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如拉
摘 要:語用對比是語用學中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對比兩種不同語言表達形式在言語交際中所產生的不同的語用功能。語用功能在語言交際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語言活動中,言語的語用功能發(fā)生在語音、詞匯、語法、句型等不同的語言層面上,不同的語言在這些層面上具有各自的表現形式來表達各自的語用含義。
語用學是語言學中一門新興科學,它是研究語言交際中說話人如何使用話語來達到成功交際及在特定語境中人們怎樣表達和理解話語意義的科學。語用對比是語用學中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對比兩種不同語言表達形式在言語交際中所產生的不同的語用功能或對比兩種不同語言相似的語用功能所對應的語言不同表達形式。語用功能在言語交際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言語交際活動中,聽話人之所以能夠領會說話人的意圖很大程度上依賴話語的語用功能。人們在言語交際中說出的話語與語境的關系密不可分,而在一定的語境條件下言語交流時所表達出來的具體意義就是該話語的語用功能。這種語用功能不是詞語或由詞語構成的句子意義,而是一種動態(tài)的意義,即在特定語境中所產生的意義。
語用功能可以通過語音、詞匯、語法、句型等不同的語言層面來進行分析,而不同的語言在這些層面上都具有各自的表現形式來表達各自的語用含義。本文僅在詞匯這個語言層面上對英語和漢語進行語用功能對比分析。
在言語交際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詞匯的變化來表達話語的語用功能。在特定的語境條件下,詞匯的選擇和運用可以實現說話人的“言外行為”。在英漢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中,語言的使用規(guī)律也是不同的,本文就英漢詞匯的使用規(guī)律及運用規(guī)則對其進行一些語用對比分析。
一、英漢詞匯的運用變化差異對比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社會文化使得不同的語言中的詞匯系統(tǒng)存在著差別。就英漢兩種語言來說,詞匯層面上也存在著差異。作為典型的語法型語言的英語具有很多的曲折形態(tài)變化形式,其語用意義通??梢酝ㄟ^句法結構表現出來,而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它更多地是運用詞匯手段來表現其語用功能。
(一)英漢謙稱詞語和敬稱詞語對比分析
語言中的謙稱詞語和敬稱詞語主要體現在運用指示詞語表示話語參與者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的社會指示語(social deixis)方面。社會指示詞語一般按兩類劃分,一是關系型社會指示語,二是絕對性社會指示語。前者表示話語發(fā)出者與受語人或指稱對象之間的相對社會關系;后者表示話語發(fā)出者或受語人的絕對社會地位。英語語言中存在一些表示絕對性指示的詞語。例如:
Your Majesty(陛下) Your Excellency(閣下)
Your Highness(殿下) Mr. President(總統(tǒng)先生)
相比較而言,漢語在關系型社會指示詞語方面的詞匯則更為豐富。在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中存在著一整套較為復雜的關系型社會指示詞語,即謙稱詞語和敬稱詞語。在漢語語言交際活動中,在涉及到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人或事時,常常要使用謙稱詞語;而在涉及到對方或與對方相關的的人或事時,則多使用敬稱詞語。同其他語言相比,漢語中有較為豐富的第二人稱單數的稱呼系統(tǒng)。“您”和“你”在用法上的區(qū)別是這個系統(tǒng)中最為典型的語用案例。何種場合用敬稱詞語“您”,何時用簡稱詞語“你”則反映出兩者間不同的語用功能。漢語中的敬稱詞語和謙稱詞語很多,這里僅列舉常見的一些例證:
a.敬稱詞語
令尊(your father) 令堂(your mother)
令郎(your son) 令愛(your daughter)
令親(your relatives)
尊駕(you) 尊夫人(your wife)
貴姓(your name) 貴國(your country)
貴子(your son) 貴恙(your illness)
b.謙稱詞語
寒舍(my home) 敝校(my school)
敝處(my place) 敝國(my country)
拙筆(my poor writing/painting)
拙見(my humble opinion)
上述這些敬稱詞語和謙稱詞語的運用反映出話語發(fā)出者對受語者的尊重,目的是使交際順利進行,有較強的語用功能。
(二)英漢無語言否定的用法差異
語言交際活動中有一種語言現象,我們稱其為無語言否定。它是對前面話語(而不是對其命題)提出否定的一種無語言手段。無語言否定不是否定句子的語義內容,而是否定表達這個句子的方式。例如:
1.They dont like football; they love it.
他們不是喜歡足球,而是愛它。
2.I am not his son; he is my father.
我不是他兒子,而他是我父親。
3.Jack is not very clever; he is a stupid boy.
杰克不很聰明,他是個笨孩子。
4.My father did not read the paper and get up; he got up and read the paper.
爸爸不是讀報后起床,而是起床后讀報。
英語語言中常用“not”,漢語語言中則常用“不”來表示否定。然而,漢語中的否定詞“不”有時在表現其語用功能方面較為獨特。例如:
1.我一個人住,好不自在。
I am living alone, so I feel very comfortable.
2.這部影片好不精彩。
The film is very wonderful.
3.這個姑娘好不標致。
The girl is very pretty.
4.她差點兒沒說出那個人的名字。
She almost spoke out that mans name.
