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一個三維的可視、可感、可觸的物質世界,但也同時是一個令人類完全茫然,甚至是被動的精神的海洋。人們一直以來試圖抓住精神世界的尾巴,用更加視覺化,現(xiàn)實化的,可感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這大概就是藝術產生的過程。在康定斯基的《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康定斯基不斷在強調這樣一個論點“只有憑借感情,藝術家和觀眾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因循固守于某一種形式,則必然步入死胡同;唯有任憑感情馳騁,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因為前者將自己局限于物質的存在,后者則追隨精神;精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形式?!彼@里所說的,其實就正是精神和物質之間不斷相互追逐和驅動的,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謎一般的過程。藝術是精神的,但同樣也是物質的,它是兩者之間的橋梁。
當我們試圖用確認一個物質的方式去確認精神的時候,很多有趣的事情發(fā)生了:我們發(fā)現(xiàn),當我們用時空可以定位一個物品的時候,卻無法用時空去定位一種精神。精神從某一個時空里如奪目的神劍一般脫穎而出,又伴隨著復雜難辨的時空穿插和交織過程不斷繁衍和創(chuàng)造,最終抱著要超越時空的目的一次次地尋求突破與合作,最終他們落實在一種存在中,在其中孕育再一次的躍起!整個過程正是此次本刊在對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Adam D. Weinberg的采訪中、以及對Max Mara主席Luigi Maramotti的采訪中、和對第五位Max Mara女性藝術獎得主Corin Sworn的藝術項目探索中、以及對Max Mara攜手惠特尼博物館新館設計者 Renzo Piano建筑事務所共同設計推出的全新Whitney手袋的觀摩中,不斷地被更加具體地展現(xiàn)出來。在藝術創(chuàng)造和物質創(chuàng)造領域我們看到了精神閃現(xiàn)的瞬間,它是如此靈巧、充滿活力而來去自由。精神如光一般,照亮物質的歸宿,也照亮藝術的前景,更讓其自身不斷催促和激勵著人類思維的演變。
我們大概很難去論證以物質為核心內容的商業(yè)力量到底可以對以精神為核心內容的藝術領域做出多少貢獻,但有一點我們看到的是,在對物質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中,我們對于精神最大魄力的探索,這是人類所共有的訴求。
康定斯基說,“有人說,藝術是時代的產兒。但是這種藝術,只能藝術地重復那些以被同時代人清楚地認識了的東西。所以它沒有生命力,它僅僅是時代的產兒,無法孕育未來。這是一種被閹割了的藝術。它是短命的,那個養(yǎng)育它的時代一旦改變,它也就立刻在精神上死亡。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一種繼續(xù)發(fā)展的藝術,它同樣也發(fā)源于當代人的感情,然而它不僅與時代交相輝映,共鳴回響,而且有催人醒悟,預示未來的力量,其影響是深遠和廣泛的?!?/p>
在Max Mara 2015年四月的紐約藝術大事記中,我們看到了這一物質與精神交相呼應的過程中對藝術和物質共同的超越性追尋,也許只有當“我們深入理解了這個世界發(fā)生了什么”,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才能作為下一次精神之旅的起點閃亮登場并迸發(f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