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慧 楊 坤
影響會計透明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透明度呢?信息透明是資本市場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基石。由于信息不透明主要是管理層未能及時、準確、充分地向社會公眾披露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引起的,監(jiān)管者強制要求擁有信息優(yōu)勢的公司管理層有義務向社會公眾披露充分、適當和及時的信息。現(xiàn)實中,公司管理層在信息披露內容和時機上具有一定選擇權,這必然造成公司披露信息透明度的差異。葛家澍和陳少華(2002)[1]認為,廣義的透明度建立在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基礎之上,包括清晰性、充分披露、實質重于形式、可比性等要求。Bushman等 (2004)[2]將透明度定義為上市公司特定信息的有效性,包括財務透明度和治理透明度兩個層面,涵蓋信息的生產、收集、驗證和傳播多個環(huán)節(jié)。財務透明度是媒體和分析師對信息披露關注的強度、及時性以及對財務信息解讀和傳播程度,與國家的正式經濟制度相關;治理透明度是外部投資者對公司治理披露的關注程度,與國家的法律和司法制度相關。歸納前人研究,影響透明度的因素包括內部壓力和外部壓力兩類。內部壓力包括公司的經營業(yè)績、盈余管理、掏空程度、高管持股、融資需求等因素;外部壓力包括獨立審計、機構投資者、監(jiān)管等因素。從靜態(tài)上看,透明度是內部壓力和外部壓力共同作用的均衡結果,從動態(tài)上看,透明度是不斷調整變化的 (譚勁松等,2010[3])。如果公司初始狀態(tài)的透明度較低,在外部監(jiān)督、內部治理、行政干預等因素的作用下,會計信息透明度會逐漸改善,向理想狀態(tài)靠近 (張程睿和王華,2006[4])。
審計師和媒體是資本市場重要的監(jiān)管力量,在資本市場中分別發(fā)揮著信息鑒證和信息傳播功能,有助于會計信息透明度的改善。審計師通過提供會計信息鑒證服務,緩解各利益主體間的代理沖突,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薄仙慧和吳聯(lián)生,2011[5])。媒體具有收集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重要功能,媒體關注不僅影響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審計師、投資者等各類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也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現(xiàn)有文獻孤立地考察媒體關注、審計治理對會計信息透明度的影響,本文從動態(tài)角度考察媒體關注和獨立審計在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方面是否具有協(xié)同治理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媒體負面報道越多的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越差;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較差;綜合考慮媒體曝光和非標意見對透明度的影響發(fā)現(xiàn),媒體曝光具有風險警示作用,審計師發(fā)表非標審計意見,考慮了媒體曝光的風險警示因素,媒體關注和獨立審計的協(xié)同治理提高了會計信息透明度。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媒體關注和審計治理在會計信息披露領域的文獻,為資本市場解讀媒體關注和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提供了經驗證據,為監(jiān)管部門借助審計師、媒體等外部監(jiān)督力量保護投資者利益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西方,媒體享有 “無冕之王”的美譽,被視為獨立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外的 “第四方權利”。由于媒體報道形成的輿論焦點可以迅速吸引公眾眼球,引起監(jiān)管部門的關注和查處,抑制監(jiān)管層自利行為。在中國,媒體關注的監(jiān)督作用也逐步凸顯,2001年的銀廣夏案件、2005年科龍電氣舞弊案、2010年五糧液關聯(lián)交易案等都是由媒體率先揭露,并在媒體的持續(xù)曝光下引起各方重視和處理的。新修訂的《國家審計準則》首次規(guī)定,審計人員可以通過媒體負面報道識別可能存在的違法行為,從政府法規(guī)層面認可了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中國學者也從降低控制權私人收益、揭露公司違規(guī)、抑制盈余操縱、影響審計師行為等方面證明了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
