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個城市都有這樣一種食物
家住在長沙老城區(qū)的一條小巷里,巷頭是一家新開的便利店,大紅色的招牌中透露出一股熟悉的廉價感。便利店旁邊就是一家米粉店,門口粗獷地架著幾口大鍋,揭開鍋蓋,總是熱氣騰騰。冬天路過的時候,我常常忍不住在大鍋前停留一會兒。
那幾口大鍋,是我學生時代上學路上最溫暖的記憶。
早上,是粉店生意很好的時候,早起上班的年輕人,背著碩大書包往學校趕的學生,都像是約好了一樣,齊齊出現(xiàn)在粉店。
“肉絲木耳不要蔥花”、“老板,搞碗牛肉粉……”、“老板加個荷包蛋……”
點單的聲音絡(luò)繹不絕,站在鍋旁邊的老板,熟練地拈出米粉,盛到漏勺里,放入鍋中,時不時掂一下,過上幾分鐘,一把撈起,抖一抖,去掉水分,手腕一翻,米粉就悉數(shù)到了盛著高湯的碗里。
店小,人多,里面肯定是坐不下的,在路邊支起幾張折疊木桌子,擺上幾張塑料椅子,也不管桌椅是否干凈,食客們端上一碗粉,挖上幾勺辣椒,倒上點醋,一碗長沙米粉就成了。
每個城市大概都有這樣一種食物,沒有吃過它,便仿佛虛度了一天。一個普通長沙人的一天,就從這碗米粉開始。
2 這些味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拆遷通知下來的時候,整個小區(qū)都沸騰了。年輕一輩自然是想著“太好了,有高額的拆遷補貼”。
比拆遷來得更快的,是店鋪紛紛關(guān)門,搬離老巷子。水果店關(guān)門了,裁縫店關(guān)門了,陸陸續(xù)續(xù)也有居民搬出了老巷子。原本熱鬧的巷子,就好像長沙的天氣,突然間從夏天切換到了秋天,一派蕭瑟。
街頭的粉店,倒依舊是熱熱鬧鬧的樣子,好像拆遷搬家,跟他們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
周末,我踩著拖鞋晃悠悠地出門去唆粉。
長沙人貪吃,就連吃粉也不肯乖乖用個“吃”字,一定用“唆”,來形容吃粉時暢快淋漓的感覺。
已過了早上的高峰,店內(nèi)并沒有多少人。我照例點了一碗牛肉粉,又加了一個雞蛋。老板抓了滿滿一把粉扔到大鍋里去煮,我則低頭刷手機。
“多吃點啊,這么瘦!”老板把米粉端到我面前。我戳了戳剛剛煎好的雞蛋,外表煎得焦脆,里面卻還是嫩嫩的流質(zhì)的蛋黃,這是我喜歡的質(zhì)感:“王叔,你雞蛋煎得這么好,教教我,以后我也去開個粉店!”
“小鬼,又來調(diào)侃你叔?!?/p>
“說真的,有個一技之長傍身。聽說,外地沒有粉店,說不定我從此就發(fā)達了呢……”
說歸說,我自己也明白,要長時間站在火爐邊,我是絕對干不來的。
“王叔,你什么時候搬走???提前說一聲,我得多來吃兩碗粉?!?/p>
“哈哈哈哈,給你大碗多加牛肉再加個蛋,不漲你價……”
玩笑過后陷入了漫長的沉默,我低頭悶聲吃粉,王叔坐在門口沉默地看著巷子。都是看慣了的風景,街道甚至有點破舊,可不管是燉牛肉湯的味道,還是街邊炸雞排的香氣,一旦意識到有一天會永遠離開的時候,心里還是莫名地傷感。
這些味道,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呀。
3 老板,來碗牛肉粉不要香菜
搬家那天,陰雨連綿的長沙終于放晴了。
新家也在商業(yè)區(qū)旁邊,站在家里的陽臺上,就能看到步行街攢動的人流,還能欣賞到長沙周末的煙花盛景。
生活照樣繼續(xù),并沒有因為一條街道的消失而終止,一些人的不再相遇,一些味道的錯過而有什么不同。我們大概都是擅長遺忘的吧。
周末,趕著去一個地方跟朋友碰頭,抵達之后沒有如期找到朋友,只好在街上閑逛,卻在無意間聞到了熟悉的燉牛肉的味道。
應(yīng)該不會錯的,這是聞了十幾年的味道。我循著香味走過去,依舊是小小的店面,照樣是幾口大鍋呼呼地吐著熱氣。
“老板,來碗牛肉粉不要香菜!”
“是不是還要加個蛋啊,小鬼!”
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聲音,意外之中的小小驚喜,讓我那一刻有點小小的感動。有的東西不是錯過,而是無法忘記,就如那些在生活里漸漸老去的時光,和那些一直青春著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