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G40(2015)1-02-03
作者:章麗美
【摘要】預學,就是組織學生預先學習的活動,真正的預學,必須以學生的學情作為起點,充分把握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預學單的設計必須建立在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學情之后,把握學生對文本理解的“一望而知”“一望而不知”“一望以為知而事實不知”的三個層面。
【關鍵詞】預學 設計 文本解讀閱讀
古語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起著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則是學習的主陣地,而連接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和認知互動的就是我們的文本。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曾經(jīng)一度以為語文的學習只要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重點字詞會讀會寫,關鍵語句會背會默,那便是完成了我的教學任務。正因為如此,一直徘徊在以“教為中心”的漩渦里不能自拔。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培訓、學習、聽課、觀摩等指導活動后,忽然心有所悟,為了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教學唯有與時俱進,才能永續(xù)經(jīng)營。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文選自文學名著《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書中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現(xiàn)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刻畫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王熙鳳就是其中一個。本片斷節(jié)選自第三回,寫的是林黛玉初進賈府與眾人相見時的情景,此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這一組課文旨在讓學生學習人物刻畫的方法,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并沒有具體生動的情節(jié),卻通過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神態(tài)等恰當好處地描寫,使人物形象棱角分明、清晰可辨,這也正是要讓學生學習并有所領悟的。但基于我班的學情,要上好這一課是相當困難的。我們班的孩子大部分沒有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對于這樣的選文內(nèi)容他們知之甚少,閱讀能力的差異呈現(xiàn)兩極分化的趨勢,因此在設計本課預學作業(yè)之前必須對文本有這樣一個詳細的分析:
1.“一望而知”的文本:語文的學習是以讀為起點的,不管是何種形式的讀,作為五年級的學生對文本大致內(nèi)容應該已經(jīng)有一定的了解,讀了課文學生不難理解文章講的是“鳳辣子”和林黛玉第一次相見時的情景,這是一望而知的內(nèi)容。既然是要抓人物性格特點,那么文中出現(xiàn)人物是“鳳辣子”、林黛玉和賈母,關鍵人物是“鳳辣子”,這也是一望而知的內(nèi)容。
2.“一望而不知”的文本:據(jù)我統(tǒng)計,班內(nèi)看過《紅樓夢》原著的只有1人,聽說過或電視上看過的也就7、8人,而且都是斷章取義或是略知皮毛而已,所以對于文中文中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是學生一望而不知的,要發(fā)掘人物的性格特點,就得先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網(wǎng)絡。這是一篇古代白話文,個別字詞對學生來講難以讀好或理解,需要通過查找資料來解決,這也是一望而不知的內(nèi)容。
綜上所述,對于《“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預學單:
1.通過朗讀課文,找到你認為最難讀或最難理解的字詞( )。
2.我知道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是( ),我是通過( )的途徑知道的。
以上二題預學作業(yè)的設計,讓學生通過一遍又一遍地朗讀和查找資料等多種方法尋求答案。就本文而言,根據(jù)文中對王熙鳳這個典型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的描寫,引導學生懂得這是一個性格放縱、大膽潑辣、精于算計、會察言觀色的形象,而并非學生表面理解的那樣。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這是一次先“猜測”再“修正”的閱讀過程,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是在親歷了文本解讀的過程之后,這樣的認識才是深刻而全面的,才是真正意義的“讀”。
(作者單位:柯巖阮社小學 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