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社會發(fā)展研究部,北京 100010)
經濟周期的相關研究起源于19世紀,當時的西方經濟學家發(fā)現(xiàn)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存在有規(guī)律的周期性波動現(xiàn)象,以英國經濟總產值的絕對值波動最為顯著。因此,早期對經濟周期的研究圍繞經濟總量絕對值的波動展開,古典經濟學家們據此將經濟周期定義為經濟總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過程。20世紀以后,隨著經濟增長理論與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西方經濟學家將哈耶克提出的經濟周期定義作為研究經濟周期的出發(fā)點,即經濟周期指的是對經濟均衡狀態(tài)偏離的循環(huán)反復[1]。經濟周期的理論研究與經濟增長理論研究日漸結合,逐步從古典周期理論研究轉向增長周期理論研究,并以凱恩斯主義非均衡增長理論和新古典主義的均衡增長理論為基礎分為兩大學派,其中新古典主義學派認為經濟增長周期是外生的,是經濟運行對均衡增長狀態(tài)的暫時偏離,政府政策干預是無效甚至有害的;而凱恩斯主義學派則肯定經濟增長周期的內生性,政府政策干預對刺激經濟增長是有效的。
基于1825年英國第一次產能過剩引發(fā)的經濟危機,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迎來了第一個高潮,產生的諸多學說被統(tǒng)稱作“古典經濟周期理論”。古典經濟周期理論以研究經濟總量的周期性波動為主,多數將經濟周期歸結為單一因素引致的外生性周期波動,缺乏系統(tǒng)嚴謹的理論基礎。
經濟周期理論的相關研究起源于19世紀,早期古典經濟周期理論以農業(yè)周期為基礎展開,它們大多將經濟周期看作外生的,即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于經濟之外因素的變動,它們并不受經濟因素的影響。
農業(yè)周期理論的代表人物有杰文斯(Jevons)和穆爾(Moore)。該理論學派以谷物耕作周期為參照,研究經濟周期受農業(yè)波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繁衍出了太陽黑子理論,即認為太陽黑子的變化是農業(yè)生產和整體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原因。農業(yè)周期理論作為研究經濟周期理論的萌芽受到當時國家產業(yè)結構、經濟環(huán)境的約束,將視角局限在了農業(yè)和環(huán)境氣候波動上,對經濟周期的觀測和成因分析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外生經濟周期理論有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和政治性周期理論等。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新領土開拓、技術發(fā)明和人口增加及其伴隨的投資波動導致了經濟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論認為政府執(zhí)政因素(如選舉、對待通貨膨脹和就業(yè)的政策等)的變動引起了經濟周期。
19世紀初,馬爾薩斯(Malthus)和西斯蒙第(Sismondi)用勞動者貧困化所引起的消費不足來揭示產能過剩及其伴隨的經濟危機的必然性。該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經濟中出現(xiàn)蕭條與危機是因為社會對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消費品的增長。而消費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對資本品需求的不足,進而使整個經濟出現(xiàn)生產過剩危機。消費不足的根源則主要是由于國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窮人購買力不足和富人儲蓄過度。
西斯蒙第在《政治經濟學新原理或論財富同人口的關系》一書中認為,一個社會消耗勞動從事生產的唯一目的是滿足人們的需要[2]。生產主要取決于非勞動者的需求,這將導致生產的無限擴大,同時降低了勞動者的消費能力,進而引發(fā)生產過剩危機和經濟周期性波動。消費不足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在于肯定了經濟周期的內生性。
長周期理論的代表人物有熊皮特(J.Schumpeter)、瓦斯(Pcrvus)和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档吕疽蛱岢隽私洕L波周期的經驗觀察結果,但大多基于價格的波動,缺乏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熊皮特提出了短期存貨周期組成的長波模式。之后伯恩斯和米切爾發(fā)展了這一理論,對長波的理解更加深了一步。他們認為,長波由一系列周期組合而成,主要可以分為產業(yè)階段和投機階段[3]。
長周期理論的局限性在于如下兩個方面:
(1)以1929年經濟大蕭條為代表的實證挑戰(zhàn)。長周期理論忽視了短期經濟波動現(xiàn)象,而且以1929年經濟大蕭條為代表的經濟衰退也與長周期理論的預測結果不符。
(2)以凱恩斯為代表的學者更關心更短期的周期,至多不超過100年的周期經濟波動,而瓦斯等人提出的長周期理論主要受重大經濟革新的影響,很難受到經濟政策的左右,也就不存在政策調控的空間。
