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玲
中國古人對坐姿很有講究,因為它是禮儀的一個方面。賈誼在《新書·容經(jīng)》里是這樣規(guī)范坐姿的:“坐以經(jīng)立之容,(h9ng,脛骨上部,股骨下部)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jīng)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nèi)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p>
經(jīng)坐 又稱危坐,兩腿并膝著地,而后臀部貼著腳后跟,挺直腰板,目光平視。這是古人標準有禮的坐姿。如西漢時大夫宋忠、賈誼,有一次聽卜者講解卜筮,由于這位學識淵博的卜者侃侃而談,二人不由得肅然起敬,于是“獵纓正襟危坐”。這四種坐姿的區(qū)別在于頭部是平,還是微俯,是仰,還是低頭。視線落點的不同,分別對應四種坐姿。
跽坐 雙膝接地,但臀股與雙足跟保持一定距離,而且挺身直腰。跽坐就是跪坐,由坐而跽,多是表示敬意或被對方所震動,或表示警惕。如在那次殺機四伏的鴻門宴上,樊噲帶劍擁盾撞仆衛(wèi)士入內(nèi),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項羽震驚于樊噲闖帳,心生警惕,所以才“按劍而跽”。
趺坐 雙足交疊,盤腿而坐,類似佛教中修禪者?!抖Y·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文臉,交趾注曰“足相向”。
箕坐 兩腿分開平伸,上身與腿成直角,形似簸箕。如有他人在場而取箕踞的坐姿,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妒酚洝酚涊d荊軻刺秦王未遂,“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反映了荊軻對秦王的蔑視。
侍坐 陪坐在宴席間地位較低的座位上。侍坐一方面表示不敢與尊長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也含有恭候調(diào)遣、隨時奔走效力的意思。如《鴻門宴》中“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胡坐 臀部坐在凳子(椅子)上,大腿與軀干成直角,小腿與大腿成直角,腳著地與小腿成直角。魏晉南北朝時期,原本是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椅子等坐具傳入中原,當時人稱為“胡坐”,但很快為漢民族所采用,專家稱之為“垂足坐”,這就是今天常見的坐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