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照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課文《寡人之于國也》有對“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中的“勝”注解:“【勝(shēng)】盡?!痹谕翘K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課文《鴻門宴》中,編者對“刑人如恐不勝”的“勝”也進行了注解“【勝】盡”,卻沒有對“勝”注音。注音前不注后注,注義又前后重復,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教材的嚴密性。而且,更大的問題是此注音有誤。
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勝”讀作shēng只有一個義項:“肽的舊稱”。而對“勝(shèng)”分成三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勝1(shèng)】有六個義項:勝利、打敗、優(yōu)美、比一個優(yōu)越、優(yōu)美的景物、姓;【勝2(shèng)】(舊稱shēng)能夠承擔或承受,勝任、不勝;【勝3(shèng)】方勝,首飾。
另見《新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勝(shèng)有七個義項:①(舊讀shēng)禁得起?!妒酚洝ろ椨鸨炯o》:“沛公不~桮杓,不能辭。”②畢,盡(舊讀shēng)?!妒酚洝ろ椨鸨炯o》:“刑人如恐不~”;③勝利;④克服;⑤勝利,超過;⑥優(yōu)美;⑦婦女的首飾,蓬發(fā)戴勝。
兩部語文工具書都將“勝”的讀音統(tǒng)一在“shèng”中?!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沒有納入“畢,盡”義項,但查其收錄的此義項的成語“不可勝數(shù)”、“不勝枚舉”、“數(shù)不勝數(shù)”,都讀“shèng”。且在“不可勝數(shù)”詞條解釋時對“勝”進行了連帶注釋:“不能數(shù)完,形容數(shù)目非常多(勝,盡)?!痹谠~條“不勝shèng”下這樣解釋: ①承擔不了,不能忍受,體力不勝,不勝其煩;②表示不能做或做不完,防不勝防,數(shù)不勝數(shù),美不勝收;③ 非常,十分,“不勝感謝”、不勝遺憾??梢娫摴ぞ邥鴮Α皠佟钡淖x音的統(tǒng)一?!缎戮幑艥h語常用字字典》則明確義項為“畢,盡”的讀shèng,還特別注明“舊讀shēng”。意為現(xiàn)在不宜讀“shēng”,應讀shèng。
“勝”讀“shēng”應是在1985年之前?!掇o海》(詞語分冊)第1585頁就有注:“勝(shēng)①勝任;禁得起。②盡。”到1985年12月,隨著國家語委和國家教委和廣電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發(fā)布,許多異讀詞歸為統(tǒng)一,字典、詞典都以此為依據(jù)進行了改動。“勝”就是其中一個。《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注明,“勝shèng(統(tǒng)讀)”(見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第二冊附錄)??梢姟安贿`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的“勝”不應注音為“shēng”。
在蘇教版必修三、必修四課文中,還有幾個常見異讀詞,如“騎”、“衣”、“王”等?!膀T”與“勝”相同。《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注明,“騎 qí(統(tǒng)讀)”?!而欓T宴》“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沛公則置車騎”及白居易《琵琶行》“鐵騎突出刀槍鳴”的“騎”,意為“騎兵,騎馬的人”,舊讀為jì?!缎戮幑艥h語常用字字典》保留此音:“騎㈡jì所騎之馬,騎馬的人,騎兵?!鼻乙浴芭婀┤諒陌儆囹T來見項王”為例?!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則只注qí音,在“騎兵”義項上注明“舊讀jì”。 與對“勝”的處理方式不同,教材對“騎”,沒有注音。
“王”與“勝”不同,它沒有出現(xiàn)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在教材或工具書中上強調(diào)異讀。《鴻門宴》的“沛公欲王關中”的“王”、“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王”以及必修四《寡人之于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王”都沒有注音和解釋。這些“王”都是動詞,意為“稱王”“使……為王”“使百姓歸順”。工具書中都表明讀 wàng。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王( wàng)】古代稱君王有天下?!薄缎戮幑艥h語常用字典》:“【王( wàng)】稱王,統(tǒng)治天下?!睕]有半點含糊。而學生在預習時往往將它讀成wáng,可見還有對其注音注解的必要。
“衣” 也沒有出現(xiàn)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強調(diào)異讀?!读H藺相如列傳》中,“乃使其從者衣褐”的“衣褐” 注解:“【衣(yì )褐】穿著粗麻布短衣,指化裝成平民百姓”(蘇教版必修三)。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衣 (yì )”作為單獨一個詞列出:“衣 (yì ):(書)穿(衣服);拿衣服給別人穿:~布衣,解衣~我?!倍凇缎戮幑艥h語常用字典》,則為“衣 (yī):①上衣;②(舊讀yì)穿”。這表現(xiàn)了兩本工具書的不統(tǒng)一之處。
異讀作為古文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在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古音異讀三類異讀中,最沒有爭議的是通假異讀,本字是什么讀什么,較復雜的是破音異讀和古音異讀。它們會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前面幾例都屬破音異讀,其復雜性略見一斑。古音異讀也如此。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竊計欲亡走燕”,“燕”地名、諸侯國名。古音讀“yān”?!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及《新編古漢語常用字典》仍保留此古音異讀。文中最好注明其讀音“燕(yān)”?!都臼蠈⒎ヮ咊А贰敖穹蝾咊?,固而近于費”,“費”即地名“費縣”,古音讀“bì ”,屬古音異讀?,F(xiàn)在雖然《新編古漢語常用字典》保留此音,但《現(xiàn)代漢語詞典》“費”已無“bì”的讀音。而該句有無注解說明,“費”應讀什么確實讓語文教師費神。
規(guī)范古文異讀是教材編寫者及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必須明確哪些字詞已經(jīng)取消異讀、哪些須在何種情況下異讀的問題,否則會前后打架,自相矛盾而貽笑大方。
(作者單位:浦江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