20世紀30年代庫茲涅茨(S.Kuznets)結合數理分析觀察各國經濟周期波動,發(fā)現(xiàn)了一種為期15~25年、平均長度為20年左右的經濟周期,庫茲涅茨受長波(周期)理論影響,將這一周期劃分為中周期。他認為建筑投資周期性波動是這一經濟周期的主要驅動因素。由于中周期主要是以建筑業(yè)的興衰為主要推動力加以劃分的,所以也被稱為“建筑周期”。
庫茲涅茨在經濟周期理論研究中還關注人口結構變動與經濟周期的關系。與建筑(中)周期理論不同的是,人口周期理論認為人口結構變動是長期經濟周期波動的核心因素。人口增長會帶動消費增長,進而刺激擴大再生產投資,促進經濟發(fā)展。隨著人口逐步進入勞動力市場,會壓低收入水平進而導致消費需求的下降,導致經濟進入衰退期。庫茲涅茨將經濟活動中的被動與相應的移民波動、人口增長率以及勞動力的增長聯(lián)系起來,為后續(xù)關于人口與經濟周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礎,但關于人口周期與經濟周期的相對作用方式仍存在爭議。①庫茲涅茨認為人口是經濟活動的主要決定因素,而經濟活動可以表現(xiàn)為對人口增長的影響,即人口因素是內生的。而許多經濟學家將人口看作外生變量,例如在考察單位成本產出時,人口即被視為外生變量。
針對1825年發(fā)生的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性是經濟危機根源的觀點。該理論的代表作為《資本論》,其第一部出版于1867年,第二部和第三部的草稿由恩格斯在1885年、1894年相繼出版,第四部《剩余價值理論》由卡爾·考茨基在1905—1910年編輯出版。在《資本論》中,對經濟周期帶來的繁榮與衰退,馬克思認為,其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因此,經濟周期是資本主義社會不斷遇到危機造成的,其內在機制的不合理是危機的根源。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導致的分配不公,工人被資本家剝削,引發(fā)了社會兩極分化的加深,要消除經濟衰退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需要消滅私有制。
以庇古(Pigou)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強調非理性行為和心理因素對經濟周期的影響。他在《工業(yè)波動論》一書中認為,經濟周期是由真實因素、心理因素及自主的經濟因素聯(lián)合導致的沖擊造成的[4]。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共同作用,引發(fā)了經濟周期。另一方面,他認為破產很少毀滅資本,其核心危害在于造成恐慌。人們受到破產慘狀的影響,對新的資本投資意愿會下降。
庇古不認同看不見的手能使得陷入困境的經濟恢復均衡。他認為經濟周期中的價格變化以及商業(yè)計劃所遭受的巨大破壞很難愈合。在價格剛性條件下,經濟衰退會引發(fā)一系列問題,進而阻礙市場出清。
1929—1933年爆發(fā)的大蕭條對當時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重大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凱恩斯學派應運而生。凱恩斯學派的出現(xiàn)對經濟周期理論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學派以非均衡增長理論為核心對經濟周期內生性的研究,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對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凱恩斯學派的代表作《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研究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分析就業(yè)與經濟波動之間的關系,進而解決市場供求失衡的問題[5]。凱恩斯批判了古典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設——薩伊的市場法則和完全就業(yè),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研究經濟周期的理論框架和思維范式。凱恩斯認為經濟波動和危機來源于有效需求不足,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干預是十分有效的。
凱恩斯在《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對經濟周期有深入的論述,打破了經濟均衡增長的觀點,將經濟周期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現(xiàn)象進行研究。凱恩斯認為當時環(huán)境下經濟波動一般以5~10年為周期。基于投資、消費和乘數的分析框架,凱恩斯學派認為經濟周期波動背后的主要因素有兩個方面:首先,資本的稀缺性導致了資本邊際報酬的提高;其次,受存貨的影響,隨著資本邊際效率上升,投資擴大并引發(fā)投機需求,經濟進入新的周期。受當時環(huán)境影響,凱恩斯學派對經濟周期的研究聚焦于經濟危機的應對。凱恩斯學派認為經濟衰退的核心原因在于市場對廠商預期的負面打擊(例如流動性問題),應對經濟危機可以依靠國家貨幣擴張,包括赤字財政政策、低利率政策和發(fā)行債券。通過募集資金用于國家支出,刺激有效需求,并緩解產能過剩。凱恩斯學派的經濟政策將市場上的閑置資金聚集起來為國家和窮人服務,在刺激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緩解了社會兩極分化。
