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艾
耄耋之年尋故地
提起雙江“四知堂”,那就得從1987年說起。
1987年春,受中央委托的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回潼南參加“三·三一”慘案60周年紀念活動和楊闇公烈士陵園落成揭幕儀式。在此之前,時任重慶市委書記的廖伯康來到潼南檢查兩項活動的籌備工作時,曾轉(zhuǎn)達了楊尚昆的一個心愿:希望能在這次回鄉(xiāng)時去他的出生地“長灘子”看看。然而“長灘子”在哪里?誰也弄不清楚。后來經(jīng)過調(diào)查,才知道在雙江鎮(zhèn)西確實有個叫“長灘子”的地方,并且那里確實有一座楊家大院子,但這里是否就是楊尚昆所說的他的出生地?要等他親自來確認才能得知。這座楊家大院里已住有20多家農(nóng)戶,房子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加之又是田間小道,這對80高齡的楊尚昆來說根本無法前往。但為了滿足他的心愿,只得作了讓他在遠處的馬房埡口上遙望的安排。
4月2日,楊尚昆終于回到闊別62年的家鄉(xiāng)。剛參加完紀念活動,他便迫不及侍地來到馬房埡口,頂著淅瀝的春雨,用高倍的軍用望遠鏡,把“長灘子”的山山水水看了個遍。他在尋找生于斯養(yǎng)于斯的出生地?還是在追溯那個兵荒馬亂的艱難歲月?抑或是他想到從這里啟程,大半個世紀以來的風雨途程?誰也揣摩不出他在想什么。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老人心中一定涌動著對家鄉(xiāng)故里的眷戀之情。
看著想著,他向隨行的小弟楊白冰和侄兒楊紹中喃喃幾句:“62年了!房子還是那個老樣……記得院子的朝門前還有棵3人合抱的大柏樹,樹上常歇著許多白鶴,現(xiàn)在好像沒見了啊……”在蕪雜的思絮中他足足流連了半個多小時。
轉(zhuǎn)眼又是10年過去,1998年,楊尚昆逝世后,他的出生地問題,第二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對他的出生地流傳著3種說法:一說,他出生在“郵政局”自己的家里;二說,他出生在大房的“姚家大塘”;三說,他出生在二房的“長灘子大院”。3種說法盡管四處有音,卻查無實據(jù),一時仍無法確定。直到楊尚昆誕辰100周年之際,為了立項開展紀念活動,尋跡他的出生地,又再次被提上議程,并由有關(guān)部門組織了楊尚昆的親屬、史志專家及當?shù)卣嚷?lián)合進行實地考查和取證,關(guān)于楊尚昆出生于俗稱“長灘子大院”的“四知堂”的考證,終于得到了專家學者們的認定和親屬的認同。經(jīng)一致確認后,上報中央批準立項,決定整舊如舊、原汁原味地修復“長灘子大院”,并命名為“楊尚昆生平業(yè)績陳列館”對外開放。于是有了今天的“楊尚昆舊居——四知堂”。
風雨老宅“四知堂”
修復后的楊尚昆出生地“四知堂”,坐落在潼南縣雙江鎮(zhèn)金龍村“長灘子”?!伴L灘子”乃雙江猴溪在此沖積的一塊小平川,大院便在這塊平川的邊沿依山而建。院前:水田如鏡,恰似一輪皎潔的月牙,故名“月亮壩”;一溪碧水,環(huán)繞其間,名“猴溪”;猴溪對岸,3座小丘“品”字而立,俗稱“三星堡”。遠遠眺望這“月亮壩”和青山碧水環(huán)抱的灰瓦老屋,恰似一幅“三星捧月”的水墨丹青,讓人美不勝收!然而在那些堪輿大師們的眼里卻又是另一種審美價值:左右群山拱護,前有溪水環(huán)繞,“山主貴,水主財”這正是一處:“一品當朝,玉帶纏腰”的風水寶地!這些說法未必可信,但長灘子“四知堂”確是一處融山水、田園、生態(tài)為一體的絕佳景觀。
