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蘇萍
[摘 ? 要]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非測試性評價正是強調(diào)對語言教學過程的評價,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習的結果,是符合建構主義理論的。但是目前非測試性評價對許多學校及教師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新的話題。一些學校和教師往往是知道或者聽說過這一評價機制,但是并沒有過多了解。本文基于這一情況,對非測試性評價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分析了非測試性評價的意義及其運用方式。
[關鍵詞]非測試性評價;概念界定;意義;運用
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非測試性評價,包括下列五個方面的主要內(nèi)容:評價中學生在課內(nèi)外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評價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和策略、評價中學生學習英語時的學習行為、評價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和評價中學生英語學習的綜合運用能力。在英語教學中,運用非測試性評價,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評價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
一、非測試性評價的概念界定
十多年來,由于受中考指揮棒的負面影響,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關注學生的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升學考試,通過上述各種各樣的考試來評價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通過上述規(guī)范性極強的英語考試實現(xiàn)的學生英語學習效果評價,習慣性稱之為英語測試性評價。而英語非測試性評價就是對中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下列五個方面的評價:評價中學生在課內(nèi)外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評價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評價中學生學習英語時的學習行為、評價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和評價中學生英語學習的綜合運用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英語教師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的一種量化評定與定性描述相結合的評價機制,是對中學英語教學中一貫采用的測試性評價機制的重要補充。
二、實施初中英語教學非測試性評價的重要意義
1.挖掘了學生英語學習的潛能。近年來,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開展和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廣大英語教師逐漸認識到下列問題:(1)僅僅通過紙筆考試來考查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會嚴重限制中學生英語人才的成長;(2)教學過程中,既要密切關注學生英語學業(yè)的成績,又要密切關注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英語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和英語學習合作探究精神等方面的發(fā)展。而初中英語教學非測試性評價機制的引入正是基于上述諸多方面,尤其是考慮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學習英語的潛能,全面培養(yǎng)具有不同特點的英語人才。
2.進一步完善了評價機制。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完善的教學質(zhì)量評價機制必須包括測試性評價(即終結性評價)和非測試性評價(即形成性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英語形成性評價把人們此前單一的只關注重大考試的量化評價逐步轉(zhuǎn)向?qū)⑵渑c關注英語教學過程中質(zhì)的把握與分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構建多維度的評價機制。需要強調(diào)的是英語非測試性評價在本質(zhì)上是并不排斥量化的評價。它常常把某一項等級的評定、某些標準的量化、某一過程的描述性評定結果等整合應用。這種定性描述與量化評定相結合的非測試性評價手段,更有利于清晰、準確地評價學生學習英語的進展情況和某一單項能力提高的情況。所以,自從引入了英語形成性評價機制,終結性評價機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如此,學生在密切關注中考的同時,也密切關注了英語學習的過程,不斷調(diào)整了英語學習的策略,不斷體驗到了英語學習進步與成功的喜悅,不斷促進了自己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和英語綜合能力的發(fā)展。與此同時,由于引入了英語形成性評價機制,不僅提高了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科研能力,還有效推動和促進了“三化”,即教師英語教學過程設計的最優(yōu)化、教師英語教育理論實踐的經(jīng)常化和教師英語教學成果的最大化。
3.促進了學生課外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英語形成性評價包括了學生課內(nèi)外英語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學生課內(nèi)外英語學習行為的評價和學生課內(nèi)外英語學習效果的評價。學生為了在上述評價中有良好的表現(xiàn),勢必在課外去圖書館、借助網(wǎng)絡等查閱英語學習資料,參與班級或者學校舉辦的英語課外活動,親身參與和多維體驗英語學習的過程。這些課外英語學習活動包括參與英語角、組織英語沙龍、編排英語小報、模擬設計英語廣告、編排英語小節(jié)目、表演英語戲曲、英語歌詠比賽、英語辯論、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志愿者活動等。這些活動的開展與及時評價,推動了學生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促進了課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非測試性評價的運用
1.評價課堂學習為主,兼顧評價課后學習。在進行中學生英語學習非測試性評價時,教師必須根據(jù)英語聽說讀寫的特點和英語量化表的細則要求,針對某個英語學習項目進行具體評價。以非測試性評價學生英語的聽說能力為例,根據(jù)評價量化表的細則要求,必須對學生進行下列12個方面的綜合性評價:(1)對聽說題型的把握;(2)對預測內(nèi)容的判斷;(3)對文章體裁的判斷;(4)對聽說信息的獲取;(5)口語交際時語調(diào)的自然度;(6)口語交際時吐字的清晰度;(7)口語交際時單詞發(fā)音的準確度;(8)口語交際時語速的適中度;(9)復述聽力材料的準確度;(10)復述課文內(nèi)容的準確度;(11)背誦課文的準確流暢度;(12)完成書面表達的能力等。而對學生課后的評價主要通過教師對學生布置的聽說讀寫材料進行檢查交流去完成。如:教師利用聽說課的時間播放部分學生的自我錄音材料,各小組對此討論評價,教師作點評等。
2.評價指定學習材料為主,兼顧評價自選學習材料。
學生英語指定學習材料的內(nèi)涵為:(1)經(jīng)過英語教材編寫專家嚴格審定編寫的英語教材;(2)英語學習中的同步指導用書;(3)教師為學生精選后指定的英語網(wǎng)絡電子用書;(4)與英語學習相關的英語電視講座等。評價時,上述學習材料是主要的評價主體。
以非測試性評價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寫作能力為例。因為學生聽說讀能力的形成是構建學生英語書面表達能力的前提,所以,教師首先得評價學生的英語聽說讀能力。在現(xiàn)行初中英語教材中,幾乎在每個單元的導入部分都配備了2—3幅圖片。這是學生課前預習時極好的資源。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用英語寫出每幅圖的關鍵詞,或用英語準確完整地表達圖畫的意思,或者2人一組輪流描述圖畫的主要內(nèi)容等。然后,教師推薦優(yōu)秀的英語描述代表上講臺作示范性描述,其間對之插入說、寫的評價機制,以此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和英語書面表達能力。
評價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自選學習材料,主要是指評價每位學生每個學期中自購的英語學習輔導材料。通常情況下,評價內(nèi)容為學生每學期必須自購一套英語同步學習資料,其中包括評價學生在課外使用的英語學習有聲影視資料等。
3.以他人評價學習情況為主,兼顧學生評價自我學習情況。通常情況下,非測試性評價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往往是通過他人評價來完成的,不過,也要兼顧學生的自我評價。當然,無論是他評還是自評,教師都要制定評價的細則。比如,在評價學生的聽說能力時,如果學生能夠?qū)δ骋徊牧系幕疽c進行準確流暢的描述,就應該給多少分,如果描述得有欠準確和流暢,應該給多少分等。此外,家長通過在學生評價單中簽字等形式,可以準確評價學生在家里時的英語學習態(tài)度。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建立并運用非測試性評價機制,能使教師更全面地分析、把握與調(diào)控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從而使學生的英語能力得以不斷提高。因此,教師要合理運用非測試性評價機制,更好地促進英語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 瑾.非測試性評價在中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9,(04).
[2]管 群.淺談改革中學英語教育評價體系的策略[J].中學英語之友(下旬).2010,(06).
[3]李 芳.形成性評價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策略及意義[J].考試周刊.2008,(37).
[4]喬學琴.中學英語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1,(22).
[5]鄭旺全,陸錫欽.從測試的發(fā)展看能力目標在英語評價中的作用[J].課程·教材·教法.2009,(11).
責任編輯 ? 許雅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