李培功和沈藝峰 (2010)[6]以入選50家 “最差董事會”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分析媒體的治理作用,發(fā)現(xiàn)媒體曝光度越高,上市公司越有可能修正其違規(guī)行為;柳木華 (2010)[7]調查了大眾傳媒對會計舞弊的監(jiān)督作用,發(fā)現(xiàn)媒體在監(jiān)督會計舞弊時扮演了信息傳播者的角色,主要捕捉舞弊高發(fā)行業(yè)、舞弊嚴重、股價上漲幅度大等市場表現(xiàn)異常的對象進行曝光;于忠泊等 (2011)[8]研究表明,財經媒體能夠揭露管理層盈余操縱行為,但不具備抑制或糾正的功能;戴亦一等 (2011)[9]發(fā)現(xiàn)媒體負面報道能夠揭露并有效遏制財務重述行為;楊德明和令媛媛(2011)[10]發(fā)現(xiàn)媒體在資本市場發(fā)揮了監(jiān)督職能,在處罰公告公布前,媒體已經深入報道了24.7%樣本公司的違規(guī)行為;醋衛(wèi)華和李培功 (2012)[11]以受到證監(jiān)會處罰的公司為樣本,發(fā)現(xiàn)60.42%的公司在證監(jiān)會正式調查前,受到媒體的質疑和負面報道;權小鋒和吳世農 (2012)[12]系統(tǒng)分析了媒體關注、盈余操縱和會計誤定價之間的關系后發(fā)現(xiàn),媒體關注具有深度治理效應,通過抑制盈余管理行為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減少了會計誤定價。李明等 (2014)[13]發(fā)現(xiàn),媒體負面報道有助于提高公司透明度;陳紅等(2014)[14]發(fā)現(xiàn)媒體曝光能夠顯著提升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梳理文獻發(fā)現(xiàn),媒體通過對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曝光企業(yè)經營管理的漏洞或危機。媒體報道企業(yè)負面信息越多,說明企業(yè)舞弊、大股東資金占用、盈余操縱、財務重述等機會主義行為越嚴重,會計信息質量較差,會計信息透明度較低。據此我們提出假設1。
假設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媒體報道企業(yè)負面信息越多,企業(yè)會計信息透明度越差。
審計是資本市場中一種持續(xù)、有效的外部監(jiān)督,審計師對企業(yè)提供的財務信息及其背后隱含的經濟行為進行鑒證,可以發(fā)現(xiàn)并阻止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企業(yè)的代理成本 (Jensen和Mecking,1976[15])。代理問題越嚴重、盈余質量越差的公司,審計師越可能簽發(fā)非標審計意見 (Fan和Wang,2005[16])。盈余管理程度較高的公司,會計盈余會影響經營成果的真實、公允表達,更有可能被審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 (曹瓊和卜華,2013[17])。進行機會主義盈余管理的公司,潛在的錯報風險更高,更有可能收到非標審計意見 (陳小林和林昕,2011[18])。當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較高,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低時,公司極有可能收到非標審計意見。收到非標意見的上市公司會被監(jiān)管者更加嚴格地關注,很難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增加了公司的融資成本,管理層的薪酬和聲譽也會因此受到不利的影響,面對這些壓力,管理層不得不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慮,采取積極的措施改善會計信息質量,主動披露更多或更及時的信息,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
人們在研究媒體治理作用的同時,也注意到媒體報道的偏差性,如DeAngel等 (1996)[19]發(fā)現(xiàn),媒體在選擇報道對象時具有主觀性,媒體報道不能抑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Miller(2006)[20]發(fā)現(xiàn),媒體為了追求 “轟動效應”,傾向于選擇涉案金額重大的公司進行報道。Gurun和Butler(2012)[21]發(fā)現(xiàn),地方媒體對當地企業(yè)支付的廣告費會產生收入依賴,對當地企業(yè)進行過度正面報道。
媒體的本質是信息傳遞中介,媒體關注本身沒有法律約束力,不能強制要求管理者改變其行為。媒體關注對會計信息透明度的影響主要通過三種機制實現(xiàn):其一,聲譽機制。丑聞曝光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使管理層聲譽受損。出于對未來薪酬和就業(yè)機會的考慮,管理層會維護自身聲譽,采取積極措施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22]。其二,行政干預。媒體曝光形成了輿論焦點,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促使監(jiān)管機構進行干預,增加對公司違規(guī)行為的查處力度,迫使管理層糾正機會主義行為,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6]。其三,市場機制。媒體對上市公司刊發(fā)負面報道后,引發(fā)投資者對公司未來業(yè)績的擔心,投資者會賣出違規(guī)公司的股票,導致股價下跌,通過資本市場對管理層施加壓力,促使管理層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穩(wěn)定投資者的情緒[23]。
