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進峰
2007年筆者寫了一篇《學做郵票》教學設計,獲得了江蘇省教學設計二等獎,并在同年發(fā)表。時隔多年,再次教到此內(nèi)容時,突然又有了新的感悟。
曾聽說,寫文章要悟。我漸漸感受到它的真實性,雖然我所謂的“成”提起來恐會貽笑大方,然面對教育,每次自省,就是一種提升,于是奮筆疾書,于我,又將是一個新的開始。
筆者原先的設計以欣賞郵票做引,意在調(diào)動學生的審美熱情,為教學《學做郵票》做鋪墊。然后通過對設計郵票圖案、設計郵票面值、組合郵票三方面的探究來達到本課的技術要求。最后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將知識拓展開來,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加深對郵票文化的印象,激發(fā)對郵票文化的興趣,可謂是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再從作品中回歸生活。
七年后,筆者開始嘗試單元化教學設計的研究,帶著整體教學的眼光再翻開這篇教學設計,總感覺它缺少了點什么,果然,在幾堂課下來后,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先看整體教學框架,為做郵票而做郵票,沒有思維含量;課與課之間沒有承前,更無啟后,缺乏整體性和連貫性;設計流程過于強調(diào)教師的指導,忽略了作為主體的學生,而且教程也有教條之嫌。
面對郵票這一作品,教師到底要教什么?這是一個“魚”和“漁”的問題,更是一個為教而教還是為學而教的問題,重新審視教學,我們需要再思考。
筆者的做法是由末探本,從“郵票”這一本體出發(fā),引領學生走近郵票,追溯郵票的歷史根源,感受郵票文化帶來的思想沖擊。
● 追根溯源,探尋郵票背后的秘密
郵票的題材、郵票標識、郵票的收集和收藏、郵票的欣賞、郵票的故事……正本清源,格調(diào)自會高雅,學生對郵票的理解則會更上一層樓,學習才能興趣盎然,學生才能真正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zhuǎn)變成主動探究者。
1.郵票即文化
通過某張具體的郵票,我們可以了解蘊含其中的文化及歷史。筆者在開展《學做郵票》教學前,先調(diào)查了學生對郵票的認識,明確了需要讓學生了解郵票設計到發(fā)行的整個過程,如郵票怎么誕生的、郵票票面標識的意義、郵費的使用等。筆者希望通過一系列與郵票相關的知識的熏陶,學生能走近郵票,走進這段文化,成為文化的學習者,進而演變?yōu)閭鞒姓摺?/p>
2.文化浸潤郵票
一套郵票就是一段歷史。有了一定的文化積淀,再來“俯瞰”郵票,我們看到的就不僅僅是表面化的郵票實物,還包含了郵票的內(nèi)在韻味。如果說認識郵票文化是由末探本,那么再感知郵票,就是由源及流,這必然是一個全新的境界。
當時很流行的福娃郵票,其文化底蘊因為北京申奧印發(fā)的大量資料而廣為流傳,學生無論是模仿還是獨立制作,都會不自覺地帶上自己對這一文化的理解,因而做出來的作品就會飽含生氣。上頁圖1是國家發(fā)行的實體郵票,上頁圖2是學生制作的電子郵票,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學生作品中不輸實體郵票的靈性。
一幅作品,如果離開了對文化的理解,那就容易流于形式,作品也會缺乏深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xiàn)主導作用,靈動地穿插郵票的知識,滲透一定的學識底蘊和美學知識在其中,讓學生適當?shù)亓私忄]票的相關知識,以提高他們解讀作品的能力。
● 返璞歸真,賦予郵票獨特的魅力
國家發(fā)行的實體郵票,或許有它的嚴肅性,但是教師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制作的電子郵票,是否能夠體現(xiàn)出一些學生的特點呢?
1.方寸之間容萬物
既然它能容,那么我們就可以嘗試各種樣式的電子郵票。在被郵票文化熏陶的前提下,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創(chuàng)作,無關大小,無關樣式。這是一種放,但是區(qū)別于亂放,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放,一種建立在領悟了郵票魅力意義上的放,它是一種思想層面的解放,是一種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2.創(chuàng)作需要靈魂
缺少了思想精髓的郵票,虛有其表罷了。我們需要將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通過作品表達出來,能夠感染他人,才能充分發(fā)揮作品的價值。
● 再思考
《學做郵票》只是一個個例,但筆者對小學信息技術主題式教學課程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次的再思考,讓我獲得了與平時課堂教學不一樣的體悟。
1.整體教學的串聯(lián),更顯宏觀大氣
通過主題的介入,將一堂課衍生成一個系列的整合課,學生就可以從知識的初步認知慢慢過渡到對主題文化的了解,制作作品時就能水到渠成。這樣一個過程,既是一種文化的熏陶,也是一種技術的衍生,更能讓教學回歸生活,回歸本真。從源及流的思維方式,讓教師對整個單元教學有了一個宏觀的掌控,也讓學生的學習增加了底氣,這樣的課堂顯得尤為大氣。
2.主體意識的覺醒,教育回歸本真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是我們的教學卻往往只是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技術,這種停留在有樣學樣基礎上的學習是一種低效、低思想的學習狀態(tài)。通過主題課程的引領,可以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將他們引導到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自主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來。
3.擺脫課程的束縛,煥發(fā)強大生命力
如果僅僅是一堂課,那么很難容納下如此大的信息量。但當教師將信息課程通過主題整合到其他課程中時,它就重新煥發(fā)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另外,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綜合實踐課程,將衍生出來的課程納入地方性課程的范疇,這樣既充實了課程資源,也拓展了課程內(nèi)容。教師不再忙忙碌碌地趕計劃,走進度,教師可以慢下腳步,欣賞屬于我們課程的風景。
4.知識技能的提升,優(yōu)化特色課程
有了一個主題目標,教師的教學就有了方向,學生的學習也有了目標,在達成主題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自由收放,讓學生在框架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領,從盲人摸象式的學習變成整體把握下的知識建構(gòu),這個過程是技能提升的過程,也是知識不斷豐富內(nèi)化的過程。
5.追根溯源的快樂,體悟思想精髓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可是當我們從一“斑”慢慢地追溯到它的全部,形成一個整體,再回歸一“斑”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達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了。這是一種縱觀棋局的快樂,更是一種掌控課程的快樂,這是作為學習主體所擁有的前所未有的自主性。
一課未必一課,甚至課未必像課,但一定要有思想,給予學生跳一跳的機會,給學生思維廣度與深度的發(fā)展提供可能。
由末探本,由源及流,當我們找到課程的源頭,再由源及流,教學就變得更容易、更精彩了,這就是主題式課程教學帶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