所學的內(nèi)容充滿了探究的欲望,活動過程中學生的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組織和應變的能力都會得到培養(yǎng)。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專家呼吁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話語權,而角色扮演法也會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生物的課堂之中。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出發(fā)點是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