《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對經濟周期理論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凱恩斯在該著作中提出的經濟非均衡增長理論,引發(fā)了后續(xù)凱恩斯學派和新古典主義學派(以貨幣周期理論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為代表)之間的激烈爭論。對儲蓄、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分析,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和效果衡量,貨幣供求與通貨膨脹利率的決定與信貸的作用機理,成為這一時期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重點。但傳統(tǒng)凱恩斯理論對經濟周期理論的詮釋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傳統(tǒng)凱恩斯主義對經濟周期的詮釋缺乏微觀基礎,在理論上難以同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保持一致;其次,凱恩斯主義最為人詬病之處在于難以應對實際經濟運行中出現(xiàn)的經濟增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滯脹)的問題。
針對傳統(tǒng)凱恩斯主義在諸多理論方面存在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從微觀出發(fā),完善了凱恩斯學派的理論基礎與政策主張,并針對經濟周期研究建立了多馬模型、蛛網模型、哈羅德模型、??怂箘討B(tài)模型和混沌理論等研究框架,為凱恩斯學派解釋經濟周期波動提供了更加科學的理論基礎。
20世紀70年代以格特勒(M.Gertler)、克拉里達(R.Clarida)和加利(J.Gali)等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學者堅持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觀點,從非市場出清、黏性工資和黏性價格等理論出發(fā)研究貨幣政策與經濟周期波動之間的關系[6]。新凱恩斯主義的核心觀點認為貨幣變動會影響到真實的經濟增長,有效的貨幣政策能穩(wěn)定總產出和就業(yè),政府應該通過調整短期利率以適應經濟波動,彌補預期通貨膨脹對經濟波動造成的影響,最優(yōu)貨幣政策是實行通貨膨脹定標的貨幣政策。費爾普斯與泰勒發(fā)現(xiàn),即使在理性預期條件下,宏觀經濟政策也是有效的[7]。
新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有曼昆(G.Mankiw)、丁伯根(J.Tinbergen)、布蘭查德(O.Blanchard) 和薩繆爾森(P.Samuelson)[8],相對于傳統(tǒng)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一方面保留了凱恩斯學派的核心觀點,即不完全性是經濟周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摒棄了傳統(tǒng)凱恩斯主義頻繁調控、反復干預從而平緩經濟周期的政策。新凱恩斯主義的關注點在于市場的不完美,以價格黏性代替?zhèn)鹘y(tǒng)的價格完全剛性,并突出了貨幣經濟周期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凱恩斯主義看來,反周期政策對于平緩經濟周期波動至關重要。
新凱恩斯學派對經濟周期的研究形成了兩種劃分方式,分為收縮和擴張兩個階段,或者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個階段。由于價格是逐漸調整的,因此總需求和總供給受到消費、投資支出和貨幣供給量波動的影響,成為經濟周期波動的核心動力源。
隨著對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新凱恩斯主義延伸出了諸多理論分支,它們從基礎假設出發(fā),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新凱恩斯主義對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范疇。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周期模型涵蓋了工資、價格黏性與經濟周期波動論,交錯調整價格論,壟斷競爭和總需求波動論,市場結構和宏觀經濟波動論,市場對策和協(xié)調失靈論,價格非穩(wěn)定性與經濟周期論等不同分支,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及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其中,薩繆爾森提出的乘數-加速數理論分析了投資和總產出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對經濟周期的影響,丁伯根等提出的蛛網模型運用彈性理論來解釋某些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時發(fā)生的波動情況,這兩個理論模型對后續(xù)經濟周期理論研究影響深遠。
1.乘數-加速數理論
20世紀30年代末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提出了乘數-加速數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周期是由投資和收入的變動共同決定的,由乘數和加速數共同作用決定。乘數-加速數模型的核心觀點認為在經濟中投資、國民收入、消費相互影響、相互調節(jié)。如果政府支出既定(即政府不干預經濟),僅靠經濟本身的力量自發(fā)調節(jié),就會形成經濟周期。周期中各階段的出現(xiàn),正是乘數與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在這種自發(fā)調節(jié)中,投資是關鍵的,經濟周期主要是投資引起的。產出的快速增長刺激了投資的增加,大規(guī)模的投資反過來刺激產出更快增長。這種正向激勵一直持續(xù),直到潛在經濟能力完全被用盡,之后經濟增長率開始放緩,放慢的增長反過來又減少投資,這將使經濟進入衰退,直至到達谷底。
