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春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被谶@樣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增強語文課堂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即讓語文課堂變得有“味道”。結合教學經驗和教育反思,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調制語文課堂的“味道”。
一、讓語言賞析津津有味
語言是文本的載體,解讀文本重在賞析語言。從語言人手,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賞析語言的過程中走進文本內部,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首先,在品味語言中走進文本。語言是組成文本的元素,語言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本的風格。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就是對文本的把握。當學生對文本的語言風格有了總體的理解,那么實際上他們已經開始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其次,在語言品味中感受魅力。賞析語言是絕大部分語文課堂的必備環(huán)節(jié)。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紫藤蘿瀑布》為例,賞析文中的語言,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語言本身的獨特神韻,而且學生可以透過語言領悟其蘊含的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鮮明的情感傾向。
最后,在語言品味中提高寫作素養(yǎng)。寫作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不僅要有較好的語言運用能力,而且要有自己的主體表達。無論怎樣,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是寫作的前提,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也是提高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語感好不僅表現(xiàn)為對文本的多層次的理解,而且表現(xiàn)為在語言運用上的游刃有余。
二、讓個性表達別有風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痹谶@一對話過程中,小組討論是具體操作方式,凸顯學生主體性是最終目的。
首先,在小組討論中各抒己見。課堂討論是課堂教學的有效環(huán)節(jié)。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本褪且谡n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交給學生,給他們更大的思考和展示空間,實際上就是發(fā)揚學生的民主精神?!爸挥忻裰鞑拍芙夥抛畲蠖鄶?shù)人的創(chuàng)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數(shù)人之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最高峰。”在語文課堂上同樣如此。
其次,在觀點表達中張揚個性。討論是智慧的碰撞,展示是個性的表達?!笆澜缟蠜]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蘇霍姆林斯基)
最后,在相互辯論中彰顯智慧。辯論的過程實際上是互相啟發(fā)的過程。學生可以從相同的觀點上拓展自己的思路,也可以從相反的觀點中自我反思。七年級上冊的《偉人細胞》一課,同學們在辯論“賈里到底是偉人還是普通人”的過程中,就可以相互啟發(fā),從而不僅拓展了課文的內容,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和表達力度。
三、讓語文課堂值得回味
課堂是有限的,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制約,但是語文課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應該是值得回味的。
首先,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挖掘深度。拓展環(huán)節(jié)是一節(jié)課的亮點,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的遷移舉一反三,而且也是知識學以致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又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能力,真正的創(chuàng)造是想象的結果。有計劃地設計、安排想象性作業(yè),對開發(fā)兒童的潛能、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睂χR的深度挖掘實際上是知識的延續(xù)。
其次,使課堂結尾余音繞梁?!罢Z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保ㄈ~圣陶)一節(jié)課結束了,但是它帶給學生的思考才剛剛開始。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形成,對一系列的問題的思考也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逐漸深入。課堂的結束只是學生思考的開始。
最后,多重教學目標的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層次性決定了課堂知識的延伸性。在知識目標達成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在能力目標和情感價值觀目標上下功夫,從而將對知識的掌握延伸到對能力的培養(yǎng)和對情感價值觀的熏陶上。
打造“舌尖”上的語文課堂,本質上是豐富課堂的內涵,使語文課堂不僅對學生進行知識上的學習和能力上的錘煉,而且在情感和人生感悟上有所啟迪。調制語文課堂的“味道”,實際上是拓展語文課堂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夠在課堂之外對所經歷的事情和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不斷地追問和進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