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
摘要:英語學習離不開聽、說、讀、寫四部曲,而聽為“四會”之首。我認為,小學生學好英語最重要的途徑是樂于聽英語。只有樂于聽,才能邁出學好英語的第一步,才能在之后的學習道路上暢行無阻。
關(guān)鍵詞:英語學習;樂于聽 ;英語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7-071-001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diào)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1]我認為,任務固然重要,但是引導學生學會聽英語、樂于聽英語才是學好英語的前提。
在英語課堂中,采用故事教學,能夠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聽力水平。
一、關(guān)卡挑戰(zhàn),引導學生樂于聽
雖然采用故事教學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為提高,課堂上認真聽的孩子學習成績明顯提高了,可以說他們是在享受故事的過程中有了成功的體驗。但是每個班總有少數(shù)幾位學生會不認真,他們在課堂上給老師的感覺就是:你講你的,我想聽就聽,不想聽你能奈我如何?長此以往,他們的學習只會越來越差。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故事中設(shè)置了很多關(guān)卡,難易程度不一,答出來有獎。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聽的欲望也提升了,而且不管是聽得懂的學生還是聽不大懂的學生,都能在每一環(huán)節(jié)中將相關(guān)的新知識進行鞏固。
關(guān)卡的設(shè)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種獎勵機制下,那一小部分上課不太愿意聽的學生也慢慢轉(zhuǎn)變了??梢哉f,這種機制帶領(lǐng)著學生在英語學習路上邁出了通往成功的一大步。
二、多方共勉,養(yǎng)成樂于聽的習慣
(一)師生共勉
學生在課堂中處于主體地位,他們是學習的主人,只有他們樂于聽英語,才能取得成功。在新授課中,我經(jīng)常設(shè)置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聽課文錄音,并且復述出來。課文中的多數(shù)語句學生都是能夠說出來的,這樣的設(shè)計一來提高他們的聽說能力,二來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在上練習課的時候,遇到容易混淆的選擇題,我經(jīng)常舉一反三。比如聽力選擇題:Is this your father?選項有三個,A.Yes,it is. B.Yes,she is. C.Yes,he is.雖然平時上課一再強調(diào)男、女、物要分清,但還是有不少學生會不假思索地選A,殊不知遇到此類題目要好好判斷一下。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讓學生根據(jù)選項來說說該怎么問,獎勵機制貫穿著始終。如此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自然就上去了。
雖說學生是主體,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仍是不容忽視的。平時我一直鼓勵學生要多聽英語,把聽到的覺得有用的知識拿出來分享,并且運用到生活中。英語課堂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小游戲,在教授新句型時,我經(jīng)常采用“Copy不走樣”來訓練學生的聽力。五、六個學生排成一排,讓第一位學生看清楚教師手中的句子,向第二位學生傳送信息,一個個傳下去,看最后一位學生能不能正確地復述出來。正確的,獎勵;反之則一小組大聲念三遍,幫助鞏固新句型。因此教師必須要發(fā)揮好主導作用,才能逐漸引導學生養(yǎng)成樂于聽的習慣。
(二)同伴共勉
良好的同伴關(guān)系是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精神環(huán)境,有利于他們形成自尊、自信的性格,有利于他們心智的發(fā)展。在排座位的時候,我有意讓性格互補的學生坐在一起,防止學生性格走向兩個極端。三年級的課堂教學比較注重模仿語音語調(diào),在模仿后,我經(jīng)常設(shè)置Pair work,讓學生間練習聽說。課堂時間有限,對文本的聽說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學生,因此很多時候我都放在課后進行。
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帶著各地的口音,想要統(tǒng)一他們的說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時候同伴的作用就可以發(fā)揮了——互相聽說,互相糾正過來。絕對不能小覷這股力量,這些孩子的骨子里本就帶著一種“絕對要說清楚、說好聽,說的不好必須改”的精神。正是他們的這種精神,班級學生的讀書、背書活動才會有條不紊的進行。
當然,為防止學生應付了事,我事先跟他們說好,被老師發(fā)現(xiàn)應付了事的,如若沒有充分的理由,所有的獎勵回收;同學之間要相互監(jiān)督,發(fā)現(xiàn)有應付了事者,舉報有獎。在獎勵機制的驅(qū)動下,四人一組的小團體,每輪到一位學生說,其他三人的小耳朵聽得可仔細了,生怕漏掉一個音。遇到有困難的學生,其余人會先讀、背,讓有困難的學生聽清楚再進行活動。如此,每位學生都能夠在團體中逐漸提高聽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樂于聽的習慣。
(三)親子共勉
我們都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家長平時很忙碌,有的甚至長期不能跟孩子好好溝通,只通過成績來判斷孩子學習的好壞。孩子考得好就進行物質(zhì)獎勵,考得不好就開口罵、動手打,絲毫不考慮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一課堂是虛的,“學生”時常見不到啟蒙老師。時間一長,孩子們在家的學習積極性就越來越低,甚至開始厭學。
每次一有機會,我都會與家長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很多家長都會說,英語早忘記了,不知道怎么教。問題不在于會不會教,而在于孩子有沒有學習英語的這個環(huán)境。英語跟流行歌曲一樣,聽的時間長了,也就會了。家長往往會忽視聽這個環(huán)節(jié),總以為讓孩子不停地讀就是好的,給孩子布置很多寫的作業(yè)就是在促進他們進步。殊不知很多孩子說、讀、寫都好,唯獨聽力這塊非常薄弱。為什么?就是忽視了聽的重要作用。
學生還小,他們的心智發(fā)展水平還不成熟。在學校有老師的指引,學習有方向。但是,在家如果沒有家長的指引,很難保證他們能夠有效地學習。雖然很多家長都說不知道怎么教,但是好在能夠爭取到絕大多數(shù)家長的配合,他們愿意讓孩子多聽英語,給孩子提供這樣一個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一起聽一起交流,跟孩子共勉,逐步引導他們養(yǎng)成樂于聽的習慣。事實證明,這些家長的選擇是明智的,他們的孩子確實在多聽英語后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英語學習中,不愛聽,如何說?不聽好,如何說好、寫好?在此我仍然強調(diào),在小學英語學習中,必須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樂于聽的習慣。只有樂于聽,才能邁出學好英語的第一步,才能在之后的學習道路上暢行無阻。
參考文獻:
[1]郝桂茹.小學英語教學方法的多樣化[J]河北教研,1999,(1)
[2]鮑承模.美國中小學“英語為第二語言”現(xiàn)代教學法介紹[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1999
[3]王薔.小學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