除了聲譽機制、行政干預和市場機制外,近年來陸續(xù)有文獻發(fā)現(xiàn)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也表現(xiàn)在審計領域。媒體關注會影響審計意見,媒體可能借助審計這個 “路徑”發(fā)揮治理效應,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Frost(1991)[24]發(fā)現(xiàn),公司虧損的情況被 《華爾街日報》報道后,審計師更可能簽發(fā)較為穩(wěn)健的審計意見。Mutchler等 (1997)[25]發(fā)現(xiàn), 《華爾街日報》報道公司無法按時還債的信息后,盡管該信息在年報中已經披露,且不會增加公司破產的概率,審計師在簽發(fā)審計意見時仍會比較保守,更有可能發(fā)表非標意見。Joe(2003)[26]發(fā)現(xiàn)即使媒體曝光沒有提供任何增量信息,審計師也會擔心客戶破產遭受訴訟風險,更有可能簽發(fā)非標意見。余玉苗等 (2013)[27]發(fā)現(xiàn)媒體對上市公司負面報道越多,審計師對其簽發(fā)非標審計意見的概率越大,審計師次年審計意見改善的概率也越大。張龍平和呂敏康 (2014)[28]基于新聞傳播學中 “沉默的螺旋”和 “圖式”理論研究了媒體評價與審計意見的關系,發(fā)現(xiàn)上市公司媒體評價越高,越有可能被審計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隨著審計師風險容忍度的提升,媒體評價與審計意見的正相關關系更加顯著。在資本市場中,如果審計師能夠利用媒體曝光識別出企業(yè)潛在的風險,不僅可以提高審計對會計信息的治理作用,也能夠甄別出媒體報道的偏差,提高媒體對會計信息的治理作用,媒體曝光和非標審計意見給會計信息透明度不高的公司施加了 “雙重壓力”,增加了管理層盈余操縱、財務重述的成本,促使管理層減少盈余管理、掏空等機會主義行為,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據此我們提出假設2。
假設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媒體關注和審計意見的協(xié)同治理作用能夠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
本文選取2009—2013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財務指標來自wind資訊庫,媒體報道數據從中國知網CNKI《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采用手工收集的方式獲得,上市公司更名數據來自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以下處理:其一,剔除金融行業(yè)公司;其二,為避免極端值的影響,對模型中的連續(xù)變量在1%和99%水平上進行Winsorize處理;其三,剔除主要變量缺失的樣本,最終得到9506個樣本觀測值。模型統(tǒng)計檢驗采用Stata12.0軟件完成。
1.會計信息透明度 (Tran)。
會計信息透明度的衡量指標有三類:一是直接運用盈余激進度、盈余時效性、盈余穩(wěn)健性等指標,作為會計信息透明度的代理變量,例如王艷艷和陳漢文(2006)[29]用盈余穩(wěn)健性和盈余激進度衡量透明度,崔偉和陸正飛 (2008)[30]用盈余時效性衡量透明度。二是直接使用權威組織的評價結果,例如普華永道(PWC)2001年發(fā)布的 “不透明指數”、我國深圳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考評結果。三是研究者自建的信息披露評價體系,例如崔學剛 (2004)[31]采用自行設計的信息披露指數度量透明度。
本文借鑒 Bhattacharya等(2003)[32]、代彬等(2011)[33]、周曉蘇和吳錫皓 (2013)[34]的研究,以盈余激進度 (EA)和盈余平滑度 (ES)度量會計信息透明度。盈余激進度越大,公司管理層越有可能利用會計政策選擇權操縱盈余,粉飾報表。盈余激進度的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下標i表示公司,t表示年度;EAit代表盈余激進度,ACCit代表應計項目,Assetit-1代表第t-1年年末總資產,ΔCAit代表第t年流動資產與t-1年流動資產的差額,ΔCLit代表第t年流動負債與t-1年流動負債的差額,ΔCashit代表第t年貨幣資金與t-1年貨幣資金的差額,ΔSTDit代表第t年一年內到期長期負債與t-1年一年內到期長期負債的差額,DEPit代表第t年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的合計金額,ΔTPit代表第t年應交稅費與t-1年應交稅費的差額。
盈余平滑度是指公司盈余波動偏離正常水平的程度,反映了公司報告盈余與真實盈余的關系。Francis等 (2004)[35]認為盈余平滑度越大,管理層越有動機隱藏企業(yè)真實的業(yè)績波動,向報表使用者傳遞企業(yè)經營狀況 “穩(wěn)定”的假象,會計信息不透明程度越大。盈余平滑度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公式 (3)中,ESit代表盈余平滑度,SD(·)代表計算括號內指標的標準差,CFOit-j(j=0、1、2、3)代表第i家上市公司第t-j年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凈額,NIit-j代表第i家上市公司第t-j年的凈利潤,Assetit-k(k=1、2、3、4)代表第i家上市公司第t-k年年末總資產。
