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韶榮
秋菊飄香的日子,我被一群少年誦讀的場景所震撼:他們身著校服,齊刷刷地站立著,沒有刻意的妝容,有的是豐富的表情。他們從心底迸發(fā)出這樣的聲音:“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薄曊疱居睿嘁粞U裊。
誦讀“李杜”時,我感受到這些少年對古典詩詞的那份摯愛。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自豪,他們的心靈里蕩漾著驕傲。他們激昂的聲浪讓我對“李杜”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李杜”既是唐代的,又是現(xiàn)代的;
“李杜”既是中國的,又是全人類的;
“李杜”既是靜悄悄的,又是活潑的;
“李杜”既是經(jīng)典的,又是發(fā)展的、靈動的;
“李杜”既是詩性的、人性的,又是語文的、文化的。
“李杜”,真是一部讀不完的大書!
誦讀“李杜”時,我想告慰“李杜”的在天之靈:你們也許早已聽到了孩子們的心聲,你們的臉上也許寫滿了欣慰。當年再多的漂泊、挫折又算得了什么?當年“語不驚人死不休”地苦苦推敲值了,太值得了!
李白,杜甫,我想說,你們對詩詞的熱愛,對母語的情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少年,你們憂國憂民的意識會濡染無數(shù)華夏兒女。如此,你們該含笑九泉了吧?
誦讀“李杜”時,我又想起當代少年所應當擁有的那份傳承唐詩宋詞的義務和使命。“李杜”既是魅力無窮的、膾炙人口的、美不勝收的,我們自然樂意擁抱;“李杜”又是博大精深的、汪洋恣肆的,我們當然誠心敬畏。
閱讀“李杜”,我們應該拒絕功利、拒絕浮躁、拒絕膚淺。
走進“李杜”,我們需要用心讀,讀出“李杜”之心;需要用情讀,讀出“李杜”之情;需要反復讀,讀出語文的真滋味。
就讓“李杜”融入我們的血液,滲入我們的言語生活,伴隨我們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