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干部選拔任用,總體上正呈現(xiàn)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由自發(fā)到自覺的深度轉型,其中一個顯著的標志,便是依靠制度選人,去實現(xiàn)領導干部成長與發(fā)展中,“有位”與“有為”的有機統(tǒng)一。
無論是國家基本法層面的《公務員法》,還是黨內制度法規(guī)層面的《干部任用條例》,以及以“中辦發(fā)”、“中組發(fā)”形式頒發(fā)的系列工作規(guī)范和各類實施細則,都在制度的層面上,歷史地再現(xiàn)干部選拔任用,從機制構建到制度安排的自然歷史進程。并與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票決制、公示制、職務任期制等具體流程一起,構成了縱橫交錯、配套銜接的制度體系,在授予領導干部法定職位權力的同時,賦予相應的位置??梢?,權力與位置是黨和人民經由制度規(guī)程,賦予領導干部,為黨的事業(yè)努力工作的載體。其責任指向是積極作為,為民謀利。因而,怎樣擺正“有位”與“有為”的相互關系,既是對每個領導干部“以德為先”之官德尺度的邏輯評判,也是對考核任用干部中,堅持“德才兼?zhèn)洹敝x拔標準的實踐檢驗。
在“以任務為中心”的科層制職位構建中,“位”是完成任務的工具,“為”是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而“德”則是確保目標始終定位于“執(zhí)政為民”的核心要素。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梢?,位因謀政而設,是為政之條件。在其位,謀其政,有“位”必須有“為”。是故有“位”者,既要忠于職守有所為,當官主事,努力以自身才干,履行好權力賦予的職責,又要堅持德行優(yōu)先,慎言行,守法紀,不越其位,不以權謀私。做一個對黨忠誠、為民勤政、積極上進、奮發(fā)有為的有“位”者。
而對有為者來說,適其“位”,才能盡其“為”。重其“德”,才能顯其“績”。如同《資治通鑒》所載:“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备刹砍砷L和發(fā)展一般軌跡有力證明,領導干部如果經常浮在上面,脫離群眾,不付出相應的汗水和艱辛,就會在具體的作為中,投機取巧,甚至以權謀私,使其“有為”偏離“為民謀利”的既定軌道。只有敢于吃苦、耐得住清貧和寂寞的實干者,才能在工作中干出成績、取信于民。這就要求我們在考核任用干部時,要通過制度規(guī)約,合理定位德才兼?zhèn)渲?,“位與為”之間的相互關系。構建科學化、常態(tài)化的干部績效考評機制,使其成為干部選拔任用的制度基礎。從而使無德者無位可圖,有位者奮發(fā)有為。
總之,國以賢興,政以才治;為政之要、唯在用人。作為國家政治體制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的構建,對于“有為”、“有位”之德才標準的最終確證,無疑具有重要的榜樣示范意義。選拔任用中的“有為”,是被選者“德”之境界的具體表現(xiàn);而選拔任用中的“有位”,則是授權者“德”之標準的邏輯使然。二者統(tǒng)一在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的程序運行之中。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制度選人這一具體路徑,發(fā)現(xiàn)和選拔出官德高尚、敢于擔當的領導干部,使其把個人位子與積極作為,立德為先和責任擔當,都融入到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之中,最終,以“有位”和“有為”的實踐統(tǒng)一,來彰顯干部選拔的制度正義。
(摘自《南風窗》)