會計信息透明度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公式 (4)中,Tranit代表第i家上市公司第t年會計信息透明度,Deciles(EAit)和Deciles(ESit)表示計算EAit和ESit的十分位數。盈余激進度和盈余平滑度的值越大,說明會計信息透明度越低。本文對EAit和ESit十分位數排序時進行趨同化處理,即EAit和ESit值越大,排序越小。經過趨同化處理后,Tranit的最小值1,Tranit的最大值10,其值越大表示會計信息透明度越高。
2.媒體監(jiān)督 (Media)。
本文從CNKI《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采用手工搜集和整理的方式,按照樣本公司簡稱、曾用名、全稱,分別使用 “主題查詢”和 “標題查詢”的方式進行檢索,剔除涉及多家上市公司的報道,獲得2009—2013年中國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媒體負面報道次數、媒體報道總次數。借鑒 Dycket等(2008)[22]做法,取 “1+媒體負面報道次數”的自然對數作為媒體監(jiān)督程度的指標,記為Media。
為了驗證假設1和假設2,本文將被解釋變量會計信息透明度 (Tran)與解釋變量媒體關注 (Media)、審計意見 (Opinion)、媒體關注與審計意見的交乘項(Media*Opinion)進行回歸,構建如下模型:
借鑒李明等 (2014)[13]、陳紅等 (2014)[14]、周蘭和耀友福 (2014)[36]的做法,控制變量包括國際四大 (Big4)、公司規(guī)模 (Size)、機構投資者持股(Insthold)、股權集中度 (Ften)、財務杠桿 (LEV)、公司屬性 (SOE)、盈利能力 (ROA)、盈利狀況(Loss)、控制年度效應 (Year)和行業(yè)效應 (Industry),具體含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名稱及定義
表2展示的是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2009—2013年樣本觀測值9506個,會計信息透明度 (Tran)的均值為5.50,中位數為5.50,標準差為1.98,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10,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基本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媒體負面報道自然對數的均值為0.41,中位數為0,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2.64,說明媒體對上市公司負面報道存在較大差異。樣本期間大約4%的上市公司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審計意見,僅有6%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由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機構投資者平均持股比例為36.17%,前十大股東平均持股比例為56.65%,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的均值為46.55%,46%的上市公司屬于國有企業(yè),樣本期間大約有9%的上市公司出現(xiàn)虧損。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續(xù)前表
表3相關分析可見,被解釋變量 (Tran)與解釋變量 (Media)顯著負相關,媒體負面報道越多,會計信息透明度越低;被解釋變量 (Tran)與解釋變量 (Opinion)顯著負相關,被出具非標意見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較低。被解釋變量 (Tran)與控制變量 (Size、Insthold、Ften、ROA)顯著正相關,規(guī)模較大、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較高的公司,透明度較高;股權集中度較高、盈利能力較強的公司,透明度較高。被解釋變量 (Tran)與控制變量(Big4、LEV、Loss)顯著負相關,國際四大審計的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并未高于非四大審計的公司,資產負債率較高及發(fā)生虧損的公司透明度較低。
表3 主要變量相關性分析
為了克服內生性影響,檢驗媒體監(jiān)督和獨立審計的協(xié)同治理作用,本文對模型 (5)取滯后一期的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進行OLS回歸,回歸結果如表4第Ⅰ列所示。為了檢驗媒體監(jiān)督和審計治理在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方面是否具有動態(tài)協(xié)同效應,第Ⅱ、Ⅲ分別列示了模型 (5)被解釋變量 (Trant、Trant+1)與解釋變量 (Mediat、Opiniont、Mediat*Opiniont) 回歸的結果。
Media與Tran顯著負相關,說明媒體負面報道越多,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越差,驗證了假設1;Opinion與Tran顯著負相關,說明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較差;第t-1期、t期、t+1期的Media*Opinion交乘項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媒體監(jiān)督和獨立審計具有協(xié)同治理作用,審計師利用了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風險判斷,在輿論監(jiān)督和審計師的共同作用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提高了,從而驗證了假設2。