這“四知堂”,乃楊尚昆的曾祖父楊世綏發(fā)跡后建造的宅院,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為木結(jié)構(gòu)懸山頂?shù)乃暮显?,占?246平方米,建筑面積2856平方米。正廳門上掛有一塊“四知堂”的金字橫匾,這是宅主借其先祖東漢大夫楊震公“夜辭黃金”的典故而命名。據(jù)史志記載:一次,楊震路過昌邑縣,正巧當?shù)乜h令王密是他提攜的學生,王密不僅赴郊外迎接,晚上又去拜會老師,兩人聊得非常高興,不覺已深夜。這時王密突然從懷中捧出黃金放在桌上,道:“恩師難得光臨,學生備有一點薄禮,望恩師笑納。”楊震一見立刻說道:“我過去舉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的能力和為人,今天你怎么就不了解我呢?”王密趕忙說:“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現(xiàn)已夜深無人知道,就請恩師收下吧?!睏钫鹫卣f:“你怎能這樣說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無人知道呢?”王密見楊震動怒,臊紅了臉,只得拿著黃金離去,這便是“四知堂”里“夜辭黃金”的典故。在前廳大門左右還嵌有一副木聯(lián):“雄著經(jīng),慎著史,赫赫文章傳世驥;漢時相,宋時將,堂堂姓氏炳人間”,這是對其楊氏歷代先祖的頌揚。
跨進大廳,正中豎立著一塊碩大的木碑,上面鐫刻著當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楊尚昆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摘要。穿過前廳,便是一個石板鋪成的大天井,天井正中安放著楊尚昆的半身銅像。天井左右為大花廳和小花廳,布展為“楊尚昆生平業(yè)績陳列館”,展出了楊尚昆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珍貴圖片400余幅,文物文獻150多件和多部影視資料片等,生動地展現(xiàn)了楊尚昆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
通過大天井,再登上1.5米的平臺,便是正堂屋及其東軒、西軒。這里的所有屋梁、脊檁、門簪、門神等均為金飾;檐下及柱間的垂簾、駝峰、雀替、斜掌乃至門斗等,均為深雕透刻。其用材之考究,刻工的精湛,是全院最精華的部分,無不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大院還曾被專家學者譽為“清代民居古建筑的一枝奇葩”。這里現(xiàn)已分別布展為“中堂屋”“楊尚昆誕生室”“文書角”“農(nóng)耕角”“楊尚昆遺物展覽室”及“中南海的三盞燈”等6間“復原實物展覽室”。“中堂屋展室”居其中,這是宅主供奉祖先和祭拜天地之處。在“天地君親師位”的神龕上,高懸著一塊“清白傳家”的橫額,兩側(cè)是一副木聯(lián):“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堂屋兩壁還掛有《楊氏家規(guī)十六條》。這里是宅主對其子孫進行家訓家教的地方。
“中堂屋”左側(cè)一間被稱為“西廂房”的房間里,除存放有桌椅、立柜、書案等家什外,一張雕花彩繪的大木床和一架竹搖籃,特別引人矚目。100年前楊尚昆就出生在這張大床上,襁褓在這架搖籃里。此時,人們或許會質(zhì)疑,楊尚昆的家不是在鎮(zhèn)上的“郵政局”嗎?怎么又在這里出生的呢?對此,當?shù)卦鱾髦欢喂适隆稐罨辞逑驳美ド接瘛罚?/p>