在乘數-加速數模型中,乘數原理重點強調自發(fā)性投資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加速數原理強調國民收入總量波動對投資的影響,薩繆爾森把乘數和加速數的作用結合起來解釋經濟波動,即收入或消費需求的增加會導致投資成倍增加,而收入或消費需求的減少會帶動投資減少。該理論的基本框架是:
其中,Yt表示總產出,Ct表示總消費,It表示總投資,Gt表示總政府支出。
將消費定義為邊際消費傾向(b)和前期收入(Yt-1)的乘積,即:
將投資定義為加速系數(v)和消費變動相關的變量,即:
在政府支出(Gt)固定的條件下,可以推導得到乘數-加速數原理的核心表達式:
方程(4)是產出Yt的二階差分方程,從差分方程的性質可知,在邊際消費傾向和加速數滿足一定條件下,產出會出現(xiàn)有規(guī)律的周期性波動現(xiàn)象。乘數-加速數理論從理論角度揭示了經濟周期波動中各經濟變量的傳導過程,計算了不同乘數因子和加速因子下的經濟增長路徑,揭示了經濟周期的內生性。該理論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政府可通過干預經濟的政策來影響經濟周期的波動,政府通過調整投資可以減輕經濟周期的破壞性,熨平周期,實現(xiàn)國民經濟較為穩(wěn)定的增長。薩繆爾森的理論為后續(xù)學者進一步分析提供了基礎。
2.蛛網模型
丁伯根、舒爾茨(H.Schultz)、萊斯(U.Ricel)和卡爾多(N.Kaldor)共同提出了蛛網模型,把時間引入均衡分析中,運用彈性理論來解釋某些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時發(fā)生的波動情況。蛛網模型的3個基本假定為:商品從生產到產出需要一定時間,而且在這段時間內生產規(guī)模無法改變;本期產量決定本期價格;本期價格決定下期產量。
丁伯根以美國等國的經濟周期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變量間的波動關系進而預測國家經濟周期波動。丁伯根于1939年發(fā)表了《經濟周期理論的統(tǒng)計檢驗》一文,使用方程組估計美國宏觀經濟問題,并創(chuàng)建了說明單個市場周期的“蛛網模型”,為后續(xù)研究經濟周期理論提供了重要基礎[9]。蛛網模型解釋了許多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的產量和價格的波動情況,具體可以分為發(fā)散型、穩(wěn)定(封閉)型和收斂型蛛網模型。
根據蛛網模型的基本假設,線性的蛛網模型的數學模型為:
其中,α、β、δ、γ 均為正常數,Dt為第 t期的需求量,St為第t期的供給量,Pt為第t期的價格,Pt+1為第t+1期的價格。
當市場均衡時,均衡價格pe=Pt=Pt+1,計算得到均衡價格為:
假定在初期由于外界干擾,實際產量低于均衡水平。產量的不足導致了實際價格的上升。根據價格的變動,生產者會選擇提高下一期的產量,第二期產量的提高會導致實際價格下降,進而導致第三期產量的下降,進而導致第四期實際價格的上升。如此循環(huán)下去,實際產量和實際價格波動的幅度越來越大(小),偏離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越來越遠(近)。當供給的價格彈性大于需求的價格彈性,就會得到蛛網模型不穩(wěn)定的結果,即發(fā)散型蛛網,當供給價格彈性小于需求的價格彈性時,會形成收斂型蛛網。
20世紀60年代以后,新古典學派對解釋經濟周期問題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他們在凱恩斯理論的前提框架之外建立了另一套研究經濟周期問題的理論分析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貨幣主義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和實際經濟周期學派。
貨幣學派在經濟周期的理論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將一切經濟波動的原因歸于貨幣供給與需求的變動。其核心觀點為:在經濟周期中,個人、企業(yè)和國家三方受到貨幣供給的影響,在經濟衰退期流動性緊張是造就衰退的核心原因。在貨幣數量論和勞動力市場充分就業(yè)的基礎上,貨幣供給量的變化被當做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因素。因此,應對經濟波動的關鍵在于合理確定貨幣供給量和供給方式。
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費雪(Fisher)、霍特里(Hawtrey)、哈耶克(Hayek)和弗里德曼(M.Friedman)。他們的貨幣因素論(霍特里)、貨幣過度投資理論(哈耶克)和貨幣周期理論(弗里德曼)[10]對從貨幣供給與需求視角解釋經濟波動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費雪認為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企業(yè)債務沉積和央行的緊縮政策造成了社會信用喪失。哈耶克關于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在于貨幣政策的非中性(monetary non-neutrality),最先關注到了貨幣政策在經濟周期波動中的重要作用:考慮到生產消費品的產業(yè)產量變動需要等待一定時間,而貨幣量的變動速度較快,隨著貨幣供給的增加,相對穩(wěn)定的儲蓄水平會促進消費需求的上升;當消費品供給的增長速度趕不上消費品需求的增長時,產品價格就會上升;由于政府和銀行對貨幣量和儲蓄的控制,消費增長的放緩會導致產能過剩,進而造成工人失業(yè),經濟進入蕭條期。哈耶克關于經濟周期的理論模型受到弗里德曼經驗結果的支持。弗里德曼運用貨幣數量理論解釋經濟周期波動,將貨幣當做外生變量,結合費雪方程式,解釋了貨幣在經濟周期波動中的重要地位。