表4 模型 (5)回歸結果
為了使研究結論更可靠,本文進行了如下穩(wěn)健性測試:
1.借鑒Dechow和 Dichev(2002)[37]、黎文靖和孔東民 (2013)[38]、王靜等 (2014)[39]的研究,利用修正的DD模型反映應計利潤與經營活動現(xiàn)金凈流量的匹配程度,以此估計會計信息透明度,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 (6)中CACCit表示第i個上市公司第t年流動性應計項目,CACCit=Δ應收賬款+Δ存貨+Δ其他流動資產-Δ其他流動負債-折舊。CFOit-1、CFOit、CFOit+1分別代表第i家上市公司第t-1年、t年、t+1年經營活動現(xiàn)金凈流量,ΔSALEit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第t年營業(yè)收入變動額,PPEit代表第i家上市公司第t年年末固定資產原值。模型 (6)中所有變量均用第t-1年年末總資產進行標準化處理。對模型 (6)按同一會計年度、同一行業(yè)的公司進行回歸,模型殘差反映公司流動性應計實際值與預測值的差額,對模型殘差取絕對值作為會計信息透明度的代理變量,記為Tran1。Tran1越大,反映應計利潤與經營性現(xiàn)金流的擬合程度越差,會計信息透明度越低。
2.借鑒楊德明 (2011)[40]的做法,取 “媒體負面報道次數/媒體報道總次數”記為Media1進行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克服了內生性影響后,媒體負面報道越多的公司,盈余操縱越嚴重,會計信息透明度越差,支持假設1。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公司,盈余操縱程度較高,會計信息透明度較差。第t-1期、t+1期的Media1*Opinion交乘項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媒體監(jiān)督和獨立審計具有動態(tài)協(xié)同效應,媒體曝光和非標審計意見的共同作用抑制了盈余操縱行為,提高了會計信息透明度,支持假設2。
表5 模型 (5)穩(wěn)健性測試結果
續(xù)前表
本文以我國2009—2013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動態(tài)考察媒體關注和獨立審計在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方面是否具有協(xié)同治理效應。研究表明,媒體負面報道越多,會計信息透明度越差;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越差;媒體曝光包含了風險警示信息,當審計師利用了媒體曝光的信息,通過發(fā)表非標意見證實媒體的風險警示事項,媒體關注和審計意見才能發(fā)揮協(xié)同治理效應,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朔壬杂绊懞?研究結論不變。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媒體關注和獨立審計在會計信息披露領域的文獻,為資本市場解讀媒體報道和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提供了經驗證據。針對本文的結論,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媒體客觀公正地曝光公司治理存在的問題,減少媒體報道偏差,是發(fā)揮媒體治理作用的基礎。媒體應加強自我約束,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加大對機會主義行為的曝光力度,提高媒體的信息含量和價值。
第二,媒體負面報道揭示了上市公司潛在的風險,審計師可以利用媒體曝光的信息,重點關注媒體揭露的盈余操縱、關聯(lián)交易、大股東資金占用等問題,識別審計風險,通過追加審計程序、提高審計費用、發(fā)表非標審計意見或變更審計契約等策略規(guī)避風險,維持良好的聲譽,提高審計質量。
第三,本文研究了媒體關注與獨立審計的協(xié)同治理能否提高透明度的問題。現(xiàn)實中經常出現(xiàn)媒體關注和獨立審計不協(xié)調,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導致媒體報道出現(xiàn)偏差,收到 “清潔”審計意見的企業(yè),因財務舞弊等違規(guī)行為受到處罰,審計師聲譽受損甚至被監(jiān)管部門處罰。媒體對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提出質疑并進行追蹤報道,審計師對媒體警示的風險熟視無睹,不僅發(fā)表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甚至維護客戶的利益,幫助企業(yè)向公眾 “澄清”事實。媒體和獨立審計的 “不協(xié)調”,不僅削弱了媒體或獨立審計的治理作用,而且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制造了資本市場信息噪音,這可能是本文實證研究中某些變量不太顯著的原因,值得未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