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崇年
今是古的延續(xù),古是今的由來。不了解歷史就難以深刻地認識現(xiàn)在,不了解現(xiàn)在也難以準確把握歷史。
新一屆中央領(lǐng)導集體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diào)領(lǐng)導干部要多讀書、多學習歷史。學習歷史有些什么意義、方法和途徑呢?
一個人人生不過百年,活動范圍很小,接觸人也很少,一輩子認識幾十個人幾百個人了不起了。歷史是五千年億萬人智慧的結(jié)晶,任何個人的智慧都不會超過歷史。所以,增長智慧、激發(fā)才智、以古鑒今,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學習歷史。比如說我們看《二十四史》,優(yōu)秀的人,精美的語言,燦爛的思想火花,太精彩了。歷史總能給人無窮的力量和啟示。
我最近去了貴州陽明洞,王陽明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能有所作為,令人感動,了不起啊。我的一個朋友是位干部,出了點事,但不是他的責任。在被免職后,他感到非常委屈。我說,你多看看歷史,不要那么想不開。學習歷史令人心大、心善、心強。熟知歷史的人遇到風吹浪打的事會想得開一點,不會為小事糾纏。
我覺得我們很多官員缺乏歷史知識,不知道為官應具備的修養(yǎng)??纯礆v史上那些清官、好官是怎么做的,可以給自己樹立榜樣,有所追求,境界就高了,就不會犯低級錯誤。
歷史愛好者特別是領(lǐng)導干部要讀些經(jīng)史子集。經(jīng)部讀《大學》,史部讀《史記》,子部讀《老子》,集部可以按照個人喜好,愛看誰就看誰。我讀書有一個方法,叫做“四名讀書法”,就是讀名人、名著、名篇、名句。這四個名就是人類智慧的花朵,無數(shù)的花朵組成人類智慧的花園。對“四名”要反復讀,多體會,多踐行。
我的老師是白壽彝先生,有一次他問我:“你說說,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那個‘天’是什么意思?”我說不知道,請您指教。白先生說,你慢慢琢磨,我不說。這些年我一直在想這句話,我覺得對我們搞文史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話。我認為,那個“究天人之際”的“天”不是氣象的天,不是宗教的天,不是理學的天,而是歷史哲學的天,就是天時的“天”。歷史學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從歷史的角度看,天就是天時,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就是“動善時”,早也不行,晚也不行。不早不晚,很困難。歷史研究天時,研究歷史人物怎么順應天時、利用天時、借用天時。我覺得所有成功的人都會借用天時。天時是很公平的,元順帝是這個天時,朱元璋也是這個天時,朱元璋借著這個天時起來了,推翻了元朝。你說朱元璋早一百年行嗎?成吉思汗橫跨歐亞,早把他滅了。努爾哈赤早生一百多年趕上明朝盛世的時候也根本成不了事。晚也不行,晚了就是李自成的天下,也沒你清朝的天下了。我們個人難以改變天時,但是可以順應天時、借用天時。
學習歷史,搞清楚天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通古今之變,才可以著書立說。其實,司馬遷最后的目的是成一家之言,他核心就是這句話。這名句對我們的啟發(fā)就是,學歷史,第一研究天人關(guān)系,第二研究古今關(guān)系,第三把自己放進去,不是局外人,進而力爭做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真正把這句話理解了,學到了,也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