針對凱恩斯學派無法解釋的滯脹現(xiàn)象,經濟波動的研究進入了新階段,理性預期學派應運而生。理性學派從外生角度,圍繞治理滯脹問題提出了應對經濟周期的方法。
理性預期學派的代表人物巴羅(R.Barro)[11]和薩金特(T.Sargent)認為,經濟周期波動的基礎在于理性預期。從信息角度,在信息不完全市場,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的變動相互影響,產量和就業(yè)量的波動主要取決于生產者對于產品需求的預期,而產品需求又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當價格產生波動時,廠商會將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和消費品需求增加混淆,擴大生產。當一般價格水平下降時,廠商會反向操作。廠商的兩種生產投資決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本原因。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起源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代表人物為盧卡斯(R.Lucas)、古德溫(R.Goodwin)、凱蘭德(F.Kydland)和普利斯科特(E.Prescott)等[12]。該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將技術沖擊作為經濟周期的動力來源,即使較小的技術創(chuàng)新也可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波動效應。經濟周期的波動可以被看作是理性個體對于外部沖擊的最優(yōu)選擇結果,其整個理論框架建立在市場出清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上。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基本假設為完全競爭市場和個體理性預期。早期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未涉及市場失靈、貨幣沖擊或政府干預造成的影響,實際經濟周期學派的理論假設也因此受到了新凱恩斯學派的猛烈抨擊。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使用索羅殘差表示技術進步(沖擊)[13]。許多研究者建立實際經濟周期模型,研究全要素生產率(TFP)與經濟周期波動率之間的關系,得到了顯著的正相關結果[14]。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源自古典經濟學,其對技術沖擊的刻畫對現(xiàn)代宏觀經濟學研究經濟周期波動產生了重要影響。隨著經濟周期理論的發(fā)展與完善,其理論框架融入了更多其他學派的觀點,這也是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一直保持生命力的關鍵。其代表人物盧卡斯認為,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之所以能夠較好地解釋美國的經濟周期波動,關鍵在于該理論科學地考察并運用了反周期政策[15]?;趯嶋H經濟周期理論的動態(tài)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 模型)已成為現(xiàn)代宏觀經濟分析的基本工具。
表1 古典主義學派、凱恩斯主義學派和新古典主義學派的簡單比較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隨著數理模型與計量方法的快速發(fā)展,經濟周期理論研究進入了空前繁榮的階段。爆發(fā)于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及全球性經濟危機使得經濟周期的相關研究再次成為學界熱點。
當前對經濟周期研究的新特點在于,研究者不再將經濟總量或其增長率這些單一指標作為考量經濟波動的標準,而是綜合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yè)率一籃子指標,綜合判斷國家經濟波動狀況。近些年研究經濟周期取得突出進展的便是經驗分析學派。經驗分析學派以理論分析為主,通過計量經濟學手段研究經濟周期波動背后的因素,代表人物有克萊因(L.Klein)[16]和費里希(R.Frisch)[17]等。他們提出了包括克萊因模型和趨勢化濾波模型[18]在內的諸多分析經濟周期的模型方法,為研究經濟周期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克萊因堅信“危機”是有周期的,他運用“克萊因模型”“世界模型”等方法估計經濟周期波動。費里希在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研究經濟波動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建立了描述經濟周期波動的基本數學模型。費里希將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歸結為兩個方面: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和內部系統(tǒng)的反應。其研究經濟周期的動態(tài)模型以微分方程為基礎,將資本帶動帶入模型。