話說光緒末期,兵荒馬亂、戰(zhàn)亂四起。川東運煤工人余棟臣在大足、榮昌舉行的反帝武裝起義余火未熄,金堂廖觀音領(lǐng)導的四川義和團起義又舉,緊接著四川同盟會員熊克武、謝奉琦又先后在成都、廣安、瀘州舉起義旗,起義和反起義的爭戰(zhàn)此起彼伏,狼煙四起。這些戰(zhàn)亂和兵燹使雙江楊氏家族惶惶不可終日。加之楊尚昆的父親楊淮清子女眾多,家里正在增修房屋,眼看妻子就要十月臨盆了,卻偏偏遇上這些事,讓妻子到那里去避亂生孩子呢?幾經(jīng)商議,最后決定到“長灘子”去。
……
出生得名在此處
“長灘子”本是二房的大院,離鎮(zhèn)二里許,三面環(huán)水,一面依山,環(huán)境幽靜,廳堂寬敞。鄉(xiāng)人說:長灘子“關(guān)起朝門能擺得下一百桌席,敞開朝門也擋得住一百條槍”,長灘子不僅有寬裕的住房,而且有圍墻炮樓等防護設(shè)施,是一個理想的避亂地方。因此,楊尚昆的父親楊淮清便來到長灘子二伯家寄住。
1907年8月3日,就在這座大院的西廂房里,一個小生命誕生了。楊淮清喜得貴子,上上下下一片歡慶。按照楊氏家族的傳統(tǒng)禮俗,孩子落地,是男孩就得由父母或請長輩給取個好名字,同時還要舉行隆重的命名禮儀,而后正式記入族譜。請誰來主持呢?楊淮清想起長灘子的堂兄楊宣承,他是個秀才,又是四川法政學堂畢業(yè)的咨議局議員,很有學識和聲望,于是便請楊宣承為孩子主持取名事宜。楊宣承慨然應允,并隨即問他:
“賢侄的大名,想必老弟已有所得了吧?”
楊淮清說:“小弟倒是想了一個,不知妥否?還請宣承兄指正?!睏罨辞逋送麠钚?,接著說:“小弟素來主張為人要誠篤,做事要誠愨,正如《后漢》中所曰:‘開心見誠,無所隱伏’。故而我想讓蠢侄日后時時記住《禮記》所云‘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jié)之,民其不解乎!’的教誨。想以‘誠’字為名,蠢侄行五,就叫誠五吧,不知妥否?”楊宣承聽后連聲點頭叫好。
楊淮清接著說:“誠五只是號名,而書名至今尚未考慮成熟,就請宣承兄為小兒取個書名吧?!?/p>
楊宣承一番謙讓之后,低頭捋須思忖片刻,說道:“按我族‘文子通光昌俊秀、世傳宣尚肇先宗,守清體道聲名重,立志維勤繼述隆’二十八字的派行,我侄當為‘尚’字輩?;辞謇系芨4竺茫⒅暌咽墙鹩駶M堂,我想可否用‘昆’字為名?”說著他抬頭望了一眼楊淮清,接著又解釋:“‘昆’者玉名也,正寓老弟之滿堂金玉。如今又喜添昆玉。正如《晉書》所曰‘猶桂林之一支,昆山之片玉’,侄兒定是群玉中之佼佼者!將來定是一個《辯命論》中所說的‘志烈秋霜,心貞昆玉’這樣品德高潔之人。尚昆出世,真該為老弟大喜大賀??!”楊宣承一席話,把楊淮清說得哈哈大笑,連聲叫好,頻頻揖手:“哪里哪里!過獎過獎!”楊尚昆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在另一間“復原實物展室”里,還有一處頗叫人費解的“農(nóng)耕角”。這里陳列的全是一些農(nóng)耕器械,犁、耙、鋤、鏵、碾、磨、風車、水車等等一應俱全。這是什么意思呢?在“農(nóng)耕角”的簡介牌上,寫有這樣一段簡介:“宅主楊世綏是個精明人,他家雖已家財萬貫,田產(chǎn)數(shù)千,但他卻仍然堅持‘耕讀傳家’的治家理念,一面煞費苦心地培育子弟攻讀詩書,一面仍堅持農(nóng)業(yè)耕種,雇用一批長工飼牛養(yǎng)豬,常年從事農(nóng)事活動,且躬身料理,以此教育子孫堅持以耕讀為本。” 讀完這段簡介,其主人的用意自然也就讓人了然于心,贊嘆不已了。
(作者單位:重慶市潼南縣文化館。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鄧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