以上例句中的否定詞“不”和“沒”若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不重讀的話,它們便不表示否定意義,而是對否定詞后面的詞語的語義進行強調。如果將例句中的否定詞去掉的話,其話語意義不發(fā)生改變。這是漢語中的無話語否定,英語中則沒有這樣的表達形式。
漢語中的“不”和“沒”一般情況下用于否定,但在實際話語交際中不重讀時則不表示否定,而是表示強調。語言學家將前者叫作邏輯算子(logical operator),因為它具有決定真假值的功能,而將后者叫作無話語算子(metalinguistic operator),因為它否定話語行為本身,意指這一說法不確切。在英語中,無話語否定常用于否定他人的一種說法,我們可以根據語境來確定它是邏輯否定或是無話語否定;漢語言中的否定詞“不”和“沒(有)”表示邏輯否定,而否定詞語“不是”則通常用于無話語否定。例如:
A: Its cool today.今天很冷。
B1:Its not cool, its warm.今天不涼,今天很暖和。
B2:Its not cool, its cold!今天不是涼,而是很冷。
(三)英漢詞匯的其他語用差異對比
在語言的實際運用過程中,漢語中許多詞匯的語用功能同英語詞匯相比要更多一些。這里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簡單地分析一下英漢詞匯的這些語用差異。
首先,英漢稱呼語的語用差異。漢語中的稱呼語通常用在話語陳述之前,其語用功能一者表示話語發(fā)出者對受語者的態(tài)度,再者還可引起受語者的注意。例如:
1.李院長,您可以開始了。
2.老人家,您坐我的座位吧。
3.張姐,您這是要去哪兒???
4.江伯伯,讓我開車送您去吧?!
與漢語不同的是,英語的稱呼語一般用在話語陳述之后,作為引起受語者注意的提醒語(alerter)使用。而且,與漢語相比,英語稱呼語的適用范圍也不如漢語那么大,像teacher、brother、sister、worker等詞語通常不與姓名連用表示稱呼。
其次,英漢禮貌標記語的語用差異。禮貌標記語通常在請求別人實施行為時使用,表示話語發(fā)出者對受語者的禮貌或尊重。漢語中這類詞很多。例如:
1.請把水杯遞給我。
2.勞駕您開車送老師去機場可以嗎?
3.麻煩你幫我提一下這個包。
4.不好意思,我可以向你借點東西嗎?
而英語中有的禮貌標記語的語用功能與漢語不同。讓我們比較下面的兩句話:
1.Can you pass me the pencil?
2.Can you pass me the pencil, please?
例句1在英語使用中是表示請求他人實施某種行為的固定的結構,但是在例句2中增加“please(請)”這個詞語后就帶有命令或要求的語氣了。
二、英漢語言中詞語運用原則對比
語言受文化制約,文化即人們的價值取向,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源于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不同的社會文化影響或制約著其語言系統(tǒng)中的運用原則,這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詞語運用上也表現得很明顯。比如,在漢語中,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吃過飯了嗎?”將這句話譯成英語即“Have you eaten yet?”就這句話的字面意義而言,兩種語言所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無疑議的。但是,由于文化的差異,這句話的話語含義卻出現原則的不同。漢語中“吃過飯了嗎?”是人們相互間寒暄的一種方式,這句話的語用功能是“問候”,僅此而已。而不了解漢語言文化的人常常感到迷惑不解,為何中國人見面就問“吃過飯了嗎”?在這些人的文化認知中,“Have you eaten yet?”的語用功能是“邀請”。倘若是“邀請”,那么會話需進一步深入下去。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認知誤解。盡管會話中所用詞語相同,結構相同,而含義(implicature)卻大相徑庭。
在英漢兩種語言的交際過程中,了解不同文化的話語含義是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比如,在謙稱詞語的運用上,英語和漢語就有著明顯的差別。在英語為母語的人那里倘若表達“我的建議”,只需說“in my opinion”即可;可在漢語中卻往往需要加上謙稱詞語“拙”——“依我拙見”,譯成英語便成了“in my humble opinion”。
漢民族的禮儀文化在語言詞語的運用上表現得很明顯。例如,漢語中關于年紀的詞語很多,且很有講究,運用時不同的詞語具有不同的語用功能。像“高壽”“貴庚”“庚齒”“芳齡”“歲數”“年齡”等詞語均含有不同的語用功能,需針對不同年紀、不同身份、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群選擇運用。否則,便會產生不同的話語含義,造成語用失敗。而在英語語言中關于“年紀”的詞語就只有一個,詢問一個人年紀時的表達方式也只有那么一兩個而已。相比漢語而言,語用功能也就沒那么復雜。
由此可見,在學習中,了解英漢兩種不同語言密切相關的兩種不同文化,掌握好受英漢兩種不同文化制約的語言詞語運用原則,進而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適當地表達話語含義,實現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詞語的語用功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除了詞匯這個語言層面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產生語用功能外,語言中其它不同的語言層面,諸如語音、語法、句型等層面也都具有各自的語用功能。對于這些語言層面所產生的語用功能的研究,特別是針對英漢兩種不同語言在這些層面上所產生的語用功能進行分析對比必將進一步拓寬語用學的研究領域,使語用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應用于跨文化交際活動。
參考文獻:
〔1〕陳治安,劉家榮,文旭.英漢對比語用學與英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何兆熊.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4〕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83.
〔5〕Levinson S C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6〕Ma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