關于經濟周期的理論研究一直煥發(fā)著蓬勃的生命力。不同學派對經濟周期的分歧大多集中于經濟周期成因的解釋,重點是經濟周期是內生的還是外生的。我們從居民收入分布的正態(tài)特征出發(fā)進行的研究表明,周期性波動是經濟運行的常態(tài),任何時期經濟增長均存在由居民收入分布正態(tài)特征所決定的內生性增長周期,經濟運行中還存在由供給滯后引致的價格調整周期、由產品更新?lián)Q代引致的更新需求與創(chuàng)新需求增長周期等多種內生性增長周期,實際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是由多種內生性增長周期共同決定的[19]。同時,在任何時期經濟增速的周期性波動均存在其瞬時均衡增長狀態(tài),這一瞬時均衡增長狀態(tài)會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而呈動態(tài)發(fā)展狀態(tài),即經濟增速的周期性波動存在其動態(tài)均衡增長狀態(tài)[20]。在將時間因素引入索羅模型之后,新古典主義學派的穩(wěn)定均衡增長理論本身就是一個內生性增長周期理論模型,其穩(wěn)定均衡增長狀態(tài)實質上是經濟增長周期性波動的動態(tài)均衡增長狀態(tài)。凱恩斯主義的非均衡增長理論與新古典主義的均衡增長理論,僅是分別強調了經濟增長的周期性波動及其動態(tài)均衡增長狀態(tài)的一個方面。①參見李建偉:《經濟增長周期的動態(tài)均衡增長狀態(tài)與新古典主義穩(wěn)定增長理論的一致性分析》,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015年第2期。
[1]HAYEK F A.Geld the orieund Konjunktur the orie[J].H?lder-Pichler-Tempskyag,1929(1).
[2]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或論財富同人口的關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SCHUMPETER J.Business cycles[M].New York:McGraw-Hill,1939.
[4]庇古.工業(yè)波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若迪加利.貨幣政策、通貨膨脹與經濟周期:新凱恩斯主義分析框架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7]PHELPS E S,JOHN B T.Stabilizing powers of monetary policy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85(1):163.
[8]SAMUELSON P A.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ultiplierAnalysis and the Principle of Accelera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39,21(2):75-78.
[9]TINBERGEN J.Statistical Testing of Business-cycle Theories:I.A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vestment Activity[J].League of Nations,Economic Intelligence Service,1939(1).
[10]FRIEDMAN M.The Counter-Revolution in Monetary Theory[R].London: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1970.
[11]BARRO R J,XAVIER S M.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0.
[12]楊立巖,王新麗.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tài),2004(2):32-35.
[13]HALL R E.The relation between price and marginal cost in US industry[M].[S.l.]:[s.n.],1988.
[14]ARIAS,ANDRES,GARY D H,et al.Why have 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s become less volatile?[J].Economic theory,2007,32(1):43-58.
[15]翟志成.經濟周期理論與中國當前宏觀經濟走勢[J].經濟學家,2001(2):14-20.
[16]KLEIN L R.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1921—1941[M].[S.l.]:[s.n.],1950.
[17]FRISCH R.Propagation problems and impulse problems in dynamic economics[M].[S.l.]:[s.n.],1933:171.
[18]王少平,胡進.中國GDP的趨勢周期分解與隨機沖擊的持久效應[J].經濟研究,2009(4):65-76.
[19]李建偉.居民收入分布與經濟增長周期的內生機制[J].經濟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